谢道权
最近读到一篇亲子教育文章《小学成绩的“虚假性”》,细细品来觉得观点独到,收获很大。文章建议小学阶段应让孩子大量读书,不要把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这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而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往往成绩上升空间大、潜力足。
作为一名12岁女孩的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我坚持不断汲取与充电,学习如何完善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在不断完善自身教育行为的同时,常常告诫自己女儿如同小苗一般需要充足营养、积蓄成长力量,不要被分数所迷惑,要指导她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实践。女儿在全家人的呵护下,快乐自信地成长着,我们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引导她点点滴滴进行积累性的阅读和积累。最近,比较流行“微XX”的說法,暂且将自己的家庭阅读模式冠名为微阅读,并撷取几个“微镜头”与大家一同分享。
我和爱人一个在机关、一个在学校工作,家里读书、学习的氛围相对较浓厚,比较重视继续教育,常常是书不离手、枕必有书,也坚持每天给孩子一本书,陪伴她、引导她阅读。三岁之前,我坚持教女儿说琅琅上口的童谣,每天给她讲睡前故事,让美妙的故事伴着孩子入睡。上幼儿园了,绘本阅读生动形象、简单快乐,我们常陪女儿到书城或超市,实施30分钟或1个小时的亲子阅读。常说,“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说实话,我们家里买得书并不太多,女儿读买的书与非买的书比例大致为3:7。客观地说,女儿读的更多是书城或超市席地捧书与同学之间图书漂流等途径而来的书籍。很庆幸,我们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是非观的黄金成长期中,珍惜并抓住了较多的阅读机会。有时候我们工作忙,难免加班,孩子的奶奶就适时顶岗,一放学就将女儿领进书城或超市,或者陪伴在书房,看着女儿读书。
我们这种全家总动员的读书模式,让女儿养成了长期坚持的习惯。经常是在回家的路上,女儿还津津乐道着书中过目不忘的情节,与我探讨点面结合、细节描写、伏笔倒叙等写作方法。陪伴阅读的过程足够考验我们的耐心和毅力,是一个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过程。也因为有了这样的过程,更增进了我们母女、父女、祖孙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使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
渐渐地,女儿一年一年长大,读书渐渐成长为习惯,不再需要我们的陪伴甚至照看,她照样能够利用时间,见缝插针地开展自由的、有目标性的阅读。每天中午和晚上她都能坚持看书半小时以上,甚至更长时间,10岁后还喜欢早晨起来看一会儿书。随着年龄增长,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图画书到拼音书,再到文字书。女儿读书不仅“勤”,而且“快”,有时读书紧张入神时,为了知道下面的情节发展,常常忘记了吃饭或洗漱,总要再三催促方才姗姗来迟。杨红樱、曹文轩、金波成为她熟知的儿童作家;《读者》《阅读》、名著早早读系列、科普书籍等已经成为她的床头必备读物,甚至在乘坐公交上学的途中,她也会读一会儿书。我和妻子普遍感觉,当其他孩子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和Ipad时,女儿能够学会用“路上、枕上、厕上”等点滴的、边角料的零碎时间看书了。
而做父母的我们也拓宽思路,引导女儿阅读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还包括对各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孩子尤其喜欢跟着我们一起看《探索》、央视新闻以及侦破类、历史类电视等节目,随着对一些国内外大事的了解,对不同思维方法与厚重历史人文的了解,女儿的信息量、判断力也在与日俱增。
通过阅读,女儿不仅增长了知识,心灵世界也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今年上六年级的女儿,在作文写作时常常语出惊人,每每让我折服于她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与成人的交流中,她也能另辟蹊径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她的文章《神奇的万能车》《一本书的自述》先后发表在《火花》《小学生之友》杂志上,像《有一个人在等你》《写给七月十日的我》等文章让我与爱人不仅惊讶于她诗意化的标题,更有许多的佳句美段令人啧啧称赞。此外,还有多篇文章被学校红领巾广播电台录用并播出,有多篇文章被数任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宣读。这些经历,不仅给了她阅读的愉悦感与成就感,更给了她继续阅读的决心与动力。一本本书为她打开了一个个世界,她的能力在不知不觉地增强,眼界变得越来越开阔,情感日益丰富,意志也日渐坚定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