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探讨

2017-12-05 02:43:03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4期
关键词:患侧偏瘫中风

饶 宁

(沛县中医院脑病科,江苏 沛县 221600)

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探讨

饶 宁

(沛县中医院脑病科,江苏 沛县 221600)

目的:探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某院收治的7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其FMA(运动功能恢复评分量表)及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的评分。结果: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及AD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MA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

中风后偏瘫;康复护理;肢体功能;生活质量

中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此病是一种由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的全面或局限性的脑功能缺损症。研究发现,有吸烟史、饮酒史及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病史的患者易罹患中风。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多数中风患者在进行治疗后仍会出现语言、肢体功能的障碍。此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会给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研究发现,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不错,有助于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2]。为了进一步探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其中,有男性37例,女性33例;其年龄为58~77岁,平均年龄为(67.5±5.9)岁。在这些患者中,有脑梗死患者41例,脑出血患者29例。在入院时这些患者的生命体征较为稳定。本次研究排除存在严重的关节性疾病和器脏功能损伤的患者。这70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根据随机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2.1 进行体位护理 护理人员为患者取患侧卧位,使其患侧的肩胛带肌向前伸,在其患侧下肢和健侧下肢之间放一个软枕,对其交替进行下肢的伸屈训练和上肢的互抱训练。为部分患者取健侧卧位。不要为患者取半坐位。护理人员每隔1~2 h为患者变换1次体位,并将其患肢抬高,以防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1.2.2 进行患侧关节的被动训练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对其进行患侧关节的被动训练。具体的训练内容包括:1)肩关节的外旋、外展训练;2)指关节、膝关节、足趾关节的伸屈训练;3)髋关节内外旋的训练;4)踝关节的背屈训练。每天至少训练1次,每次训练10 min。

1.2.3 进行肢体按摩护理 在发病的初期,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护理人员应先从其患侧肢体开始进行由远至近的向心性按摩。在患者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有所恢复后,护理人员对其患侧下肢的伸肌和患侧上肢的屈肌进行按摩,以刺激其拮抗肌群,协调其拮抗肌群的张力平衡[3]。每天至少按摩1次,每次按摩20 min。

1.2.4 进行平衡训练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指导其将双腿下垂坐于床边,使其躯干向左右前后倾斜。在此过程中,让患者逐渐掌握保持坐位平衡的方法。每天训练1~2次,每次训练10 min。待患者患侧下肢的肌力有所恢复后,指导其进行站立平衡训练。每天训练1~2次,每次训练10 min。

1.2.5 进行步行训练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偏瘫的程度为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步行练习。护理人员在重度偏瘫患者的患侧下肢栓一根绳子,当患者有迈步的意识时护理人员向上提起绳子协助其进行迈步。护理人员指导中度偏瘫的患者扶墙或在床周围进行步行训练。护理人员指导轻度偏瘫的患者借助平衡双杆进行步行训练。患者进行步行训练的过程若顺利,可指导其进行上下台阶的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在上楼时应让健侧肢体靠向扶杆,在下楼时应让患侧肢体靠向扶杆。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协助患者进行上下台阶训练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牵拉其患侧的上肢,以免加重其患侧肩部的负担[4]。

1.3 观察指标

在进行护理前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FMA及ADL的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FMA及ADL的评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及AD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MA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其FMA评分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其FMA评分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进行护理前(分) 进行护理后(分)观察组 35 42.25±8.60 78.91±13.79对照组 35 41.89±9.01 64.97±14.32 t值 - 0.1710 4.1483 P值 - 0.8647 0.0001

表2 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其ADL评分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后其ADL评分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进行护理前(分) 进行护理后(分)观察组 35 37.53±11.51 88.53±21.00对照组 35 36.33±13.26 61.65±22.30 t值 - 0.4043 5.1915 P值 - 0.6872 0.0000

3 讨论

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可出现障碍,这会直接影响其生存质量。研究发现,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逐渐挖掘其受损器官或组织自我修复的潜能,使其患侧肢体的功能得到恢复,进而提高其生存的质量[4]。

临床上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通常根据其患侧肢体的肌力对其进行相应的训练。对肌力分级为0~1级的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主动的肌肉收缩训练,并为其按摩患侧肢体及进行其他的被动训练,同时用辅助器械刺激其患侧肢体的反射能力;对肌力分级为2级的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主动、被动相结合的康复训练;对肌力分级为3级的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主动的康复训练;对肌力分级为4级的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并不断增加对其患侧肢体进行抗阻力训练的强度,以恢复其患侧肢体的功能[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

[1] 王智琴.早期康复护理及指导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4):14-15.

[2] 乔敏.中风偏瘫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J].工企医刊,2008,21(5):55-56.

[3] 王艳.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4):3332.

[4] 张翀.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干预[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24(21):2605-2606.

[5] 林利华.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5):161-162.

R473

B

2095-7629-(2017)14-0181-02

饶宁,主管护师

猜你喜欢
患侧偏瘫中风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更 正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5:58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保健与生活(2019年3期)2019-08-01 06:33:08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健康博览(2016年6期)2016-05-14 09:54:10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