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镜鉴:延安例证*

2017-12-05 03:51:45徐长玉徐生雄
重庆社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延安市非公有制老区

徐长玉 徐生雄

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镜鉴:延安例证*

徐长玉 徐生雄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革命老区始终坚持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处于中上等水平,但仍属欠发达地区。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区划不合理;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差距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加快延安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应采取如下措施: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和政策优势;坚持以脱贫为底线,以致富为重点,统筹做好脱贫致富工作;切实加快转型发展;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加快改革开放进程。

脱贫致富 延安脱贫 “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对推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仍然是现阶段制约我国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指出:“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所以经常讲这个问题,目的就是推动各方面加紧工作”[1]。

延安是我国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延安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在全国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基于此,这里以延安为例,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延安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态势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革命老区始终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镇化为主线,以社会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了老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处于中上等水平,但仍属欠发达地区。

(一)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6年,除人均GDP外,延安主要经济指标均高出陕西省平均水平,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 1)。

(二)主要经济指标略低于或好于中、东部部分革命老区

2016年,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低外,延安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出位于中部地区的革命老区吉安市;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低外,其他指标均高出位于东部地区的革命老区临沂市(见表2)。

(三)农村面貌呈现“二元”特征[2]

一是体制“二元”,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存。虽然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村级组织合并、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主任换届选举等都在悄然进行中,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依然在产生影响。

二是农业“二元”,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并存。调研发现,延安现代生态农业培育已经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例如,延安的苹果产业不仅上了规模,而且种植、养护方式等大都能够遵循现代农业科技的规范和要求,但自给自足、手工劳动的传统农业依然存在。

三是发展程度“二元”,既有欣欣向荣的现代乡村与新型小镇,又存在着衰败不堪的空心村和“鬼镇”。

四是生活方式“二元”,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并存。除传统生活方式还根深蒂固地存在外,“干在农村、住在城镇”等城乡兼顾的新型生活方式已经悄然兴起。

(四)产业结构显著改善

2016年,延安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0.9∶53.0∶36.1。 其中,第一产业比 1978 年下降了4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1978年上升了2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1978年上升了16.1个百分点(见表3)。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延安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五)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2011年以来,延安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率先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延安城镇化率为59.09%,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分别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革命老区吉安市和临沂市的水平(见表4)。

表1 延安与全省、全国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单位:元)

表2 延安与中、东部部分革命老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单位:元)

表3 1978~2016年延安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表4 延安与全国、全省及中、东部部分革命老区城镇化水平比较

表5 1978~2016年延安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表6 延安与全国部分地市概况

表7 延安与全国部分地市县、乡人口规模

(六)基础设施初步达到现代化水准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境内农村交通网络布局日益完善,乡镇柏油路通达率达100%,村庄柏油路(水泥路)通达率已超90%。二是境内市县之间、县际之间二级公路与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境外与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实现了高速公路、火车、动车及航空线路直通直达,交通十分便利。三是电网改造和建设成绩突出,自然村通电率达到了100%。四是加快通信、广播、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广电网络县、乡镇覆盖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99.92%,广播覆盖率达99.82%。

(七)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业已建成

截至2016年,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福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在延安市城乡全面建立起来,并已实现有效运转,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以农村合作医疗和老龄补贴为例,调研显示,农民的合作医疗参与率和老龄补贴的领取率均达100%。

(八)居民收入稳步增加,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

2016年,延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27元,是1978年的96.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75元,是1978年的203.3倍(见表 5)。

2011年,延安市共有贫困人口44.7万人,占总人口的20.37%;2016年,延安市共有贫困人口1.02万人,占总人口的0.76%。与2011年比,延安市的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97.7%,贫困发生率下降了19.6个百分点。

二、延安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困境

作为地处西部的欠发达革命老区,延安市目前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发展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一)行政区划不合理:县乡数量多、规模小

延安市现有13个县区、123个乡镇,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223万人。与榆林、汉中、吉安、临沂等全国同类地市相比,延安市的县区人口规模和乡镇人口规模均为最小。以县区为例,虽然延安市的县区数量最多,但县区平均拥有的人口数量最少,分别只及榆林、汉中、吉安和临沂的55.6%、49.0%、45.6%和 18.3%(见表6、表 7)。

(二)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区域竞争力面临挑战

2007年,延安经济增速开始下滑,2009年至今连续8年位居陕西省十地市倒数第一,自2015年起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见表8,下页)。受增速下滑的影响,延安GDP总量在陕西十地市的排名也由2007年的第三名跌至2016年的第七名(见表9)。

表8 延安市在陕西省十地市经济增速排名

表9 延安在陕西省十地市经济总量中的排名

表10 延安原油开采和加工情况

表11 延安与全国、全省及中、东部部分革命老区城乡差距比较

表12 2016年全国及部分革命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

(三)产业结构单一,石油工业一业独大

2016年,延安石油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2.1%。石油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最高时达到67.17%,2016年达30.9%。

延安石油储量目前虽然仍有14亿吨左右,但一则延安石油的开采难度本来就大;二则随着开采年份的增加,开采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致使开采量增长缓慢,开采成本居高不下 (见表10)。2016年,延安石油开采成本约为每桶65美元,大大高于国内每桶大约29.9美元、国际每桶不足20美元的平均水平。

(四)城乡差距大,相对贫困问题较为严重

2016年,延安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7∶1,高于陕西省、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分别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革命老区吉安市和临沂市的水平(见表 11)。

(五)消除绝对贫困任重道远

尽管近年来延安响应中央号召,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但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低迷和延安经济增速的不断下滑,特别是经济负增长的持续,延安居民收入增速下滑乃至负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将是不可避免的。未来几年,部分已经脱贫的人口可能重新陷入贫困境地。

(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

2016年,延安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6.1%,不及全国、全省以及分别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革命老区吉安市和临沂市的50%(见表 12)。

三、延安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策略

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延安革命老区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延安革命老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既需要依靠全国、全党的支持,更需要依靠延安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223万人民,立足市情、聚焦问题,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转型发展、追赶超越。

(一)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和政策优势

从政治角度看,延安革命老区因对我们党、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地位。从政策上看,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延安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文件为延安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了显著的政策优势。

这就要求延安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用好用足延安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和政策优势,抢抓机遇,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以及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持,形成全党、全国共同帮助延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合力。

(二)坚持以脱贫为底线、以致富为重点,统筹做好脱贫工作和致富工作

虽然现阶段延安贫困发生率已经大为下降,但一则作为一个文明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无视绝对贫困的存在,而必须始终把消除绝对贫困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底线,二则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延安还存在着返贫的潜在风险,因此对消灭绝对贫困更不能掉以轻心。

延安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一个特点是,绝对贫困人口和富裕人口都是少数,已经脱贫但尚未达到富裕程度的温饱人口是大多数。因此,无论从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看,还是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看,延安都必须处理好脱贫工作和致富工作的关系,本着“脱贫不等于致富”和“要脱贫更要致富”的原则,坚持以致富工作为重点,全面推进脱贫致富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切实加快转型发展

延安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主要是由石油工业一业独大的畸形经济结构造成的。因此,扭转延安经济下滑颓势的根本出路是尽快培育若干能够替代石油工业的接续产业,奋力实现转型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是大力发展林业、草业和畜牧养殖业;二是加快小杂粮、果业、烟叶、中草药等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农场化经营;三是加快培育、引进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四是着力完善“互联网+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促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五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六是加快包括村级自治和乡镇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农村上层建筑改革进程和意识形态优化进程。

第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显著的原料优势、潜在的品牌优势、传统的生产优势和初步的园区优势。做大做强延安农副产品加工业,一要走品牌带动之路,二要走农工商游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之路,三要走规模化、集群化、园区化“三化”并举之路,四要走招商引资、安商稳资、亲商育资之路,五要走 “放水养鱼”、“筑巢引凤”、服务至上之路。

第三,大力发展旅游业。[3]一是强力实施延安旧城恢复重建计划;二是建议把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仪式由省祭升格为国祭;三是强力实施旅游产业北扩计划;四是做大做强红色教育培训与传统文化培训;五是强力打造 “养生延安”品牌;六是大幅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准入门槛。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是延安具有炎黄文化、艺术文化、红色文化等巨大的文化资源优势;二是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成产业的属性;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国家战略;四是把建设文化延安确立为延安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国内一些发达地区之所以发展得较快,重要原因之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快。与此相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恰恰是制约延安较快发展的一个短板。[4]因此,在坚持毫不动摇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延安革命老区必须坚持放手、放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一是成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协调、服务;二是切实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把非公有制经济培育为促进延安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三是从事关非公有制经济生死存亡的高度加快延安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进程;四是切实减免税费,并将非公有制企业三年内上缴的地方税费全部设立为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资助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放水养鱼,藏富于民[5];五是切实尊重和保护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和打击乱摊派、乱罚款、乱干预及“吃拿卡要”等非法行为。

(五)切实加快改革开放进程

国内一些发达地区之所以发展得较快,归根结底靠的是改革,靠的是制度。反观延安现状,发展滞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改革缓慢,制度不健全,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切源泉和活力不能竞相迸发和释放则是根本的一条。这就要求延安各级党委和政府继续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打破制约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藩篱,为延安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6]一是推进行政区划改革,主要举措是合县设市、撤乡并镇、合村并组;二是加快林地、草地和荒地产权制度改革;三是加快耕地制度“三权分置”改革,促进耕地经营权流转;四是加快国企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

除依靠改革之外,国内一些发达地区之所以发展得较快,还靠的是矢志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真正做到了“借外力、促发展”。这就要求延安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借力意识,切实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一是树立“越是封闭越要开放的意识”,不断提高延安干部群众的开放意识和信心;二是加大延安对外宣传与推销的力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三是加快延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改善延安吸引境内外投资的硬环境;四是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吸引外资的软环境;五是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六是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扩大延安农副产品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及劳务的出口。

[1]霍小光:《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2月17日

[2]陈宗胜 吴婷:《农村二元经济转换对居民收入差别“倒U型”变动的影响》,《财经研究》2015年第10期,第4~16页

[3]徐长玉:《延安旅游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对策》,《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 4期,第 50~54页

[4]王瑞民等:《革命老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基于9省19县的微观数据》,《中州学刊》2014年第8期,第93~95页

[5]邵平桢:《川陕革命老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精准脱贫研究》,《农村经济》2016年第11期,第 57~60页

[6]汪谦慎:《特色资源开发、现代农业扶持与市场能力培育——革命老区岳西脱贫致富的 “三元驱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 4期,第 55~59 页

The Reality Reference of Getting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ing Better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Taking Yanan as an Example

Xu Changyu Xu Shengxiong

In Yana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However,Yanan is still an underdeveloped area.Main problems of its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s unreasonable;the economic growth continues to decline;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ingle;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large;the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lags behind.The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as follows: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litical advantages and policy advantag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areas;to pian as a whole about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and becoming rich work;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to develop the non-public sector of the economy;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getting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ing better,out-of-poverty in Yanan,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s”

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研究:延安案例》。

猜你喜欢
延安市非公有制老区
延安市关工委:用延安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换届后,乡镇班子干事状态观察——以延安市96个乡镇班子为例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26
老区在努力奔跑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0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红土地(2018年9期)2018-02-16 07:37:56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31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延安市文物古迹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