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预后

2017-12-05 07:09:36刘亚平
淮海医药 2017年6期
关键词:稳定型氯吡格雷

刘亚平

·药物与临床·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预后

刘亚平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患者预后。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对照组心肌酶学指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电图总恢复率和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血小板形成,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治疗结果; 预后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具有呼吸困难、心悸、心绞痛等临床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将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1-2]。目前,临床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较多,但容易引发不良反应。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及人们需求的日益提高,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不仅要求疗效显著,同时还需保障治疗安全性[3]。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和聚集[4-5]。为进一步验证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本资料探讨两者药物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0.75±3.15)岁。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0.85±3.66)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心肌肌钙蛋白T(cTnT)、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均在正常值2倍以上;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下或80岁以上者;存在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者;由其他原因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山西兰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980),0.1 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35),75 mg/次,1次/d。2组患者均连续服用4周。

1.3 评价指标 比较2组心肌酶学变化情况,主要包含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CK-MB,cTnT,cTnI。比较2组心电图的恢复情况,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ST段下移程度在50%以上,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小于8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6]。总恢复为显效与有效之和。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包含胃肠不适、皮肤瘙痒等)。疗效判定[7]:临床症状较轻,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略有改善,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下为有效;治疗前后无变化甚至恶化为无效。显效与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肌酶学指标比较 对照组心肌酶学指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心电图恢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心电图总恢复率(80.00%)明显低于观察组(9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心肌酶学指标比较

表2 2组患者心电图恢复情况比较

注:()内数字为百分比/%。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5.56%)明显低于观察组(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胃肠不适、皮肤瘙痒分别为2例和1例,发生率为6.67%;观察组腹胀不适、皮肤瘙痒各1例,发生率为4.44%。由此得出,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表现为胸部不适、心绞痛症状呈进行性增加、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动脉斑块形成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发血小板活化、聚集,导致动脉腔狭窄,心肌血流灌注受阻,容易发生猝死[9]。临床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主要以抗血小板、抗凝为主,并对药物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数据表明[10],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且安全性较高。本资料结果显示,对照组心肌酶学指标均高于观察组,心电图总恢复率和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形成,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预后。原因在于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栓烷A2和环氧化酶的合成,从而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氯吡格雷是ADP受体阻滞剂,选择性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从而阻断ADP依赖激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复合体,减少ADP引起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并且在药物联合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胃肠不适、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在治疗结束后自行消失,安全性较高,疗效确切,心电图和临床体征表明再发风险减少,利于改善预后水平。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有效减少血小板的形成,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田毅.瑞舒伐他汀强化调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6,19(2):290-291.

[2] 黄永柱,施泳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与安全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7):129-131,136.

[3] 李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9):1102-1103.

[4] 栗新,曹建平,姜爱平,等.针刺结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动态心电图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9):895-896.

[5] 张秀芹,黄红林,毕津莲.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1):2158-2160.

[6] 王猛,曾莉容,张弢,等.中医西结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6,44(1):97-99.

[7] 张兰,路广秀.红景天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河北医药,2016,38(14):2140-2142.

[8] 夏惠丽,王怀生,刘华.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9):5471-5473.

[9] 刘园园.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的临床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5):387-389.

[10] 闫宜亮.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J].贵州医药,2015,39(1):86-88.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民医院 内一科,467100

刘亚平(1972-),女,副主任医师,大学。

10.14126/j.cnki.1008-7044.2017.06.047

R 541.4

A

1008-7044(2017)06-0739-02

2016-11-18)

猜你喜欢
稳定型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城市地理(2015年24期)2015-08-15 00:52:57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2:2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