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泥人张”的前世今生

2017-12-04 18:14雷辉志
产权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桂山蛐蛐儿泥人张

◎雷辉志

北京“泥人张”的前世今生

◎雷辉志

清末民初,北京有三朵为人传诵的民间艺术之花,这便是“葡萄常”、“面人郎”和“泥人张”。所谓“泥人张”,严格地说称其“泥陶张”更确切些,因为张家世代所从事的是介于陶瓷和泥塑之间的一种制陶工艺,或称泥性古玩工艺品。随着时尚的需要,张家代代传人的作品各自有其特色,也各自有其侧重,但由于塑泥人是他们的传统产品,这就无怪乎被老北京人送上一顶“泥人张”的桂冠了。

做蛐蛐罐儿头角初露

清代道光年间,北京的皇室王亲、达官显贵和八旗子弟在酒足饭饱之余,除了提笼架鸟、玩鹰游猎、声色犬马之外,还有一种嗜好,就是斗蛐蛐儿。当时,玩蛐蛐儿有很多讲究,光有能征惯战的蛐蛐儿还不行,还要有造型精美、装饰华贵、做工精细讲究的蛐蛐罐儿及其附件“过垅”和“水盛”等玩艺儿。于是,做蛐蛐罐儿的行当便应运而生了。

蛐蛐罐儿分为“养罐儿”和“斗罐儿”。养罐儿是饲养蛐蛐儿的容器,斗罐儿则是蛐蛐儿两相厮杀的场所。当时,在北京称得上首屈一指的蛐蛐罐儿出自北京宣武门附近一家张姓之手。他做的蛐蛐罐儿透气性和明暗度均属上乘,颜色灰中透白、白中透亮,手感光滑细腻,如同绸缎一般。更为奇特的是,养在这种罐内的蛐蛐儿,一旦放入斗罐儿内,就欢蹦乱跳振翅奋足,跃跃欲试,可以立即投入战斗。那斗罐儿状若笔筒,有盖,直径约12公分,高约15公分,内壁光滑如镜,厮斗的蛐蛐儿甭指望攀缘而上当逃兵,只能你争我斗决一雌雄。那时,谁要是有了张家的蛐蛐罐儿,不但蛐蛐儿可以身价百倍,就连它的主人也可以趾高气扬,增加几分光采。所以一时之间,张家的蛐蛐罐儿很为京城的纨绔子弟所珍爱和垂青,甚至不惜倾囊一购。

那些依靠做蛐蛐罐儿为生的同行们看张家发了财,自然要眼红,于是千方百计仿制,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因此,人们都说张家用料有秘方,但究竟这秘方是什么成分?谁也说不清楚。倒是后来张家到处搜寻蚯蚓屎的举动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才使真相大白。原来,张家捏蛐蛐罐儿不是用黄土,而是用细筛筛过的蚯蚓排泄物当原料。据说由于经过蚯蚓的消化加工,有了蚯蚓的分泌物掺入,使土质改性,变得特别细腻滑润,且更具可塑性;所以制出的各式各样的泥菩萨、佛像、福禄寿三星以及蛐蛐罐儿、烟袋锅等,经过焙烧都独具特色,非同一般。

这位当年颇有名声的老艺人名叫张延庆,满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后人改为汉族),自幼依靠挑挑打鼓走街串巷,卖自制的小泥人和其他泥塑玩艺儿糊口度日。直到后期制做了蛐蛐罐儿,张延庆方显露其技艺,开始崭露头角,为世人所瞩目。就是他,开张家泥塑之先河,成为张家泥塑开山鼻祖,后被老北京人称为第一代“泥人张”。

精美烟具,名噪一时

待这一家传绝技到了第二代传人张寿亭之手,张家泥塑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已在众多的泥塑工艺品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鸦片战争后的清末民初时期,时人的兴趣已从蛐蛐罐儿热转向烟具热,张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其经营方向。张寿亭及其4个儿子开始制做和钻研陶质的大烟具及其他烟具,并力求在精美上夺魁。张家所制的烟具,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纹饰华贵,可谓巧夺天工。他的掐银丝烟具、泥性烟具、白砂烟具、紫砂烟具、水烟壶、鼻烟壶、大烟袋锅等都曾风靡北京城。凡是张家的产品,均盖有张家的艺名“张古陶”“燕吉子”的印章为记,谨防冒牌假货。张家制做的烟袋锅、烟壶等技艺精湛,其内外圆的同心度,即使用规矩衡量也不差分毫,且表面光洁如镜可以鉴人。更令人倾倒的是,张家生产的烟具,据说具有特殊的滤毒作用,有所谓“吸后不伤人”之说,故此,吸烟者视之为烟宅,不吸烟者将其作为不可多得的精美艺术品收藏。那些上层人物在品烟之余,又可鉴赏张家的艺术佳作,这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雅兴。

当年,张寿亭除在北京生产烟具外,还在奉天(今沈阳)带领其次子张桂禄,三子张桂岐,四子张桂森(此3人后留在沈阳,现除张桂森外,余皆谢世)兴办东亚烟具公司,受到军阀张作霖的赏识。张作霖的五姨太寿夫人及其高级僚属等经常向张家点名要货,来往频繁。张作霖本人也特赐张寿亭名片,持此片可以自由出入“大帅府”,勿须受盘查。那时,张家生产的烟具除在北京、奉天行销外,还销往天津、长春、哈尔滨、包头等大中城市。加之文艺戏曲界知名人士金少山、言菊朋等人也对张家匠心独具的烟具艺术品十分欣赏,给予过很高的评价,因此两代“泥人张”又有“烟头张”之称,名噪一时,流传于北京、奉天一带。

仿古文物,以假乱真

及至张寿亭之长子第三代传人张桂山(1903-1983)领衔泥陶世家时,已经到了30年代初期。张桂山对泥陶世家有着积极的贡献。张桂山在风格艺术方面继承前辈的所长,博采诸家同行之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泥塑的造型,并在长时期的实践生活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工艺。首先是选料精细,只要经他舌头一舔,就能辨出手中的黄土是不是做玩艺儿的原料。这是他的一绝,他的另一绝,就是不管哪个朝代的陶瓷制品,只要让他一搭眼,再随手轻轻一敲,定能说个准确无疑。他的作品是用特制的陶泥名为“乾子土”制成的,这种土出产于北京房山县军庄、坨里、大灰厂及八达岭一带,以及京东三河县段家岭附近。此土呈灰白色(其实是一种年久风化的石头末),经碾碎后,再加入几种其他原料合成,特点是细腻柔韧,泥性力、粘度适中,成侧后不易出现裂纹,制成的空心产品焙烧时小变形、收缩率小,表面光滑且硬度高。这是张桂山几十年反复实践研制成的一种制陶原料。它的工艺特点,既不同于陶瓷,也非简单的泥塑,而是一种空心硬陶工艺。张桂山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自秦汉以来最古老的空心陶制艺术品传统工艺。

张家的产品有三点不同于一般的泥塑。一是原料中不加纸浆、棉花等拉牵物;二是制成坯胎后还要经过一昼夜800-900℃高温的焙烧,然后在窑内焖火两天方可出窑;三是出窑的产品还要经过多种工艺的后处理,形成外观酷似青铜、鎏金、硬木、石雕等制品的工艺效果。由于经过烧制,产品质地坚硬,所以有时也叫陶制品。其造型大可制成一米左右,小可在方寸之内。张桂山十分重视手中产品的造型美,不论是身段、衣服装饰,还是面部的眉眼神态,都给人以细腻清新、朴实逼真之感。他一生的作品,大体分为下列5个系列:即仿古硬木人物造型工艺品,仿雕漆人物造型工艺品,仿古铜器人物艺术品,仿石雕人物艺术品,新旧彩画人物工艺品。此外,他还经常设计和制作佛像、十八罗汉、古装人物、仿古陈器、异兽及当代人像等。他的艺术造诣突出一个“仿”字,他的仿古艺术造型谨严、形态酷似,达到以假乱真、真伪难辨的程度。他塑造的人物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神态自若,不禁令人拍案称奇,难怪那些自命为中国通的外国人见了这些工艺品如获至宝,误认是中国的古董,不惜慷慨解囊争相购买。

张桂山于40年代曾在宣武门平民东市场(今宣武门饭店旧址)开过一爿叫幅兴永的古玩杂货店,经销他本人制作的泥性古玩并兼营杂货。但为时不长,由于几个乞讨者夜间在此生火取暖,招致一场大火,把古玩店及小作坊烧得片瓦无存。

解放后,张桂山的泥塑艺术展现出更广阔的前景。他潜心研究复制和修复出土文物,及古装人物、佛像、装饰等上作。为博采百家之长,桂山老人一有空便寻访古迹、逛古庙,而且庙愈古愈破他越发感兴趣,在别人看来只不过是几块破砖碎瓦和泥块,而他却纸包纸裹视为无价至宝。他在艺术的海洋中不断陶冶自己,在考古方面博古通今,不断提高自己作品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主要供应和平门外琉璃厂的古玩商店,如荣宝斋、屏古斋、震ww寰阁、韵古斋等,同时也销往其他城市。他的“鹤鹿同春”和“八仙人”最享盛名,不但受到国内广大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外商客户都争相定货。

十年动乱期间,身怀绝技的张桂山老人和他的泥菩萨们都销声匿迹了,几大箱手抄本资料被付之一炬,“泥人张”一家连同桂山老人的徒弟忍痛丢掉他们热爱的泥塑技艺,改行另谋生路。就在人们念念不忘“泥人张”的作品,海外来客拚命搜寻中国民间“泥人张”的艺术品的时候,张桂山老人却悄悄离开了他的泥人作品溘然长逝了。

古老艺术,再现青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北京轴承厂默默无闻地当了20年工人的“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铁成,继承祖传技艺又办起了“泥人张”博古陶艺厂,使濒于失传的古老艺术又焕发了青春,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张铁成无愧是“泥人张”第四代传人。他同其师兄李廷军等共同努力,在很短时间内制成了第一批仿秦始皇陵兵马俑,并很快打开了销路,成为国际市场抢手的热门货。他们还陆续仿制了古鼎、古代石雕、古代园林,并在张家祖传泥塑的基础上开发出仿青铜艺术品、仿旧铜艺术品、仿鎏金陶制品、仿出土旧彩陶制品、仿硬木制品、仿出土陶人土锈工艺等200余种新产品。此外,还有寿星、菩萨、形态各异的罗汉、战国鼎、明朝的宣德炉、清乾隆年间铜佛、明代鎏金佛、卧佛寺的大卧佛、雍和宫的财神爷等等。国内多家报刊都先后登载有关文字和照片,并赞誉其为“旅游产品一奇葩”、“点泥成金泥人张”等

“泥人张”并非北京独有,天津也有一著名民间工艺品品牌“泥人张”。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两家“泥人张”还为商标权打起了官司。经过两年多的诉讼,最终判决都可以使用“泥人张”的文化商标,但确立了“天津泥人张”是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北京泥人张”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泥人张”和“北京泥人张”各自所代表的艺术品其制造工艺和外观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属于两类完全不同的艺术流派。

猜你喜欢
桂山蛐蛐儿泥人张
美丽河北之天桂山
蛐蛐儿
听 岛屿慢歌
捉蛐蛐儿
蛐蛐儿
愣头青和青头愣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从江南到西北的捕鱼人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