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跨越新时代发展关口
◎蔡恩泽
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研判,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把握大势,站位高远。
这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将发生深刻转变,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与过去40年相比也有了重大变化。而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充分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对冲”新时代的社会矛盾。
这是中国经济走向更高水平的必由之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新时期的重要关口,高速增长阶段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热切召唤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中国经济体系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打硬仗、啃硬骨头的攻关期已然到来。在这样紧迫的形势下,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切中发展问题要害的锦囊妙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经济方略的路线图。
这也是提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身健体的战略性安排。按照十九大报告提法,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解为“三个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目标”,是根据我国发展实际情况,将过去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前到2035年来实现,进程缩短了15年。经济发展进程“提速”更要求发展必须有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既要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又要有持续的增长后劲,充分发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筋骨作用,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的经济大厦。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任务是做优做强做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发展经济不能指望资本市场“左口袋倒腾到右口袋”的金融游戏,也不能依赖房地产市场高房价的浮肿景象,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弘扬企业家精神,力推工匠精神,扎扎实实地打牢中国经济的基础。
大国标配,必须有强大的实体经济。美国一直把握着全世界最先进的实体经济产业,过去的支柱产业是汽车、铁路、钢铁、石油、飞机制造业,现在则是航天、信息产业。靠着这些支柱产业,美国现在几乎垄断着全球GPS、军火工业和软件等市场,掌握着太空的制空权,俯视全球,全方位打造信息时代的全球霸主地位。中国已经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应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与之匹配。这也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基础层面的功夫。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创新型国家。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条从资源拉动迈向创新驱动的逐渐明晰的道路,从一味拼资源消耗到依托创新引领,力求又好又快地发展,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既要中高速增长,又要节约资源,既为今人谋取幸福,也为后代留下发展空间。这其中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惠及经济质量提升、结构改善。但体系尚不完善、尚不健全,创新驱动还欠缺,构建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
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没有坚固性,有没有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没有长远生命力,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创新型国家;唯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为经济创造勃发的生机、涌动的活力,唯有构建创新型国家,才能从国家意志上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制度安排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必然逻辑。
体制决定机制,旧体制阻碍新机制构建,唯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形成朝气蓬勃的经济发展机制,一切调控的经济政策才能顺畅地传递到市场。
有鉴于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六大方略,力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供给侧产品多而制作粗糙、多而市场狭窄,要提升质量,也要优化结构。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改革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引为自豪的是,这几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创新型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补短板。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中国的国情、改革的现状使我们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促平衡。从空间上看,国民经济是由区域经济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也影响国民经济结构;不仅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率,也影响社会发展公平性;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人与自然关系。十八大以来,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经济制度体系而努力。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既定方针。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题中之义。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是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上述六大建设现代化方略又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统领之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为中国经济下一个五年的发展以及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制定了纲领和方向,为建构新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未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保障。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日而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经济方略提供一份详实管用的路线图,跨越“娘子关”,突破“腊子口”。
(作者系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