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2017-12-02 13:07刘惠文,邓小鸿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4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刘惠文,邓小鸿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与市场脱节、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4-0028-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2014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一部分高校走教学研究型道路,另外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1]。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模式受到国内很多高校的借鉴,纷纷将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蓝领”人才。目前,随着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中提出创建“双一流”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硬软件资源有限,会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渐行渐远,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紧密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

然而,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高校在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道路中碰到了较多问题,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的教育环境和德国不一样,其表现方面涉及到师资队伍、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脱节

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如何培养学生,教务部门在制定方案时会比较谨慎,大刀阔斧的改革很难执行,通常是借鉴知名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然后根据自身实际做出适当的修订。这样制订的培养方案虽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存在灵活性缺乏、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以本校的教师为主体,缺乏企业人员的深度介入。

(二)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首先,为了区分自身与高职高专等学校的区别,课程教学所用的教材仍然沿用了传统的规划教材;其次,由于学校教学运行的常年习惯,课程教学仍然沿用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传统的本科规划教材和“讲授式”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动手实践。

(三)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高校的师资队伍一般是高等院校的博士或硕士毕业生,他们在理论知识上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是通常缺乏工程实践的经历[2]。另外,教师由于职称评定的需求,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需要进行科研,项目和论文仍然是评定职称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教师没有精力来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缺乏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普通本科高校由于所处的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等支持有限,必然造成在建设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时捉襟见肘。

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一)深入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展课程内容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面向市场需求,企业最有说服力,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充分征求企业的意见,通过将企业人员引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中,增加企业的参与度。为了便于深入开展与企业合作,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方案的灵活性。广泛开展学校与企业的“3+1”“2+2”等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另外,要与企业共同编写应用技术大学特色的教材,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写入教材中。

(二)共建特色班级和校内外实践基地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培养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借用企业的资源培养面向就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在校内外开设具有企业特色的班级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3]。另外,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实习实践条件上的优势,共建校企联合的实验室、实践基地。

(三)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

“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通过三个途径进行。第一,通过常规途径进行,如邀请企业工程师到校给教师进行学术讲座和技术培训,或者选派教师到企业去参加工程实践。第二,要求教师参与到校企共建的特色班级管理中来,通过跟班学习,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4]。第三,从学院决策的角度,改革教师的职称晋升方法,将教师的工程实践纳入到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中来,从政策引导中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工程实践。

(四)积极开展协同育人项目建设

目前,教育部广泛开展了由校企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项目,涉及到师资培训、实践基地建设、课程内容改革等多个方面,国家层面上给予立项项目一定的扶持。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到项目的申报中来,主动与企业联系和合作,以项目为依托,做好协同育人[5]。

三、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成效

我院在2014年确定了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后,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意识到了校企深入合作带来的人才培养红利。我院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形式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如2006年开始与浙江博尚电子有限公司合办的特色班级“博尚班”,至今运行10年,每年的学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另外,通过与企方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就业的“最后一步”问题。与企业一起积极申请国家级的协同育人项目,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客空间”、“国创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已经成功获批两项国家级的协同育人项目。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我院在学生能力培养和专业建设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优异,我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在2016年全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评价中夺魁。

四、应用技术大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的思考

第一,择优选择合作企业,要从硬软件资源、企业用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衡量企业,要优选愿意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优质企业,尽量排除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第二,要有长期合作的意愿。育人是一个长期工程,高校要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的运行机制。第三,要做到双赢。企业毕竟是营利的机构,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时要充分考虑到企方的利益,如适当给予企业适当的经济补偿,或者提供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双方合作一定要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协同育人才能长久。

五、结语

普通本科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较多的实际问题,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深入校企融合,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弥补高校的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的不足。校企协同育人将会是普通本科高校教书育人的新常态和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作为一个三本院校,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协同育人带来的初步成效,所得到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也将会为其他高校在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过程中提供宝贵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鸿,梁涤青.应用技术大学软件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193-195.

[2]杨旭,张巾帼.应用技术大学师资引进政策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11):16-20.

[3]詹勇,王文婷.建立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24-27.

[4]孙雷.“卓越技术”理念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江苏高教,2016,(4):85-87.

[5]张勇.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3):39-40.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