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平+董江龙
摘要: 本文以安徽省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归纳了目前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与特点;通过实证分析安徽省近十五年的农村流动人口与收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以此用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农村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利弊。最后,为提高农村人口流动的经济效应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numbe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rural areas of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pulation flow of Anhui Province;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arly fifteen years of rural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income in Anhui Province,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explain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flow. Final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ect of rural population flow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关键词: 农村人口;流动;城乡差距
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flow;urban-rural gap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3-0020-02
1 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现状及其特点
安徽省是全国的劳务输出大省, 2001年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数量大约为495.5万人次,2011 年流动数量达到历年峰值,为1195.4万人次。据2016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安徽省流向省外半年以上人口达 1045 万人,流入省以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为主,分别占到流动人口数量的25.39%、26.81%与23.31%;省内农村人口流动以欠发达地区向中部发达城市为主。
1.1 流动人口主要由青壮年年龄组构成 首先从安徽省农村流动人口中年龄分组来看,男性女性的年龄段集中在20-49岁之间,占到整体约67%的比重且男性女性的流动趋势具有相似性,可以说,2015年的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结构为年轻型。
1.2 男性多于女性 从图1可知,男女性的流动比例存在差距,25-29岁与30-24岁之间较为显著,两者比例分别约为9%与7%,6.5%与4.7%;再从流动人口之中男性比例之和与女性比例之和来看,为51%与38%,这说明农村流动人口以男性劳动力的转移为主。
1.3 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平等流动机会少 如图2所示,安徽省发达地区如合肥市、芜湖市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欠发达地区,究其原因在于发达地区享受到了区位优势,且本身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市,农村流出人口比重也低于欠发达地区。但如安庆市、六安市地处山区,本身可利用资源不足,经济态势发展落后,年轻人大多选择到大城市务工,人均受教育年限勉强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这说明受教育年限越低,流动人数越多。
查阅安徽省第六次人口资料(2010年),农村人口三大流向省(市)分别是: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这类发达地区,受到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择业机会较少,往往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导致了其工作地点活动性强与不稳定性。
2 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1 增加家庭收入,改变收入结构 农村人口的流动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同时也改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如图3所示,农村流动数量在2001年2011年之间逐渐增加,2012年至2015年流动人口稳定在1155万人-1050万人之间,改变了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结构。农民人均收入由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农民人均收入中主要以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为主,家庭经营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作业,以农产品的实物形式为主要形式产生;工资性收入主要是来源于流动人口的外出务工的收入。
2.2 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家庭消费水平 农村人口流动必然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家庭的消费水平。一是农村人力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城市环境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拓宽了农村人口的眼界,随着收入的增加,他们的消费结构会被改善。对比2001年与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支出构成中可以看出,教育与文化娱乐比重由7.4%上升到11.56%。二是农村流动人口拉动城市二三产业也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消費品。例如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市场提供更多的工业商品;商业也为农村市场提供更丰富的日常消费品,这将改变传统单一的农村消费结构,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
2.3 打破就业二元结构,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会导致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所需劳动力越来越少;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所需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流动客观上起到了调节劳动力供求矛盾、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对农村而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找到一个出路来解决生计。城镇中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正好可以吸收富余的农村劳动力,缓解农村就业压力。endprint
2.4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 人口流动打破了传统农村的小农生产格局,使土地相对集中到个别专业农户手中,有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及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更多地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种植的农产品商品化率很高,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农业生产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单个农户往往很难应对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生产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与高风险,因此想要依靠组织的力量来提供生产上的统筹和利益上的保障,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农户、股份合作制等都是农户们增强合作、规避风险的组织形式。
3 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3.1 农村人力资本流失,人口结构恶化 如前文分析,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主体以青壮年为主,而且相对于留守农村的人来说,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大量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首先造成了农业生产主体的缺失,留守主体以老年人与留守儿童为主,人口结构呈现空心化的特点,这不利于农村基层设施的建设,更不利于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大规模的農村人口外出务工降低了农村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平,也会冲击农民价值观的导向直接影响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长此以往,不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3.2 土地利用效益降低 因为青壮劳动力主体的流失,留守老人儿童因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水平不高,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自给自足,加上家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收入可以弥补农业生产上的收入,安徽省许多地方出现农村土地粗放式经营模式。另外,在外务工的转移劳动人口收入增加之后,在农村自建房侵占耕地,致使耕地面积减少。目前安徽省农村流动人口数量范围不断在扩大,农民收入会越来越可观,即使这部分人生活在城市,家人仍在农村,因此会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区域建新房,如道路两旁的农田,势必造成对耕地资源的浪费。
4 结论与建议
4.1 建立开放的农村人口流动市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强制性的干预,那么水平分工是由市场范围决定的。在计划经济年代,行政控制如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程度,导致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的形成,那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核心就在于减少农村人口,所以应该重视劳动力的转移,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为此,政府应该建立开放的农村人口流动市场,在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等障碍因素的同时,以农村劳动力开发、配置、利用、流动为目标,以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为基础,营造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如加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农村地区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全力打造一个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4.2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政府在注重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把优化劳动力配置与产业结构相结合,提高就业能力,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与再就业。如在农村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高中、中专教育,既能培养新一代劳动力文化知识水平,又能帮助他们掌握较高的农业生产经营技能。
4.3 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首先应该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明确国家、集体和农民在土地关系上的责权利关系,形成真正有序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其次,在土地还不能自由流转的情况下,进行土地组织方式的创新;可以采取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其与产业化结合起来。保持外出务工人员和原有土地之间的承包关系,形成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就业机制,如此一来,可以保障农民将来回乡之后的基本生存问题得以解决。
4.4 加快就地城镇化建设 中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得到中转站,发展地方城镇经济,可以起到减轻人口压力,提供有效的就业机会、增加社会诚信度,也是避免农村人口盲目流动的现实选择。一是城镇建设可以集聚农村的人力资本,在吸引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完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形成工业基地提供助力;二是城镇连接城市与农村,可以打破城市的自我循环,激活农村的发展潜力,将农村引入到城市、城镇之间的循环中来。
参考文献:
[1]娄飞鹏.商业银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建议[J].西南金融,2014(02).
[2]尹隆.老龄化挑战下的养老信托职能和发展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4(01).
[3]刘方媛,索志林.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