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丽
作业问题是老师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学习不用功、作业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作业马虎应付,不但折腾学生更加折腾老师。基于此,我努力不断构想作业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作业也可以是可爱的。可爱的作业背后是教师用心的设计。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思考,怎么设计出有效可爱的作业呢?
如何设计一些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好玩有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实践性作业呢?让学生对数学作业情有独钟,让数学作业成为师生及家长交流和联系情感的纽带。对此,我做了一些构想与实践。
一、游戏型作业,让学生在趣味中求知
设计有知识性的游戏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得。当然这些游戏要按照教材内容、教学目的进行设计的。学生依据规则进行游戏,实际上就是在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游戏过程中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局势,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这样可促使孩子们更深刻地去思考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和家长说说游戏制胜的策略,悟出道理。当然,每玩一种游戏,老师都会为学生讲解并示范游戏的玩法,并与家长做好沟通,孩子们尽情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刺激。
在一年级上册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扑克牌游戏”,让孩子当一回“数学小专家”,比一比谁得到的星星最多,争当最佳“数学小专家”。游戏过后,家长进行总评,老师从家长评价中了解每个学生对于每一关所蕴含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游戏过程中的感受。
第一关:算一算
玩法:家长与孩子各有1~10的打乱顺序的扑克牌,两人同时随意出一张牌,做加法、减法算式,看看孩子是否能全算对,算得又对又快的一方可以得到两张牌。
第二关:谁会被吃掉
玩法:家长与孩子都有相同数量的牌,家长和孩子每人出一张牌,如家长出J(当11用),孩子出A(当1用),问1和11之间有几张牌?孩子回答后把1和11之间的牌都按顺序摆出来数数看,如果孩子能答对的,1和11之间的牌孩子全都能拿走,家长的牌就被吃掉。
第三关:扑克变变变
目標:结合解决问题用扑克牌玩问题游戏。如:
(1)妈妈拿走4张牌,爸爸拿走5张牌,桌子上还剩下6张牌。家长可以让孩子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如“原来有多少张牌?”或“原来一共有几张牌?”再让孩子列出算式。
(2)一共有10张牌,你拿走了3张,妈妈拿走了4张。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还剩下多少张牌)怎样列式?
又如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乘法口诀后设计了“乘法口诀对对碰”亲子游戏,比比谁是乘法口诀大赢家?游戏如下:
第一回合——扑克牌算乘积
请家长与孩子每人准备1-9的扑克牌,也可自制1-9的数字卡片。家长与孩子随便出示两张扑克牌,比比谁更快说得口诀并算出积是多少。如果孩子赢了,家长就和孩子击掌表示祝贺并让孩子把扑克牌拿走。如果孩子答错或说不出来,由家长补答,扑克牌归家长所有,看看孩子最后能拿走几张。最后的获胜者是谁?并请家长评价孩子的游戏过程与结果。
第二回合——快速碰碰碰
家长说口诀前半句,孩子说口诀后半句。然后换成家长说口诀后半句,孩子说前半句。如,家长问:四八,孩子答:三十二;家长问:二十四,孩子答:四六二十四或三八二十四。如果孩子能把两句都说出来,家长应该马上表扬,并进行加分。
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建议家长多问问孩子最容易出错的几句口诀,最后让孩子把这几句口诀写在备注栏中。
第三回合——说口诀,上台阶或说口诀,走地砖
爸爸说乘法算式(重点问孩子容易出错的乘法口诀),妈妈和孩子说出乘法算式相对应的口诀,谁说得又对又快的则奖励上一级台阶或走客厅中的一块地砖,比比看谁最快到达终点。(起点、终点由亲子一起商量决定。)
在这个游戏中,家长积极配合,孩子荣获了“乘法口诀大赢家”称号,家长给奖励孩子一件小礼物或为孩子设计一张小奖状以示鼓励,并拍照纪录这美好时刻上传到班级Q群分享学习的快乐。每一次游戏我都要求家长写出游戏感受,折射出游戏的苦(关于输不起的问题)与乐(赢得游戏或感受其中乐趣),针对问题大家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为一次的游戏做好铺垫。
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把某些作业转变成“玩”,让学生拥有愉悦的心情,从而更有效地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将作业寓于游戏之中。
二、操作型作业,让学生在体验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的确,动手动脑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利于萌发孩子的创造性。
例如二年级上册的《角的初步认识》,可以设计“我来摆一摆,画一画”的动手操作型作业。游戏内容:
(1)听口令拼角。需要准备两副三角尺。一人当裁判发口令并作记录,两人根据口令拼角,完成任务时间少者为胜。口令举例:拼一个锐角、拼一个钝角、拼一个直角、拼一个比对方大的角等。
(2)画一画。(二选一,备注:合并角不计算在内)
①人物简笔画:用简单的线条、图形拼组而成,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的动作(用圆表示头部)。并数一数你所画的人物中一共有几个锐角、几个直角和几个钝角。
②画一幅有角的图画,并数出图中一共有几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又如,《克和千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和千克”的明确概念,布置了“小小调查员”作业,需要学生反复掂量,让手上的感觉定形,经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反复比较,思考感悟等不断地揣摩后,由模糊变得清晰,准确而具体。
三、生活型作业,让学生在应用中求知
生活型作业是以教材、课堂学习为背景的社会实践活动,此类作业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得。
在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进行“换钱、付钱、现场购物”实践操作。学生先在家里和父母进行换钱、付钱游戏,如,家长拿出一张5元,问孩子一张5元可以换几张2元和几张1元。让孩子用零钱去换。换钱之后,家长给孩子的玩具或学习用品标价,让学生去“购买”指定的物品,算出应付的钱数。最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超市、商场等地方进行现场购物。
四、拓展型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
有时需要根据教材例题教学的需要,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适当布置一些形式活泼又能巩固基础知识的题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二年级上册学习观察物体后,我开展了一次数学绘画比赛,以《观察物体》为知识基础,把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以美术学科的简笔画形式展示出来。孩子们画出一幅幅特征鲜明、生动富有情趣的作品,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刚接触除法,在学习完除法的两种含义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理解均分除与包含除,同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特布置了一项开放性作业:我是小小故事家——根据平均分的两种含义编故事。
我们不妨多增加一点趣味性的开放性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学习游戏两不误,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更能享受学习的乐趣。通过实践也让我确实感受到学生的作业兴趣和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数学知识更加地生活化,学生喜爱做这样的作业,也让家长更加地关注孩子的学习,真正做到家校紧密配合。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让学生爱上作业——小学作业布置、查收和批改的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陈燕云.数学游戏的基本类型和游戏用具[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