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平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客观评价毛泽东时代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杨瑞平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深刻的、全方位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初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基于国情的历史必然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存在种种弊端,但是它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看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并以此来否定历史,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是不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客观看待毛泽东时代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中国;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关于计划经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由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特别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来进行管理和调节的国民经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生产力极为落后,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处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阶段。而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复杂条件下的最佳选择。如何看待和评价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既不能简单的全面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这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新中国的历史,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还具有现实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计划经济绝不是历史的偶然,也不是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计划经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这种选择?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选择的可能?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审视6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60多年前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才造成了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共产党人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产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1954年,毛泽东面对中国的经济状况,忧虑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新中国这样经济政治文化极端落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了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在战后民生凋敝、通货膨胀、市场失灵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广泛动员各种资源,集中发展重工业,在短时间内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摆脱了极端落后的状态,为现代化打下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中国计划经济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加快工业化的问题,包括筹集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工业结构安排、城市建设和城乡关系等问题。计划经济的作用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源,加快工业化步伐,实现赶超战略。那么计划经济本身所表现出粗放型、随意性大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所具有的动员和调配资源用于工业建设的特性。计划经济模式的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言的,离开了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去评判制度的优劣是没有价值的。计划经济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
工业方面: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国家政权,强行降低消费,把积累率提高到30%以上,完成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这使我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原始积累200年的历程。
农业方面:主要依靠劳动积累,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化肥农药,农村用电、农业机械等也有较大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全国粮食产量1978比1949增长1.7倍,棉花产量增长3.9倍。
教育、科技方面:到1978年我国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的在校学生已达2.1亿,7倍于解放前的最高年份。在科技水平总体落后的情况下,我国还取得了发射“两弹一星”的科技成就。首次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可回收人造地球卫星试验成功。
计划经济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其积极一面简单来说就是计划经济能集中力量进行社会生产,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使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弊端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仅是计划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脱离了国情,导致经济体制越来越僵化阻碍生产发展,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和经验。
首先,计划经济下,生产日趋集中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是计划经济体制无法调和的矛盾。对此刘少奇说过:“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有计划性,是计划经济,但是实际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个方面,有几千种、几万种、几十万种。国家计划不可能计划那么几千、几万、几十万种,只能计划那么多少类,结果就把社会经济生活搞得简单了、呆板了。”计划经济不可能细致入微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其品种单一、质量下降、缺乏灵活性,它只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提供维持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单一物资。
其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抑制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工人在生产中,没有有效的激励体制,一味强调固定工资、统负盈亏,虽然坚持按劳分配,实际上却是依据级别和职务的平均分配,可以说整个社会的分配方式就是“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如此,必然会抹杀劳动者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占公家的便宜,揩公家的油,普通员工怠工、偷工、吃公、拿公。
最后,在产业结构上,计划经济体制是工业体系建立的前提,但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产业结构不平衡。轻工业和农业的落后同样制约重工业的发展,轻工业的落后导致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积极性受挫。
建国初期我国的计划经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不过,我们应该正视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更不该忽视计划经济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在意识形态领域更进一步清除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影响,使全党全国人民在政治、思想、道德上达到空前一致。这是共产党人对计划经济的探索更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计划经济奠定的物质基础、积累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1] 刘吉.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D602
A
1672-5832(2017)12-0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