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朱 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本文从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师出发探讨如何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内涵、判断的重大意义、变化的重要依据以及新的要求。
思政课教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认真学习和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刻把握和传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科学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基本方略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上好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前提,其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概论”课教师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内涵、判断的重大意义、变化的重要依据以及新的要求。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美好生活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的对比看,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文化需要,但不全是物质文化需要;物质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中基础性、主体性的需要,但在较高发展阶段,仅有物质文化需要不一定完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包括更多层面的需要。主要是: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看,追求发展上的平衡和充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出现的社会现象。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党中央始终紧紧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带着不变的殷殷初心、深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治国理政,坚持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面镜子去映照现实。因此,这一基于事实的科学判断,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宗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揭示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了影响全面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
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确立发展理念、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要求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据此作出重大创新发展。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大势的重大决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实践表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来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重大理论判断往往是开启发展新阶段的思想基础,是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就体现为正确认识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正是因为我们党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才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
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从理论依据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多种矛盾,但各个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次要矛盾逐步发展,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就会形成质变,次要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也是由众多矛盾构成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史观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等高层次需求发展。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从现实基础来说,它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呈现。一方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还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完全脱贫。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更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客观存在的新问题,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是在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中产生新阶段的特殊变化。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催生我国新旧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动力。在改革开放之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客观发展的需求仅仅存在于少数群体中,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是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也是我们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客观依据。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尤其是我国稳步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解决了温饱,怀抱美好生活愿望的群体数量逐步增加,当我国总体实现小康社会,并在未来几年逐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十几亿中国人民温饱得到解决,曾经少数的群体的需求转变为今天大多数人的群体需求,此消彼涨的情况下以温饱为主要特征的旧的主要矛盾逐渐为新美好生活需求为特征的主要矛盾代替。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客观发展上呈现发展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表现在:既有达到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有的地方快一些,有的地方慢一些;生产力布局还不平衡;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还有不少明显的“短板”。不同群体之间也有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贫富差别比较明显,社会上存在不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由此构成了我国社会发展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主要矛盾,他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中生产力发展推动的,因此我们要在历史和现实中考察我国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的矛盾特殊性。这一矛盾的变化仍然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也就意味着当前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我们现阶段十分迫切的任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在整体上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当前走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目前我国已经发展变化的现实国情决定的,是由人民需求出现升级的新变化与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对矛盾推动的。特殊的国情和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采取新的发展理念来应对;同时这一矛盾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供需这一矛盾的特殊体现,因此必须紧扣发展这一主题,不仅要在量上提高,也要在质上提升,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不断地推动我国生产力向着发达的方向不断前进。
[1] 戴立兴、于晓雷: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2017-11-22 成都日报
[2] 赵周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意义重大而深远 2017-10-22 光明日报
G712
A
1672-5832(2017)12-0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