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话语舆论中的“对抗心理”与消解策略研究

2017-12-01 00:12宋琳琳
科技传播 2017年15期
关键词:塔西首因效应公信力

宋琳琳

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 121000

多元话语舆论中的“对抗心理”与消解策略研究

宋琳琳

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 121000

在多元话语时代,危机舆论充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众对于危机舆论往往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主流价值观与主流信息往往具有一种“对抗心理”。这种对抗心理主要是由塔西佗陷阱心理、侦探心理、首因效应心理定势与公共意义空间的压缩造成,这些对抗心理因素的存在非常不利于积极信息在公众心中的内化,因此,针对这种对抗心理进行消解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话语;危机舆论;对抗心理;消解策略

对公共舆论的话语权变革已轰然而至。精英和权威的传统表达优势被削弱,形成“去中心化”的舆论场域;而权威合法性的消解,使多元意见的激烈竞争形成全新局面。这种多元话语的鼎立使现代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多元话语所造就的危机舆论空间恰恰成为了公众好奇心的“游乐场”,导致信息渠道中价值观的多元化与非主流化。那么,内含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信息在多元话语时代的作用将愈发重要。然而公众潜意识中的心理定势往往对主流价值观信息具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心理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强大,如果对抗心理形成壁垒,很难对外在信息进行正确的内化[1]。因此,研究如何消解公众的“对抗心理”,或者说是“消极心态”将对公共舆论空间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1 多元话语视角下的对抗心理

这种对抗心理体实则为一种心理定势,即是对主流价值观形成抵触和对抗的一种心理定势。本文认为,形成对抗心理的心理定势主要有以下四种:塔西佗陷阱心理、侦探心理、首因效应心理定势与公共意义空间的压缩。

第一,塔西佗陷阱的泥沼。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是指在缺乏公信力时,无论真话还是假话,做了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1]。那么在政策话语主体的公信力缺乏时,公众则宁可相信小道消息、毫无事实依据的消息,也不会选择相信话语主体,这将对主导话语或主流价值观的顺畅传播形成严重的阻碍。

第二,侦探心理的诱惑。

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认为,公众有一种“伟大解释的乐趣”,“在一个简单的解释和一个复杂的解释之间,人们宁可接受后者。”[2]也就是说,公众总是偏向于相信逻辑性复杂、来源隐秘、解释具有戏剧色彩的信息,以激发自身体内沉睡的福尔摩斯,在分析推理中获得乐趣。

第三,首因效应的驱使。

首因效应认为人们在对事物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在多元话语空间中,由于信息充沛且时效性超强,进入公众视野的往往最先是其他公众贡献的内容,同时携带者其他公众的价值观,这将对公众认识公共事件造成首因印象,且形成牢固的意念。

第四,公共意义空间的压缩。

“共同的意义空间”包括在情感、道德、审美与信念层面的意义体系。这个意义体系使人类凝聚力加强并形成共同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力量的强盛,多元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正在瓦解着“共同意义空间”,而形成数个多元价值的小集体空间。当危机主体的价值导向传播内容与相关公众的“意义空间”没有或者只有很少交集时,将很难引起这部分公众的肯定、支持与信任[1]。

2 危机舆论中对抗心理的消解策略

公众对传播内容的解码态度是成功传播的重要前提。在新媒体成为主要信道的媒介环境下,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叛逆精神得到加强,在对待事实导向和价值导向信息时产生“心理对抗”的程度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心理对抗”有些是公众自己能意识到的,有些则来自于潜意识,不管是意识与非意识的对抗,都会使两大信息内容的解码变得不确定,造成公共危机传播效果的减弱。以下从4个方面对这种壁垒的消解进行对策分析。

第一,消解塔西佗陷阱的壁垒,提升组织的公信力是核心观念。

组织公信力的塑造不是一时之策,而是长久之计。公信力的建立重在一个“信”字,何之为信?说到做到。立信强调行动,而未必强调内容。因此,组织不应提到公信力就从大事入手,三五年的时间做成一件大事。然而,公众对这件事的注意力未必会持续那么久,注意力的断条,使说到和做到无法连接在一起。因此,组织应先从利于公众的一些小事做起,立刻可以凸显成效的方面做起。说到与做到的联系越紧密,公众对“信”的感受就越深刻。这种感受的不断重复,势必有效提高组织的公信力。而公信力的提高,可以使公众条件反射般地信任官方话语,不再坠入塔西佗的陷阱。

当然,公信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持续”且“反复”对“信”加以展现,才能塑造组织的公信力形象。因此,建立可持续的公信力形象是重中之重,也就是长期如一地“说到做到”。相反,一次疏忽或侥幸的逃避都会造成组织公信力的骤然坍塌,形成无法治愈的伤疤,使塔西佗陷阱重新出现,并使公众越想越深。

第二,消解侦探心理的诱惑,善用修辞。

上文提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沉睡的福尔摩斯,体现在多元化话语的舆论空间中便是更愿意相信那些推理复杂和扑朔迷离的信息,而部分谣言则正具备此种特征。那么如何使正确的、简单的事实战胜谣言的诱惑?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论题。而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善用修辞和语言技巧,“装饰”真相,让其表达更加具有推理感与逻辑演绎色彩。

目前,更多的观点认为,事实真相就是事实真相,推出真相是组织的责任,然而,从商品竞争的角度来看,真相与谣言在多元话语舆论空间的市场中又何尝不是二选一的竞争关系?让真相具有商品竞争力,是多元话语舆论空间的市场中的又一个新的要求。

如何善用修辞“装饰”真相呢?本文认为,真相是事实存在的一种体现,而真相必然由符号构成才能传播出去,组织传播者必须善于运用符号学与修辞学的理论,让真相成为公众推理的结果,成为具有逻辑演绎色彩的符号,使公众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真相,只有自己发现的真相才能成为最可信赖的真相,由公众传递出去的真相,才能成为全民的真相。政府话语与组织话语必须充分调动创新性思维,在真相的传播行为中将公众侦探心理的思维定势加以运用,使其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有技巧地传递事实真相与主流价值观。

第三,消解首因效应的负面情感基调,成为“首因”是关键。

既然人们非常容易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那么我们何不成为“首因”?这应该是政府话语与组织话语应该考虑的问题。

让正面的情绪率先到达公众的视野,这是利用首因效应获得积极情绪的直接做法。让正面的、积极的、主流的信息率先到达公众视野,这就需要信息强烈的时效性。不可否认新媒体是当下时效性最强的媒体。因此,组织的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建立越完善,“吸粉”数越多,就越能尽快将“首因”情绪带给更多的公众,使公众率先被组织界定的情绪基调所感染。因此,新媒体传播体系与平台的建立、完善,是应对多元话语视角下公共危机舆论传播的基础措施与政策。

另外,政府话语与组织话语的时效性还体现在对危机公关的意识和危机预控的管理。危机公关的强烈意识会形成瞬间的正确选择,而危机预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则对危机形成快速的决断与策略制定,这都将对政府话语与组织话语的迅速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

第四,消解“我执”的本我执着,扩大“超我”的公共意义空间。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三个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下意识部分,体现着人的本能和欲望,它以快乐和满足为原则,不管时间、地点、条件、伦理道德,迫切要求自己的欲望被满足。而“超我”是一个由社会规范、道德伦理、公共意识等作用下形成的规范性人格,以外部规范为原则,常常与“本我”欲望相矛盾。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由于新媒体信道中公众的社会属性消失,因此公众将会无限放大“本我”的需求,与组织所强调“超我”的社会规范相异,因而产生心理对抗。这种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新媒体“本我”空间的强盛与“超我”空间的压缩,因此,扩大“超我”的公共意义空间,是根治这种心理对抗的途径。

然而,“超我”公共意义空间的扩大并非易事,这需要网下教化与网上技术的统一配合。提高公民素质,培育公民的大我精神是长久之策,而网上研发加强公民社会属性的技术手段则是目前短期的努力方向。本文的观点认为,要使公民很好的控制“本我”,新媒体便应成为社会的副本,而不再是超然的存在。只有社会属性的规范,才能从根本上使公众自愿地将“超我”唤出,将“本我”的我执压抑。

[1]宋琳琳.新媒体公共危机中公众的“心理对抗”[J].青年记者,2017(2):6-7.

[2]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G2

A

1674-6708(2017)192-0109-02

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和谐辽宁的新媒体公共危机传播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L16CXW001。

宋琳琳,辽宁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塔西首因效应公信力
马丁的鞋子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牧羊人买买提(二题)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简论新闻采访中的“首因效应”
新疆大学2015年教师节贺词 校党委书记 李中耀 校长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2015年9月10日)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