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课”词义的历史演变

2017-11-30 23:38张藤藤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关键词:功课词义

张藤藤

摘要:“功课”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古籍中,最初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是“考核功效”的意思,又引申为“考核功绩”。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功课”成为佛教用词,指佛教修行的课目。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进入到日常用语之中,指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课业。

关键词:“功课”;词义;发展演变

提到“功课”一词,会想到什么意思呢?我们生活中时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要好好复习功课。”这里的“功课”不难理解,是指“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课业”。但是,当笔者听到一个学佛的朋友说,“我要做功课了”,笔者就困惑了,这里的“功课”该如何理解?“功课”一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查《说文解字》:“功,以劳定国也。从力,从工,工亦声,古红切”。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巧妙用力的器械。功,金文假借“工”,表示巧用器械。篆文=(工,器械)+(力,使劲),表示借助器械发力。这个字的本义是:“运用器具生产劳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课,试也,从言,果声,苦卧切”。课,篆文=(言,询问、训导)+,表示询问、训导。这个字的本义是:盘查,考问。隶书将篆文的简写成。

一、先秦到隋唐五代:考功课吏

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功课”一词早在先秦时期著作《韩非子》中就有记载,但是最初并不是一个词。《韩非子·八经·第四十八》中有一句:“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辩不留朝。”此处的“课其功”解释为“考核它的功效”。“课”由本义“盘查,考问”引申为“考核”,“功”由本义“生产劳动”引申为“功效”。“功课而赏罚生焉”中的“功”是名词,“课”是动词,这里的“课”用作被动,是说“功被课”,即“功效被考核”。

汉朝时期的《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诏使(京)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汉书注晋灼曰:“令丞尉治一县,崇教化亡犯法者辄迁。有盗贼,满三日不觉者则尉事也。令觉之,自除,二尉负其罪。率相准如此法。”此处的考功课吏法是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各级官吏的一种考察制度和方法。这里的“功课”仅仅是恰好连在一起而已,这里的“考功课吏”解释为:“考察功绩、考核官员”。“功”由“功效”引申为“功绩”。又如:“(京)房罢出,后上令(京)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在《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中记载:“(薛)宣考绩功课,简在两府,不敢过称以奸欺诬之罪”。此处的“功课”应该也是被动用法——“功被课”。

在《后汉书》卷一一四《百官志一》中记载:“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而奏其殿最而行赏罚”。此处的“课”由本义引申为“督责、督促”。

魏晋六朝时期的《三国志·魏书》卷一一:“(国)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此处的“功课之法”是“考功课吏法”的省略。

《宋书》卷四二列传第二:“然军器所须,不可都废,今欲留铜官大冶及都邑小冶各一所,重其功课,一准扬州;州之求取,亦当无乏,余者罢之,以充东作之要。”这里的“功课”仍然是被动——“课其功”。《宋书》卷一○○ 列传第六○:“时营创城府,功课严促,(沈)亮又陈之曰:‘经始城宇,莫非造创,基筑既广,夫课又严,不计其劳,苟务其速,以岁月之事,求不日之成......”这里的“功课”依然是被动用法——“课其功”。

隋唐五代时期《旧唐书》卷四三 志第二三:“其十九曰功课皆充,丁匠无怨,为役使之最。”这里的“功课”依然指的是“考功课吏”。

二、唐代:佛教修行的课目

然而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经在中国传播,“功课”一词开始在佛经中出现,最早出现在《六祖坛经》中:“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功课”的词义由此开始发生改变。此处的“功课”是指佛教修行的课目,每日按时诵经念佛等事,如早课、晚课。早课是早上起床梳洗完毕之后就要做的,在早饭之前进行;晚课一般是在睡觉之前要做的。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认真反省。这种用法还有其他例证:如唐代诗人寒山的诗句:“终日礼道场,持经置功课。”寒山是一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又如杜甫《课伐木》一诗中:“尚闻丁丁声,功课日各足。”再如《祖堂集》:“僧曰:‘作何功课,则得外道归心?”

“功课”为什么会被用来在佛经中指佛教修行的课目呢?也许是因为修行、诵经念佛也是需要有人来主持,需要有人来督促。

三、宋代以后: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课业

到了宋朝,在《朱子语类》中:“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藉溪教诸生於功课馀暇,以片纸书古人懿行,或诗文铭赞之有补於人者,粘置壁间;俾往来诵之,咸令精熟。”这两处的“功课”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是指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课业,和现代汉语中的“做功课”意思接近。

为什么原本用在佛教中的词语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始使用了呢?跟佛教的发展有关系吗?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以来,不断发展,到了隋唐,佛教更是到了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这一方面得力于佛教本身在南北朝所奠定的稳固基础,另一方面更有赖于国家的统一强盛及护持提倡,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且远播至韩国(高丽、百济、新罗)、日本、越南。中国佛教在之后的发展中,虽然经过唐末、五代两次法难,以及朝代更迭的战乱,几乎到了衰萎凋落的地步,但是到了宋代又开始出现复苏之迹,宋代帝室对佛教多采取保护政策。宋代理学发达,其思想受禅宗影响甚巨,其间或有排佛之论,然禅学开展理学精神特色,故排佛后又皈佛者甚众。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虽然过程中遭到破坏,但是始终绵延不绝。佛教在民间普罗大众中不断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许多佛教语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用语之中。佛教中的功课是佛教弟子每天必做的事情,学生们的学习同样也是每天要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两者是有相通之处的。另外,从词义上来看,学生们做功课,学习的效果,需要老师来考核。那么,这里的“功”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课”也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功课”由最初的词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名词。

到了明朝时期的《醒世恒言》中:“秀道:‘只为爹爹被陷,终日奔走,不曾十分读书,功课甚少。”这里的“功课”前一句提到读书,由此推断,这里的“功课”是指学习方面的事儿。

到了清代,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了“功课”,如:“贾政道:‘你近来作些什么功课?”“宝玉答应了,也只得天天按着功课干去,不提。”“翠墨又道:‘宝二爷这两天上了学了,老爷天天要查功课,那里还能像从前那么乱跑呢。”“原来黛玉闻得贾政回家,必问宝玉的功课,宝玉一向分心,到临期自然要吃亏的。”这里出现的“功课”,都是指学业上的功课。

“功课”指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课业,这一意义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时间的发展,“功課”中的“课”,逐渐由原来的动词,变成了名词。比如,现在常常用来说——语文课、英语课、数学课等等。再比如:“你今天有没有课?”

四、结语

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词汇在不断发展变化,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以反映客观事实。功”由本义“生产劳动”引申为“功效”,由“功效”引申为“功绩”。“课”由本义“盘查,考问”引申为“考核;督责,督促”。二者合起来就有了“考核功效”、“考核功绩”、“督责生产劳动”、“督促每日按时诵经念佛”、“考核学习效果”等意义。这一个词意义的发展也反映出社会的不断发展——由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到国家护持提倡学习佛教的时代,再到如今全民终身学习的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向熹.简明汉语史(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王云路.“精采”探源[J].中国语文,1996(0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功课词义
防晒功课TOP10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西行学院成语班(一)
生命里有门功课,名叫“接受”
大少不同
浅谈事件域认知模型视角下的英语词义演变
梦想家
纸蜻蜓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