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与清真词

2017-11-30 17:43薛成成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关键词:音律

薛成成

摘要:《词论》以其精简的语言完整地表达了李清照的词学观,经过研读之后发现,李清照对北宋时期有名的词人几乎都做了批判,却唯独对周邦彦只字不提。带着这个问题查找南宋时期的文献资料之后,首先排除了周邦彦本人在当时不知名的论断。而后将视线转移到清真词这一点上,最终发现了之所以在《词论》中不见周邦彦的身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邦彦词作重谐音律、文辞典雅、善于铺叙等特点符合李清照词学的审美观。当然,周邦彦词尽管被李清照等人推崇备至,也难免有其短板,即王国维先生所说“创意之才少”,这是我们在研读清真词时不可忽视的一点。

关键词:《词论》;周邦彦;音律;雅正;铺叙

陈郁在《藏一话腴》中写道:“美成自号清真,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①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曾言:“三舍法行,不复进取,放意歌酒,自称大梁词隐。每出一章,信宿喧传都下。政和初,召补试官,置大晟乐府制撰之职。”②从这两则宋代材料中可以看出,周邦彦词作的传唱度是相当之高的,这就推翻了周邦彦在当时知名度不高的错误猜想。

接下来,便是从《词论》本身入手,归纳出李清照的词学观。《词论》的核心论点——“词别是一家”,此论点的最大目的就是提高词的地位、标明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从正面使词摆脱掉词为末技、词为小道的局面。词既然别是一家,又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登上历史舞台,自然少不了有很多标准,那么,李清照的标准是怎样的呢?

一、李清照词学观简述

《词论》在开篇即提出,乐府诗应声、诗并重,并举了一个歌者李八郎的例子为佐证。这位李八郎“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在座的嘉宾之所以潸然泪下,不仅仅是因为歌词内容,还有着李八郎“转喉发声”的音乐作用,可以看出,李清照是强调诗的音乐性的,那么,李清照是一位专业的词人,为什么要开篇强调诗的音乐性呢?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会发现,这是为重点作了一个铺垫,即词的音乐性。李清照对词的音乐性十分看重,在对当时有名的词人做点评时,第一便是从音乐性着手,例如认为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批评苏轼等人“句读不葺之诗,往往不协音律”等等。为了让人懂得自己所强调的音乐性原理,紧接着便阐述了“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这样的知识。

李清照不仅重视词的音乐性,从她对其他词人的批评中,例如对江南李氏君臣的评论是:“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看出她认为词应尚文雅的观点。而且,从反面还可看出,真正的词还不应该像秦观一样“主情致而少故实”、像晏几道一样“无铺叙”、像贺铸一样“少典重”。

可见,李清照的对词的要求是很严苛的。李清照笔笔皆批,难道在北宋,就没有符合李清照标准的词人么?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北宋词人几乎涵盖了当时的名人,但是细细数来,却发现李清照的评论中缺少一为重要的、被后世推崇备至的北宋词人—周邦彦,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周邦彦的词在当时没有盛行一时、不值得一提,还是周邦彦的词很完美、符合李清照对词的评价标准呢?

二、《词论》里无周邦彦之原因

《词论》言:“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聲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这一切复杂的要求在今天看来是何等的困难,就算是在当时,能达到这种标准的词作也是屈指可数,那么周邦彦的词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呢?

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下卷的序言曾提到:“迄于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沦落之后,少得存者”、“而于音谱,且间有未谐,可见其难矣”。崇宁年间,成立大晟府,专门负责掌管音律,而周邦彦在其中担当重要角色,领导他人对当时的作品审定其音律,品评其是否合于古音,试想,若周邦彦不精通于音律,又岂能胜任此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周邦彦的词是“妙解音律”,这是符合事实的。周邦彦对音律的精通不仅体现在品评他人作品上,最重要的是,周邦彦常常自度新曲,王灼《碧鸡漫志》中曾记载周邦彦“新广八十四调,患谱弗传,雅言请以盛德大业及祥瑞事迹制词实谱。有旨依乐用律,月进一曲,自此新谱稍传。时田为不伐亦供职大乐,众谓乐府得人也”。新谱八十四调,非精通音律者不行,且周邦彦自谱曲,并不是随意为之,要求是十分严苛、谨慎的。《四库全书总目》提到:“邦彦妙解声律,为词家之冠。所制诸调,不独音之平仄宜遵,即仄字中上、去、入三音,亦不容相混。所谓分刌节度,深挈微芒。”③由此种种,周邦彦精通音律,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周邦彦自度曲多为长调,这就为词作的铺叙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陈振孙在《直摘书录解题》中评价周邦彦为“清真词多用唐人诗句,隐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在这一点上,周邦彦是完全符合李清照的标准的。周邦彦所作《六丑·落花》就典型地体现了其词作的铺叙特点。词作先是伤春悲红,并且细致地描写了花朵坠落的状态,“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这些落花在周邦彦的笔下变得活泼可爱,但描写的越是可人,就越发叫人怜惜,这正是周邦彦的妙处所在。下阙虽也尽是惜花之情,但却不落俗套,多变换角度,使得我与花之间的情份更加真切浓厚。“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一般的词作都是从人的角度写惜花之情,却也何曾想过,生命短暂的鲜花也留恋美丽的世间、留恋它曾遇见的有缘人。再例如《烛影摇红·芳脸匀红》中详细地描写了一位佳人的内心状态,“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几回相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把女子“辗转反侧”的相思之情被周邦彦表达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功夫颇深了。

周邦彦词作不仅音律精准,且文辞雅致,讲究精美,这一雅化现象使得词从浅近卑俗中跳脱出来,展现出一种新面貌,也难得李清照会对其全无挑剔之处。张炎在《词源》中写到:“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词句……作词者多效其体制,失之软媚,而无所取。此惟美成为然,不能学也。所可仿效之词,岂一美成而已。”张炎赞美周邦彦词作典雅庄重和细腻委婉,的确如此,例如品读周邦彦的《解语花》和《浪淘沙慢》等诗作时,是一种精美文字的享受,看“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如琉璃般异彩而又模糊的景象;感受夏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清新气息,像这样把普通的景象用典雅的文字描写出来,别有一番滋味。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曾这样评价过周邦彦:“崇宁间,建大晟乐府,周美成作提举管,而制撰官又有七。尤俟咏雅言,元诗赋科老手也。”陈振孙在《直摘书录解题》卷二十也评价周美成为:“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 陈振孙、王灼、张炎均是南宋人,对周美成的评价肯定是会合乎当时的社会评价,而且,我们都知道在南宋时期,以姜夔为代表的格律词派,因不满于辛派词人的词意流于叫嚣,所以以词句精美为己任,而姜夔所坚持的这些原则,正是继承周邦彦而来,可见周邦彦的词是完全符合雅言的标准的。endprint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李清照在心中认为周邦彦的词作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所以在批评其他当朝词人的缺点时,没有谈及周邦彦也不足为奇了。

三、清真词之短处

当然,我们现在无法知晓当时的音乐是如何的,所以只从词作的词句入手来品评。前面已经提到了周邦彦词作典雅精致、词句典丽的特点,这固然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特色,但是品读周邦彦的作品多了,我们就不难发现,细腻是其长处,同时又是其短处,太过细腻就会限制词境,使人读来觉其愁绪总绕不开羁旅思乡之情,少不得有些乏味,正所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评论的“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周邦彦善于音律之学,在曲子创作方面造诣颇高,常常自制曲,这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谈到其词的文字创作方面的能力,却缺少创意,有很多句子是化用前人的名句,例如在《上行杯》这首词:“落梅著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羅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帘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读过一遍,我们就会在脑海中浮现以下诗词,比如“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到过周邦彦一个短处,这也是周邦彦过于注重文辞雅致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处处皆雅化,尽力用文雅的词语替换原本的名称,有时便失去原本的韵味了。王国维先生认为,凡用代字,其所以然者,意不足、语不妙,例如《解花语》中“桂华流瓦”用“桂华”代替月亮,桂华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却反而使得词作流于刻板而失自然,这固然是其遗憾之处。

尽管周邦彦词作有其短处,但其为词坛带来的雅正之新风,其集大成之才学却是我们最值得学习和重视的。《人间词话》中《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曾有言:“(周清真)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脱尽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北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及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才子之流。南宋惟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犹有未当也”。“自为乐府第一”、“词人甲乙”、“精工博大”、“词中老杜”这些词语都很精准地概括了周邦彦的词学成就。

注释:

①四库全书.子部第十.

②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③(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

参考文献:

[1]李清照.李清照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张炎,夏承焘.词源[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2003.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律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立足核心素养培养 展现语文教学之“美”
浅谈醉相思紫砂壶之韵
从朱光潜的“音律说”看诗歌翻译中的音律翻译
钢琴调律基本技术与实践研究
浅析陕北民歌《赶牲灵》的艺术特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述评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宋代词学视域中的李清照《词论》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