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丽
摘要:在学校教育制度体系中,班集级是最基本的教育单位和组织形式。班级建设工作是学校教育实践不可缺失的构成。班集级建设工作的开展,看似与学生成绩没有直接关系,但通过班集级建设的各项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了极具影响的效应,其潜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下面就谈谈我在班集级建设方面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班级建设;班干部轮换制;自主管理;班级文化;班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236-01
1.班干部轮换制,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从教育的立场出发,班级干部的轮换可以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对班级的发展起重要的积极作用。在传统的班干部制度中,往往是班级中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当班干部,其他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班集级建设。这样,往往使得这些班干部们以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自居,而大部分普通学生也往往认为班级的事与他们无关,这样,一个班级就容易军心涣散。而在班级执行班干部轮换制,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建设,不仅增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责任心,班级荣誉感,也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以提高。
班干部轮换制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轮流当一回班干部。具体的做法是按照班级座位号来轮流,每次8人一组。这8位同学再根据自己所擅长的经验,做一个竞岗演讲,让所有的同学来投票,从而选出每个岗位具体的班干部。
几个小问题要注意:一方面對无法胜任干部要求的学生,要为他们的发展"搭台",可以设立副职,即先充当助手角色。另一方面,对"退"下来的班干部,让他们学会调整心态,寻找新的发展,并继续为班级出力。
2.通过班级岗位建设,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在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班主任细细地将其组织化,设立各种各样的"岗位",并引导学生到这些"岗位"来,积极参与到班级生活的自我管理和维护中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班级集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
班集级岗位建设,就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设立各种各样的"岗位",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策划个种类的岗位,自主,确立岗位目标,并且自主进行评价。如我们班级讲台桌上有粉笔盒,就为她专门设立一个看护她的岗位,每天负责清理。另外,班级岗位还要"轮岗",因为如果让一个学生一学期老干一样活,学生会觉得枯燥而且也不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在岗位上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帮助。当学生工作取得成效时,班主任也应及时表扬肯定。
3.建设宽容,积极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整个班级的奋斗目标、文化环境、家校沟通等。创建一个活泼、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丰富班级生活,展现学生的成长历程,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亲和力和班级凝聚力。
班级的文化建设要注意:首先是在人际关系上,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男女同学之间等,要形成互相理解、欣赏与宽容。其次是在人与事情的关系上,每个同学都要对班集体,对所负责的班级事务必须承担责任,形成负责任的氛围。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级活动
班集级活动可分为日常性的活动和主题性活动两大类。日常性的活动包括每周的班队课、晨会和流动红旗评比等。我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建议,开展了英文手抄报比赛和拔河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可以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由于这些活动,往往是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出现,也团结同学和增进了友谊。
学校的主题班会活动是比较集中、综合的班级活动。我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班会。如刚开学后第二周,"交通安全教育大讨论"。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把平时遇到的交通安全隐患提出来讨论。同时我也邀请了个别与交通相关职业的家长参加,帮助解答学生对交通安全的困惑。学生讨论十分激烈。一节课后,学生们直呼"豁然开朗"。现在的家庭孩子都比较少,独生子女占了较大的比率。这些学生在家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霸道惯了,来学校后往往不懂如何互相谦让,因此班级的同学经常为一些小问题,产生小矛盾,小冲突。从而影响了个人情绪和班级气氛,也直接影响了学习。在班会上,我让平时有小矛盾的同学把事情的缘由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这时当事人才发现原来彼此因为没讲明白造成了种种不必要的误会等。大家敞开心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个个矛盾和心结就在这样的班级大讨论中烟吹云散了。
总结:班集级建设的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班集级的建设,更利于增强整个班集级的比较凝聚力和荣誉感,推动班集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带动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班集体工作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初中学生情绪还较浮躁,爱玩手机等等,还望与同仁们切磋。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学原理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4
[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1
[5]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