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分析与思考

2017-11-30 21:44严从彪��
读天下 2017年13期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研究新课标

严从彪��

摘要:当前我们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还是采取先讲例题,统一公式,统一方法,然后训练。训练也是学生先练习,之后教师再统一评讲,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方法单一,思维单一。这样既不能培养学生思维,又不能培养学生兴趣,题型一变,学生就难以应对,结果是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教师感到应用题难教。因此,本文就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问题过于单一,忽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类型化”现象严重,数学概念及问题理解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这样的教学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因为以上弊端的存在,使得本来饶有兴趣的应用题教学失去了活力,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教学时应采用如下的优化策略。

一、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应用题的题目都是由文字组成,所以读懂题目是关键。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在审题时真正掌握题目的内容和所提出的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例如,五年级应用题中有一道题“鸭有12只,鸡是鸭的3倍,问鸡和鸭总共有多少只?”在这个题目中很多学生只注意到鸡是鸭的 3 倍,而忽略了问题是总共有多少只,所以学生在审题时需要格外认真。据多年教学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是在于分析运用题,认知运用题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对于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可直接让他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二、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

1. 摆脱定势。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就在于思維定势的影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路清晰可辨。例如,某班数学测试,一组15人,平均87分;二组16人,平均85分;三组13人,平均82分;四组18人,平均83分。全班平均多少分?那么全班平均分,就应该用4个组的总分除以总人数。而不能用4个组的平均分和除以4。

2. 观察法。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活动。要想学好数学,首先要学会观察。所谓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学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图片所表示的意图,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对于小学生,特别重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观察时,要教会学生要有秩序,要看得仔细,真切。在观察过程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现在的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内容是通过图片来描述题意和解释题意,然后再做出正确的解答。所以,上课时,经常让学生先进行观察。这样不但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的空间,还跟学生提供了解题的思路。

3. 整体思想。有些题目较为复杂,若按常规方法来思考根本无从下手,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死胡同”。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方向转换一下,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全面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解题的效果就特别好。例如,有5个数的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2后,这5个数的平均数则为10。改动的那个数原来是多少?读了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想知道5个数各是多少,都忙着去试找这5个数,这显然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此题的解答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不要只看到其中的某个数,简单地把这5个数分开来考虑。首先要知道改动后的5个数的总和为10×5=50,改动前5个数的总和为8×5=40,改动后比改动前增加了50-40=10,那么,什么数“增加10”后变为12呢?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化难为易是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能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做到这一点,我相信效果一定不错。

4. 移多补少。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离不开“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式。不过,如果能紧扣“平均”二字的意义来思考,那么,解那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在“平均”二字中,“平”就是“拉平”,也就是移多补少,“均”就是相等。“平均”二字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用“移多补少”的办法,使每份数量都相等。因此,移多补少是我们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的重要策略。教学时,关键是要把这种方法逐渐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 帮助学生写出正确的解题步骤

审题是前提,接下来就是写审题步骤,很多学生明明知道解题思路,但一落实到笔上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始,不知道怎样写,写出来的解题步骤含糊不清,常常失分,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写出正确的解题步骤。如“一个工人一小时做15个零件,12个同样的工人4.5小时共做多少零件?”这道应用题的问题是共做了多少个零件,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只是列出式子并解出答案,却忽略了单位“个”,这样的解题步骤不规范,在正规考试中容易失分。抓到了这个关键的字眼,就知道了要求总个数。必须先求12个工人一小时做的个数,或者一个人4.5小时做的个数,再求总个数。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审题,解题,分析问题方面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解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摆脱陈旧的解题思路,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才可能有创新,才可能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

参考文献:

[1]陈加怡.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35).

[2]汪金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6).

作者简介:

严从彪,贵州省兴义市,贵州省兴义市木贾街道办事处新庄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题教学研究新课标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儿童观察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