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2017-11-30 09:03曾辉
理论观察 2017年9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曾辉

摘要:随着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本文拟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四大矛盾,即:现行高校管理制度与教改深化之间的矛盾;大学英语课程定性与高校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现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学生对大学英语能力要求的矛盾;传统的大学英语评价模式与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之间的矛盾。并尝试以解决这四大矛盾来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后现代主义;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面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颁布了相应的教育法规。如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指导方针以及方法原则,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在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开启了高等院校新一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开始了新的进程。根据《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旨在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和扬弃。后现代思维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非中心、异质性的解构策略;反思、批判现代性等。

后现代哲学思潮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管理观、课程观、教学过程观、评价观等。后现代管理观突出表现在关注人的情感、内心体验、意志等内在精神世界,突破了现有高校管理中对科层化的重视以及对人性化的轻视。后现代课程观认为,现代主义的课程观主要是知识中心主义的课程编制模式、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课程体系。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将课程看成一种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是生成性的;课程组织是跨学科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转向发现和创造知识:尊重个性和价值多元。后现代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自我创生的过程,是教师教授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统一。后现代教学评价观认为,教学评价应注重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体现差异的平等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生英语能力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提倡进行分层次教学、分级教学,大力推行个性化学习,这种教育目标的模糊性、差异性体此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过程中,从管理体制、课程定性、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等方面,仍然暴露了一些日益显著的矛盾和问题。

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矛盾

1.现行高校管理制度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深化之间的矛盾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和开放性。但我国现有高校管理体制的中央集权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这一要求的真正落实。

我国高校各专业通常开设四大类课程,第一类是普通教育课程,即公共课:第二类是学科基础课程:第三类是专业教学课程;第四类是任意选修课程。其中,第一类课程基本由政府主管部门,即教育部规定,高校几乎没有权利进行调整。大学英语课程就属于第一类课程,技能必修型公共基础课。作为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管理设定的一门公共课程,其教学大纲,教材选用范围,学分设置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统一的标准。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如现有的教学大纲仍然在统一教材的标准上表现出单一性、传统性,现有的教材仍然围绕简单的语法和课文理解等内容,课后练习简单地重复英语语法和词汇练习,文化关联性不强,对今后大学生在社交和工作上的实用性价值不高:作为基础课程仍然设置4个学期,每学期3学分,这样较长的课时设置和较高的学分要求,使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停滞在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简单累积上:全国统一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核方式,虽然在题型设计上有较大的改进,但仍没脱离以读写为主的传统框架:虽然在考题中设有听力题,近年来也逐渐展开四级口语考试,但听说分离的考核方式,实质上仍然是对学生做题能力的强化训练,而并非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的如实反映。

大学英语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标准和要求,体现了统一化和模式化,没有顾及各地区学生在初等、中等教育中英语能力的差异,而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统一性,使得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英语能力的差异性获得适合自己的英语课程学习,对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成为了一个显著的障碍。

2.大学英语课程定性与高校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

高校在新时期的长远发展,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重要的保证。课程的合理设置,除了对课程本体诸多变量,如课程内容、结构比例、层次高低、相互关系等因素加以全方位的考虑之外,还要充分考量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使各课程之间成为有机的组合,呈现最佳的效果,达到可持续发展性。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全国统一的语言技能基础课,其定性为公共基础课程,独立于各文理专业课程之外,与学生们的其他课程教学毫无关联与交叉性。课程体系呈现严密的封闭和僵化,虽然名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養,但脱离了任何专业学科知识的范畴,只能沦为一门纯工具性的语言类学科。而纯语言知识的学科,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毫无辅助作用,对学生们生活和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价值不大。这也解释了近年来,大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甚至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学习大学英语课程,以及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必要性。而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目的,也仅限于服务于考雅思、托福,出国留学的敲门砖:或是由于参加研究生考试,不得以而为之的考试练习。endprint

3.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大学生对英语能力要求的矛盾

大学英语课程一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教学目标,课程涵盖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语言能力的训练。而每周4学时的课时,并不足以让学生们充分展开任何一种语言技能的练习,因此英语课程的教学变成蜻蜓点水式的课文讲解与学生们停留在简单单词程度的提问与回答,并不能进行有效的训练或讨论。

而学生们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基本分为:一、出国留学;二、考研深造;三、四六级证书;四、专业英语的学习。而从这四方面来看,出国留学,需要考雅思托福,与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关系不大,学生们更热衷于雅思班或托福班的专门训练:考研深造,作为一种水平类的考试,也更依靠自己课余的专门练习。从课堂上学到的直接知识或能力效果不明显;拿四六级证书,为以后的就业增添筹码,也需要专门练习四六级题型,这在英语课堂上是老师作为补充内容进行的,不能成为英语课堂的主要内容:辅助专业学习,则大学英语课程教材的内容以偏文科和社会生活为主,缺乏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的普及,对文科以外其他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帮助不大。

4.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传统的评价方式之间的矛盾

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与《要求》内容相违背。大学英语教学在校外以四六级考试成绩为标准,在校内以大学英语课程考试的成绩为标准,两种方式都是建立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呈现出单一性和封闭性的特点。首先是考核内容上的封闭性。大学英语课程的考试基本参照四六级考试题型,期中阅读理解比例为35%,写作和翻译比例为30%,听力部分为35%。也就是对大学生读写能力的要求总比值仍然占据考核内容的65%;《要求》中提出的特別是听说能力,则只体现为在四级考试中占35%的听力。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普及的四级口语考试。这种比例分配,仍然体现出以读写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反映《要求》对听说能力的强调和重视。其次,在考试形式上的单一性。考试成绩以学生一次单方面考试的成绩为依据,而在考核过程中,考官与学生并无信息交流,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让考官无从了解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对英语知识的综合应用程度,而只看到考试结果。这种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缺乏真实性与全面性。

三、后现代主义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1.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实现自主管理在后现代管理观念中,不以具体情境特点为依据所实施的管理模式无法完全应用于实践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情境方面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不应以统一的理论或模式去管理所有的高校及课程。高校应在人事管理、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享有自主权,以自主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统一管理模式,使高校成为真正的管理政策执行者,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长远进步。

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也应脱离全国统一的僵化管理模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基础,符合该学校发展方向的大学英语课程。具体来说,如针对沿海或发达城市的高校,学生英语基础好,出国留学机会高,可以适当开设以雅思,托福,或英语口语,英美文化等相关课程;以金融,商务为主的商学院等高校,则结合自身专业,多开设与金融英语,商务英语有关的英语课程;而反之,内地城市或学生英语基础不太好的高校,则可以针对学生毕业走向,开设对今后生活和工作有实际价值的英语课程,如办公室英语口语:职场英语人门等。

2.大学英语课程去孤立性.可结合学生的具体要求.与其他学科建立关联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们不应当将课程看成是不连贯的学科和科目,而是应该把它们看作能够引起集体行动的主题。美国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多尔从建构主义及经验主义的观点出发。吸收自然科学中不确定性原理、非线性观点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等把后现代主义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evance)和严肃性(Rigor)。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发展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不应该注重灌输和阐述。课程组织没有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的综合化发展。

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不仅应该注重语言知识与文化,社会生活的关联性,更应该转向语言学科与高校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形成跨学科培养的多元模式。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以及我国大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具体要求等情况,可以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两大类,即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其中,基础英语又可分为通用基础英语与专业基础英语两大类。通用基础英语侧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以词汇和语言知识为主要内容,可包括四六级英语、雅思、托福考试英语等课程:专业基础英语则可以辐射各专业学科,从而形成各专业英语人门的课程.以介绍专业英语词汇以及简单的入门知识为主。高级英语也可分为通用高级英语与专业高级英语两大类。通用高级英语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高级应用能力,如考研英语课程、高级英语口语,高级英语翻译等课程。专业高级英语则注重培养学生以英语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包括专业论文的英语写作,国际专业知识研究等课程。如图所示:

3.课程评价由点及面、由结果到过程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课程评价应从强调知识积累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以权威观点和观念控制课程。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尔在《后现代的知识状况》一书中,将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因此,我们也应该从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待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要打破以四六级考试分数以及大学英语课程考试分数的客观数据为标准的单一评价方式,由点及面。从多元化的视角出发,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创造性应用英语的程度等;其次,突破以一次性考试结果为评价标准的封闭性评价方式。侧重运用形成性评价这种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在教育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可以借用到课程评价之中。使用质的评价方式需要评价人员切实进入到课程的每个环节,并做好相关记录,为评价提供一些量的基础。因此,大学英语课程除了期中期末之外,不一定用考试或论文的形式,可以用阶段性的小结论作为阶段性考量的标准。不一定评出等级或给出统一标准,可以在尊重多元化价值观的基础上,给出教师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主观评价报告。

结语

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过程中,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是关键的因素。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融人性指导。形成了一系列后现代管理观。教育观,课程观,使高校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也应努力适应时代的潮流,在对现代课程体系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遵循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建立新的开放性、多元化、人文化、跨学科的科学课程体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
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建筑设计研究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后现代游戏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社会越轨事件传播
残酷的战争,荒诞的世界
“都市情绪电影”的文化立场及身份构建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语言学探讨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
后现代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