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平+王欣
[摘要]新世纪的“都市情绪电影”,针对“现实”的探查,体现出了文学艺术的自省。本文从“文化身份”视角出发,聚焦中国都市情绪电影,以“不完整的怀旧”为主题,用“一个整体分离”与“分离后又合成一个整体”为暗含意思构造整个城市影片,由于是针对现代疑惑的角度,展现出来的是在一定形势下现实主义的观点和重要的身份显示。但这种文化上的“现代性”拷问通向的是“后现代性”的发现和主体身份的弥散。
[关键词]都市情绪电影;文化立场;后现代主义
新生代都市情绪电影执着于现代性语境下都市青年的矛盾情绪和喃喃自语,这一类感情的内在心理和自身诉求,得以让他们既可以区别于新时代的城市影片,也区分于更具写实性的都市青春影像。
一、现代性语境下“未完成的怀旧”
纵观中国新世纪的后五代,被莫名地冠以“博纳电影节”“电影新生代”等多个名头,然而一直遭到大家非议的是电影的拍摄价值和目的。但是,经过客观仔细地考证,毋庸置疑,新世纪的影片,特别是早些年编排的电影少不了作者独白、自述的桥段。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时期的制片人所拍摄的电影其实是向众人展现自身的价值。第六代导演贾樟柯曾经说过:“对于刚刚入门的导演来说,拍摄电影是为了博得媒体的关注,以期传播出去,难道作为一个导演拍电影只是为了一次成就吗?其实并不是。”这些话更加显示出老一辈创作者对纪录片尊重的态度。
但是对于刚刚出道的新人来讲,电影中各种人物的角色立场经常是人们茶余饭后闲谈时的焦点话题。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其一是影片中背景贫乏,许多人忘记了对其的主观印象,反而把目光都聚集在“城市年轻人”的身上;但是把焦点关注在繁华都市,在现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都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地位与身份。把“现实性”作为象征的大都市并不能给“个体”带来轻松。反之,一无所有的新人们在这个利益化、机械化的城市里感到陌生、迷茫,还有不安。
对于前途的迷茫有很多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与之前那些已经置身电影行列多年的老前辈相比,刚刚踏入电影世界的他们早已不像曾经最辉煌时候那样拥有优越舒适的创作空间。而且也不存在当初那样良好的创作机会,也没有好的文化艺术的标识,这样大大减少了青年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热情,所以在资本社会下,在这个商业化电影飞速发展的时代,刚刚步入这个行业的新人,虽然想拥有一部只属于自己的电影,大多在最后被环境所牵制而无法实现。
然而与更晚加入进来的80后相比较,他们依旧摆脱不了一样的精神压力。这些刚刚步入社会的新人拥有属于特定年代的一种流行和新潮、平凡与复古、虚假与现实混乱交错的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认为,这种思想的年代精神与当代的文化差异就像是高尚与低俗的差异,后来直接被评价为“身在金钱社会或非金钱社会的,根据金钱形式来计划,为消费者指引方向,运用流行趋势产生必要的金钱交易”。实际上,就是这类涵盖资本主义的主张,把市面上的文化淘汰掉的时候,之前所说的也将一同被淘汰。
没有绝对的“自身历史”,再不具有表面繁华都市风格的话,那么他们的底细变得更加让人们捉摸不透。在大都市里人们都是出于内心不想和生活的地方分离,所以,在曾经、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作用下,一些导演无奈地接受现实的悲哀。这类导演的影片也是略显多余,但是在影片中的角色也出现了“残缺的经典”的城市群众的一大特征。这种特征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娄烨导演的《周末情人》与管虎导演的《头发乱了》中被人们所得知,一个在首都北京,一个在繁华的上海,二者恰恰都是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城市。实际上,在两部影片中,城镇气魄显示的局限性和限制性一点点在“社会性”和“传播性”中叙述。两部电影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对过去时光的感伤与回不去的忧愁,看到的是歌手声嘶力竭的歌唱,流行音乐成为无数有着同样情感的忧郁叛逆少年的标签。
《周末情人》里面的青年不自觉地伤感着,发泄自己的不满,又在一次次的经历中得到了锻炼,回归了本来的平静。但是电影《头发乱了》中,飘忽不定的世界让人没有丝毫安全感。在一个不熟悉的城市,想要回家的女孩给她的朋友也带来了对未知的困惑,她们的未来从此处处充满了迷茫与艰辛。影片的场景处处充满着伤感悲凉,这反映了城市人们的麻木与无情。但是阳光也终究会出来,守得云开见月明,影片为我们全面地展示了现实主义和空想主义。
事实上,对于那些被排挤到社会边缘的青年来讲,眼前所看到美好都是虚幻的,只不过是历史的假象、人们的幻想,就如同破茧成蝶,有些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痛苦的,都有着不愿被人提及的伤痛。在那之上,过去怀旧的老电影就像是一位老者在叙述曾经的故事,总是可以舒缓人们的心情。电影本身的形式与深层次的模式相互传递着新时代的规则。
二、一分为二的分裂与合二为一的缝合
在新世纪的城市素材影片中,一方面,老电影作为城市少年对现实的基本反映;另一方面是“旧”的存在与城市之间的复杂关系。但是在“不完整的怀旧”这类题材中,新世纪电影在叙述的方法上与影片的构造方面的相似性是明显也是隐晦的,并有自己的结构观点。
这一类以城市少年为原型的老素材中,电影中大多人物以女性形象居多。电影中被现实所打击、负担压力的也一般都是男主人公,以简单的角色分配揭露了社会的普遍现象;然而作者笔下的女性人物塑造也是在看似弱小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在影片《开往春天的地铁》里,男主角建斌经历着感情的过渡期,而且即将面对失去工作的苦恼。电影中,观众没办法感受到男主角如何乐观地笑着生活,只看到一位孤独与无奈,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的男子。但是女主角小慧即使没有足够的能力,也在残酷的现实中展现着自己的乐观,与男朋友交流中她发现所谓的出轨并不是谁的错,因为都是在勇敢地追求着内心的选择。
有两部电影讲述的是青年男女在一起生活的故事,这两部电影是《周末情人》和《头发乱了》,它们之中隐藏着深思,讲述了一位女子所具备的坚毅果敢,就算是在以男子为主的电影《花眼》中都不曾有这样的品质。不同于女性,他们的思想是粗略、不细腻的,也可能是害怕,或许是只会沉浸在幻想中。但是女性和他们完全不同,不会在理智与情感中迷失。即使有傻傻的男主角在结局中拯救了快枯萎的爱情,可是生活的片段,彻底地宣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男性不再是永远的“神话”。
在一般情况下,这类男子在新世纪的影片中的叙述方法大致相同,都隐含着一种潜在的揭露性,代表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中的男性们频繁出现的一种懈怠的状态。从本质来看,他们与那些柔弱的女性没什么不同。当天真遇上了现实,他们无可奈何地放下了那一直强忍伪装的坚强,但是爱情是欺负弱小的,所以,在最可以展现男人力量的情感影片中,他们褪去了那份坚强,变成了需要关怀的孩子。
新世纪的影片在男女区分上做出了分离,方法上展现了自身的人格肯定与性格分裂的相互辉映,以至于能够在当前的局势下体现出现实主义的艺术观点;如此看来,女性作为新时代的支柱与男性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来了一个彻底的大逆转。这种影片中构造的思想是新时代发展的艺术产物。
文中所讲述的两者归为一类的叙述方法,详细地说是文章女主角在人物标签上标明,通常是设定一个场景作为对比角色,这一角色表面上是与主角一致的,实则在协助主角的对比中得到想象中的自我构建;以至于在内在表现了自身的溃散和真实的世界。这些最后都预示着现实性影片在内在展示与理想的结合。
作为一个世纪结束的收尾城市影片,娄烨导演的《苏州河》与王安全导演的《月蚀》在叙述的方法和电影的主题上都有着令人惊叹的相似点。从表层来说这种相似具体是他们所运用的形式和这种形势下女主角的呈现方法。《苏州河》里,在一个名叫“开心吧”的地方,做“美人鱼”表演的泳装演员美美惊奇地发现,快递员马达固执地认为她就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的那个人——牡丹,电影戏剧化的镜头是,马达所寻找的牡丹身上的标记,美美身上居然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这使马达更加坚定地认为美美就是他一直找的那个人,美美也因此卷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
然而,电影的整体构造也并非止于这两个故事,真正想表达的是含有镜面意义的认清自我,或者是另一个不曾发现的自己,这两部电影的女主角都对自我进行了重新评价,并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苏州河》里面的美美刚开始没有觉得自己与牡丹有什么关系,可是就在邮递员马达不断地告诉她自己与牡丹的经历的时候,美美好像走进了牡丹的世界,那是一个她从不熟知的自己。电影的开始与结束,美美一直对拍摄者近乎固执地不停提问:如果有一天你看不到我了,是否会去找寻我呢?是否如同马达一样寻找?是否寻找到生命的终点?换句话说没有得到“单纯的感情”的牡丹生命止步于苏州河,只因为未完成的约定马达不曾放弃找寻,这种倒叙手法的延展造就了美美幻想中的对比,而且成了在残酷的黑暗现实面前美美世界中唯一的那束光。这时候无论是美美还是牡丹其实都是一个人。而且在电影中,无论是现实还是理想的重合,都是现实社会人们一直探究的故事叙述。
但是在另一部影片《月蚀》里面,人物雅男面对镜中的自己还有佳娘,她们的目光同样是对自己世界的怀疑。这个很短的爱情插曲是关于佳娘与照相师胡小兵的,促进佳娘开始反思自己平淡无聊的婚后生活。雅男与佳娘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靠近,使雅男对于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形态展开了大胆的猜想与尝试。
实际上,无论是哪个主角,这些不同程度上的融合也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是很短暂的,但是它们的碰撞,尝试融合最后的结果其实不过是显现出不同和分离。相对于在《苏州河》里的美美而言,她所知道的他们的爱情也只不过更像是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电影的最后,马达如愿地看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牡丹,两人在一次醉酒之后死于车祸之下,美美也看到两个人的尸身被抬走。传奇一样纯洁的感情也正式落下了帷幕,但是活着的美美接下来的生活还是要继续;颠沛流离,包含了现实社会人们的流离与彷徨。在美美的一再追问下,摄影师的答案虽是明确的,可是简单的三个字“你撒谎”给了影片一个肯定的答复,昭示着这场失败的爱情,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爱情是被现实所击毁的,单纯的爱已经不复存在。
影片《月蚀》里面的雅男,豪爽、单纯、率真的佳娘依旧被现实世界的暴力所折磨,然而雅男仿佛在梦境中看到佳娘死时的悲惨经历。雅男没有办法与使她痛苦的人生做任何抵抗,只能一味地顺从。面对现实,没有选择,她只能独自难过。实质上,她与幻想中的佳娘是不能够相融合的。从这来看,如果是一种写作方法或者艺术呈现的话,合并的核心还是现实精神的努力融合,抑或是原本的排斥。
三、结语
在这些新世纪的都市情绪影片中,由于针对“现实”的探查姿态,在一定限制与条件下,体现出文学艺术的自省与反思。依据本文所讲述的内容来看,艺术上的“现实性”都是现实社会所散发的,这些现代化的舆论展现出电影主题所营造的悲伤气氛,同时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沉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真.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聂伟.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3]王群.面对现代文明的思考──新时期都市电影创作探讨[J].当代电影,1999(05).
[4]陈犀禾,程功.“新都市电影”的崛起[J].电影新作,2014(01).
[5]何群.现代都市电影的找寻与迷失[J].齐鲁艺苑,2000(03).
[作者简介]王雅平(1980—),女,河北沙城人,硕士,张家口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王欣(1983—),女,河北崇礼人,硕士,张家口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