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燕丹
[摘 要]数学教学意义在于“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本质教学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重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学会自主运用数学结论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学本质;有效课堂;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94-01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教师应让数学课堂更加开放、自主,以便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创新,进而让数学本质植根于学生心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把握教学的起点——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石
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维的引导者。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最后总结概述,真正地将数学本质根植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通过创设情境和两个“假设”来辅助教学的开展。在课前准备阶段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将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子,有哪些分法呢?”正当我准备引出平均分时,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每只猴子可以分到4个桃子。”因此我临时改变了教学思路,顺应学生的思考方式来开展接下来的教学。
我主动去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通过提问引出平均分配的思考点后,再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的含义。根据课堂反映情况,有的学生知道除法公式以及除号的意义,有的学生认为除法与乘法是对立的,还有的认为分配东西应该用除法。此时,我决定使用教具来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习惯,同时要特别注意以上两点,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知识的本原——构建有效课堂的梁柱
传统教学往往只注重于知识的输送,因此,导入的案例往往比较抽象,致使该年龄段的学生无法领悟,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真实性,这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氛围。
例如,教学“什么是面积”时,依据“关注概念本质是对多样化事物的去非本质化”这一理论,我引导学生开展从“实物”到“表象”再到“概念”的学习活动。课前,先将准备好的若干实物和图形分发给各个学习小组,类似于长方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多边形等;接下来,让学生分别给这些图形和物体进行彩绘,然后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好看;最后,让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选出小组代表来说一说——各种如何绘画的,比一比——为什么涂画速度不一样,估一估——各种面的大小,议一议——如何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使学习过程更加自然、真实、有趣。
教师要让学生从自我知识水平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主动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取的知识会十分深刻,从而将知识真实化、生活化。
三、活动与本质结合——构建有效课堂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被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是过多应用会大量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所以,合理使用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从生活思考水平提升到数学思考水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我引用课本上的案例“沿着笔直的公路一边栽5棵树,每2米栽1棵,有哪些栽法?”来展开教学活动。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将5支新粉笔当做树,邀请几个学生分组上讲台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栽法,每组两个学生,讨论出方案后一个学生负责摆放,另一个学生负责用直尺遮挡住第一个学生摆放粉笔的位置,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这个学生的摆法,得到接近的答案后再将直尺拿开,展示摆放结果,最后由摆放的学生阐述自己的方法和思路。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切实观察到“实物”,通过仔细观察和交流讨论最终发现规律:两端摆,数目=间隔数+1;两端不摆,数目=间隔数-1;仅一端摆,数目=间隔数。
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更愿意投入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将教学活动和教学本质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开展。
总之,数学学科是一门思维逻辑严密、抽象的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应更加注重数学本质的教学,只有把握好数学本质与学生的认知起点,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责编 韦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