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摘 要]数学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实践展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可以成功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热情;保持良好心态,提升课堂教学教与学和谐度,也能够调动课堂积极因素;适时展开课堂训练,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有特殊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微笑;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70-0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必定有充沛的精力去参与课堂教学,有更强烈的欲望去探索,也会心驰神往地投入学习。在积极的参与中能够激发出诸如问题意识、研究态度、创新精神等智慧的灵光,能够彰显出自己的精彩,秀出风采,从而打造乐学、创学的理想课堂。学习是一种既要炼意又要修心的涅槃之旅,需要怀着诗意的心态去探索。教师应想方设法打造一方充满激情、洋溢智慧的乐园,让学生喜气洋洋、生气勃勃地生活着、学习着。
一、營造好氛围,让思绪放飞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课堂的晴雨表,更是课堂氛围的催化剂。微笑不仅是一种表情,更是教师的人格魅力,那一丝微笑带给学生的是安全、温暖,是一种无声的奖励,是一种积极的鞭笞,是一种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教师要将微笑变为课堂教学的一剂良药,让学生在心情放松、状态自然的学习氛围中,敢思、敢说、敢于尝试、勇于实践,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定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学片段: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一个两位数乘10的口算,现在老师给出另一道题,你能试着解答吗?(出示“30×60”)
生1:3×6=18,30和60分别有1个0,那么30×60的乘积应该是18后面再添2个0,就是1800。
生2:30×6=180,而60是6的十倍,那么30×60的结果应该是180的10倍,即1800。
生3:因为3个十乘6个十等于18个百,所以30×60=1800。
师:同学真爱动脑筋。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生4:我最喜欢生1的方法,因为它最简单。先把每个乘数的非零部分相乘,再看原来乘数的后面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5:我最喜欢生2的方法,比较容易,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算法是一样的。
上述的案例,给我们一种很平常的感触。但我想正是这种平常,才显出那份真挚,那份自然与质朴。它没有粉饰的氛围,更没有刻意的雕琢,而是娓娓道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交汇,让学生的思想得以碰撞。这些不正是我们有效教学所需要的吗?同时,简洁的对话场景、学生踊跃发言的场景,可谓是浑然天成,有无尽的韵味。在这里有我们渴望已久的对话平台,它是那么的民主,那么的平等,那么的流畅,沟通对话渠道的顺畅,收获的是学习的突破,是学生思维的飞扬,是创新学习的突破。
二、流露好心情,让激情纷飞
教师良好的心态和亲切的姿态,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遐思。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个人秀场,而是师生真诚交互的精神家园。
如,“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片段:
师:猜猜我们今天要研究什么?
生1:圆柱体的体积计算。
生2: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师:还真有同学猜对了。今天我们将利用圆柱体积的学习所得去研究一种新图形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呢?
生3:和圆柱一样,先把圆锥切成若干小块,再拼一拼,然后进一步探究体积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圆锥去试着操作看看。
(学生活动,发现切得的小块不像圆柱的那么规则,最终不能拼出近似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
生3:这个方法不可行。
师: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4:我在预习时看到课本里介绍了一个方法,而且我发现学具篮中有若干个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或许可以按照课本中的方法去试一试,将圆柱形容器盛满沙子,倒入圆锥形容器(容量相同)中,看能倒满几个。
师:不错。提前预习是个好习惯,现在我们就按照他的思路去试一试。
(学生分小组操作)
生5:我们小组倒满了3个圆锥形容器,还剩一点。
生6:我们小组差不多倒满了3个圆锥形容器,第三个容器中少了一点。
生7:我们小组正好倒满了3个圆锥形容器。
师:怪事啊!怎么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学生观察本小组使用的实验器具)
生5:我们小组用的两种容器的底面一样大,但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高一些。
生6:我们小组用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的底面也一样大,只是前者比后者矮一点。
生7:我们用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的底面和高均相同。
案例中,教者用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每一种分析与交流。正是教师的包容情怀,营造了一种愉悦的探究的情境,让教学更显睿智。教学中通过有条不紊地引领学生回顾、小结,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课堂充满情趣,同时充斥着无尽的遐想,也使乐学成为一种必然的抉择。
三、激发新活力,让机智迸发
让幽默走进课堂,在适宜的情境中幽默一下,不仅能调节气氛,更能生成新的生命活力,给学生以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如,“千克和克”教学片段:
师:巧用单位填一填。小明早上喝了一杯240( )的牛奶,吃了一块80( )的面包,拎起3( )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
生1:240(克)的牛奶,80(克)的面包,3(克)的书包。
生2:240(千克)的牛奶,80(千克)的面包,3(千克)的书包。
师:老师今天可真长知识了!谁见过重3克的书包?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生3:我的体重是28千克,而小明一次竟然能喝240千克的牛奶,简直不敢想象。
生4:是啊,太夸张了吧!240千克的牛奶我们拿得动吗?80千克的面包也拿不动呀!
生5:3克的书包太轻了,可能是七个小矮人用的吧!
生6:一杯牛奶、一块面包都是比较轻的物品,它们的应该用克作单位才合适,而书包因为装着课本等东西,一般比较重,所以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一组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并以调侃的口吻评析学生的解答,是这个片段的出彩之处。“老师今天可真长知识了!谁见过重3克的书包?”等话语,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思,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涟漪,许多独特且富有个性的见解随之而来。幽默的运用,开启了课堂学习的新局面,在动人心弦的刹那间,给学生的是启迪与警醒。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心领神会、主动探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旋律,课堂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阵地,而是师生智慧交融的精神乐园。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让学生感觉受到赏识,无疑就是教育的最成功之处。肯定学生的优势,放大他们的优点,展示他们的闪光点,就是一种“去雕饰”的赏识,是教学的纯美体现。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一个机会,用我们的智慧去肯定、去赞美、去鼓励,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感受到快乐,从而收获成功。
总之,营造最诗意的情境,让课堂成就学生的认知、丰盈学生的情智,也让教师走出固有的模式,开创以生为核心,以学为中心的良好格局。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理想场所。
(责编 吴美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