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玥,冯婵婵
(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22)
环境统计是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制定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2]。自1980年以来,我国开展环境统计工作已有30余年[3],然而依然存在数据质量不高,应用性较差等问题。进入“十三五”时期环境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对环境统计工作的效率性、准确性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4]。
因此笔者在总结武汉市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识别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环境统计制度和软件功能上的改进建议,以期对今后改善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有所帮助。
武汉市环境统计工作与国家同步开展,统计对象、范围、内容以及统计方法均按照国家环保部制定的报表制度和技术要求落实,在细节上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统计工作依赖的统计工具为环保部制作的环境统计业务系统(以下简称“环统软件”)。
武汉市环境统计中共分为17个区级统计单位,包括13个行政区和4个区属功能区。2016年度武汉市环境统计中共纳入工业企业903家,大型畜禽养殖68家,城镇污水处理厂26家,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单位共16家。
统计方式主要为填报表格。每年统计工作开始后,由区级统计人员将基层报表下发区管企业,组织企业填报表格;区级工作人员汇总表格并录入进环统软件,同时对统计数据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将数据上报市级;市级统计人员负责组织市管企业填报表格、审核各区上报数据库以及填报市级表格,全市数据审核修改完成后上报省级审核。数据经反复审核修改直到国家层宣布数据定稿,当年的环统工作随即结束。
武汉市环境统计工作跟随国家发展,近年来已有很大的改进,但仍存在数据质量较差、失真等问题,不能很好的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这个问题在全国范围也普遍存在[5]。结合武汉环统工作开展情况,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所致。
我国环境统计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指标体系。一些统计指标内容分散于各个部门,统计内容有交叉、重复,需要各部门互相协调、共享,但实际上各部门的同一指标却存在指标名称、概念、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例如环统中人口指标为“城镇人口”与统计部门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等指标的名称和定义都有差异,而人口数又是测算能源消耗量、产排污量等指标的基础数据,会造成核算误差。此外,煤炭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用水量等重要指标均与其他部门存在口径、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导致一些从其他部门获取的数据无法直接使用。
武汉市环境统计队伍主要由企业统计人员和环境管理部门统计人员两方面组成。
企业方面,目前全市排污企业中仅有钢铁、火电、水泥等重点排污行业的企业内部设有环境管理专员,而此外的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置固定的工作人员。据了解,一般企业的环统工作都是由财务或综合部门的工作人员填报,缺乏专业性,填报质量难以保障。
管理部门方面,市、区级管理部门需要直接面对企业,组织、指导企业填报表格,各区管理企业数量不一,企业数量较大的区其工作人员工作任务也相较繁重。另外由于编制所限,各单位统计人员均为兼职,即使是在每年统计任务最集中的时期,各区工作人员也需身兼数职。此外,还存在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
与全市薄弱的统计能力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复杂的统计报表,具体表现在指标数量大、个别指标专业性强两个方面。
2016年一家设有自备电厂的钢铁行业企业的工作人员需要填报3个表格共222项指标,一般企业的工作人员也需填报138项指标。部分信息(如企业名称、地址等)内容繁琐、逐年变化不大,仍需每年填写,且每年都会出现漏报、误报。指标数量大也给审核工作增加了负担。
另外由于大部分企业中没有设置环境管理专员,报表中一些专业性强的指标对他们来说填报难度太大而无法准确填报。
3.4.1 企业监测水平不达标
监测频次不够是全市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以往很多企业通过一年一、两次监测结果计算全年产排污量,计算结果失真严重。2016年,国家严格了监测法的使用限制,对企业的监测频次、在线数据有效性审核都提出了要求,全市相当一部分企业无法满足该要求。
3.4.2 系数不完善
现阶段所使用的系数仍是2007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时的系数,10年间一些行业的生产工艺已经发生了改变,生产设备、污染治理设备的功能也有改进提升,很多企业都很难在系统手册中找到匹配性高的系数。
3.4.3 其它原因
部分监测要求或技术尚未普及的指标也被纳入到统计中。
例如,总氮指标在统计系统中为必填项,但目前全市只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内部自行监测会监测总氮指标,系数手册中很多行业也都没有总氮系数。再例如,目前全市企业的日常监测中未监测污染物进口浓度,无法获得企业日常生产中污染治理设施真实的去除效率。
综上几方面原因,导致环统中部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
首先,应增加企业端的填报权限,减少市、区级工作人员录入环节的工作压力,从而可以将更多时间精力用在审核修技术性较强的问题上面,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
其次,应减少企业填报信息量。企业的地址、经纬度等基本信息填报一次后存储下来,每年填报时直接匹配,不需重复填报,仅在变化时更新即可。企业名单也应实现延续,进而清晰反映全市企业的关停、新增情况。
最后,应增加核算功能模块。建议将企业的生产情况(如原辅材料、生产设施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监测数据作为企业填报重点,这类信息对企业工作人员来说填报难度小,更能保障真实性和可靠性。系统依据填报信息自动核算产排污数据。计算工作依靠软件,可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后期只需不断完善核算功能就能提高数据质量。
一方面,环境统计应以信息收集为主要方式对地区全年的环境数据进行整合,因而在各排污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台账制度至关重要。目前武汉市几家重点行业企业建有专门的环境信息台账,这些企业报表填报质量也较高。下一步应将台账制度进一步普及。
另一方面,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明确对企业监测频次、监测指标的要求并严格落实。加强对第三方监测的监督管理,确保其监测结果真实可靠,确保其使用性。扩大在线数据有效性审核范围,将自主安装在线设备的企业也纳入到审核范围内,使其在线监测数据得以有效利用;改进有效性审核方法,确保排污末端自动连续计量设备高效稳定运行。
各排污单位应设环保专人负责日常台账工作,各级环境管理部门也应设有环境统计专员。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确保人员替换时新的统计力量能及时注入。充分利用第三方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数据的审核、分析,进一步保障数据质量,发掘数据利用价值。
在顶层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衔接,建立一套系统的统计指标体系,各部门统计业务中重复、交叉的内容,应该统一名称、定义、口径,实现统计指标的标准化、规范化,便于交叉使用。建立综合共享的数据平台,确保现阶段数据的质量并充分利用后,今后可研究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等综合性指标,将其纳入到各地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之中,更进一步发挥环境统计工作的作用。
通过简化环境统计报表的填报难度以保障所收集的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借助环境统计软件核算功能模块来核算各类污染物数据,消除各类人为因素以保障数据质量,这是在现阶段环境统计大背景条件下可以实现并能有效提高环统数据质量的措施。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监管,加强对统计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最后,加强各部门数据的衔接,建立综合性的大数据平台,在单一环境领域数据指标基础上,研究制定综合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各领域的综合性指标,提高环统数据对制定环境管理政策的参考性,以更好地发挥环境统计工作的作用。
[1]邓小林,姜冰华.开展环境保护监察工作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1994(2):33.
[2]赵 琦. 巴州开展“十三五”环境统计工作现在及对策建议[J].绿色科技,2017(12):108~109.
[3]彭立颖,贾金虎.中国环境统计历史与展望[J].环境保护,2008,390(4):52~55.
[4]齐珺,魏佳,罗志云. 对我国环境统计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2):66~69.
[5]周 冏,董广霞,刘 英,等.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发展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2017(1):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