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2017-11-29 01:01张岩冰
大经贸 2017年10期
关键词:市民社会德意志意识形态五位一体

张岩冰

【摘 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对市民社会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是《形态》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发展。一方面,它继承了这一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体系。

【关键词】 市民社会 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 当代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创造性地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唯物史观的新前提,并从这一前提出发重新界定了市民社會理论的内涵,超越了《形态》之前的市民社会思想。《形态》中所确立的市民社会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日益发展。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规划。“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延循了《形态》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即社会的发展在于人、社会及生产力的同步推进;与此同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这一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实现了其在当代的新发展。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理论

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形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市民社会”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具体而言,《形态》中所论述的市民社会的理论内涵主要囊括了以下几点:

第一,“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这是从广义层面上理解的市民社会。一方面,强调了市民社会形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强调了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始终。在古代有以共同体形式为基础的市民社会,在近代有存在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相互作用的不断发展,在未来有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基础的市民社会。

第二,“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这也是从广义的层面所论述的市民社会。它强调了市民社会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论证了市民社会的人性。“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外仍必须作为民族起作用,对内仍必须组成为国家。”

第三,“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

《形态》中马克思也曾将资本主义社会同市民社会等同起来,将市民社会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在论述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是从狭义的层面所理解的市民社会概念。资本主义物化社会中,商品经济关系、生产力同交往形式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了充分发展,是市民社会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物化社会,是马克思从特殊意义上所理解的市民社会。

二、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体现之一。“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全面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内涵十分丰富。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建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调必须生态文明新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严打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从全局的高度构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

三、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工作重点成功地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党的十三大更是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便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考察各国发展的经验,“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纵然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思想也随之不断充实与完善,但将经济建设作为全部工作的重点始终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遵循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相关思想,唯物辩证法既强调“两点论”又强调“重点论”;因而这一理论既要凸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五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所侧重地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经济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并为其发展服务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因而,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

四、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

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是《形态》中市民社会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首先,遵循了《形态》中市民社会的概念界定。《形态》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表明市民社会具有自然历史性,以现实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物质生产活动的统一为前提,伴随着生产和交往的发展而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的形成及最终确立正是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与完善。其次,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由于社会主义并没有成为直接的社会现实,因而并没有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只是从当时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几点原则性的设想。列宁在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现实,当时工作的重心为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因而也未提出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思想。“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理论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形态》中市民社会理论的继续和延伸,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形态》中的市民社会理论立足于全部人类历史,将市民社会从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关系总和变成人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物质交往形式,坚持人、社会及生产力的同步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在全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凸显了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充分继承和发展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思想,它必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2][3][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5.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6]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1.endprint

猜你喜欢
市民社会德意志意识形态五位一体
洛克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述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