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生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的起点,面对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学生,如何引导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多年来,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突破传统教学的僵化模式,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就开始了学习知识与认识世界的学习生涯,他们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一方面,孩子仍然保留了许多幼儿园时期的特点,比如好动贪玩、好奇心强、爱想象、喜欢提问题等等;另外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从无意识地表达和记忆开始向有意识地学习转变。然而随着学习难度不断加深、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灌输式教学和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被压抑了,越来越循规蹈矩,创新思维也在无形中弱化了,这对于他们学好语文是很不利的。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特别是有的语文课可以跟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上,这时教师就应该注重启发他们多加观察和思考,提高分析和创新能力,比如启发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组词造句,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缺乏想象力的学生,很难领会语文的深层次内涵,也很难写出好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很好地利用了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强等特点,就能创造性地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拥有创新的思维,语文课就会变得有效、有趣。而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求知欲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会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就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
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流,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式,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结合起来,要让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而不是空洞无物;在教学环节和节奏上,要避免平庸拖沓,否则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让学生时不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和更多的收获。教师要带着探索精神去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在不停的活动中变得敏捷、开阔,切实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还要充分学习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同时要认真挖掘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要素,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递增。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不仅指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更重要的是指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状况。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既要树立起作为师长的威信,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分享。如果没有建立良性健康的师生关系,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同时也会打击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语文教师首先要有端庄得体的仪表,然后要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整齐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等直接影响学生,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这样就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上语文这门课,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要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建构符合创新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运用积极评价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时,就可以从他的态度、发音等其他方面去鼓励他。比如平时一个很少发言的同学偶尔举起手回答问题,就可以从他的这一转变上表扬他,使他树立起信心。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他们能主动问答,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教师在评价时就要给予积极肯定。此外,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喜欢抢着回答,就要在肯定他们积极态度的基础上提醒他们注意要深入思考,养成良好的问答习惯。另外,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评价就要适当提高标准,要注重鼓勵他们创新。◆(作者单位:江西省莲花县坊楼镇罗市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