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趋向整体性的新视角

2017-11-29 18:26王留根
江西教育C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整体性阅读教学

王留根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基本都是以文选的方式编排,用一篇篇单独的文本架构其整套教材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所有文本在创作之初,并不是纯粹为教学服务的,他们所蕴含的教学内容相对零散,加之课文与课文之间相互割裂,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了课文之后难以真正运用到自主学习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本文提出教师要认知板块,在相近之处统领整合;链接板块,在开掘罗列中提煉线索;紧扣主线,在串联之中激活内容;联系对比,在共融之处类比迁移。

关键词:统整视角 阅读教学 整体性

《黄山奇松》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状物类文本,虽然篇幅不长,却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黄山三大名松的姿态,可谓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经典范作。简要罗列,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以下教学价值点:1.关注文本中的生字词,侧重理解与积累“情有独钟”“饱经风霜”等核心重点词语;2.积累内化课文的优美语段,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3.感受描写黄山奇松时所采用的比喻、详略安排等写作方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4.感受作者细致描写和概括描写之间的区别,形成紧扣典型事物展开描写的方法;5.感受黄山松树旺盛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篇课文具有如此多的教学价值点,如果按部就班,一点一点展开教学,阅读教学就演变成为所有教学知识点的机械叠加,课堂也必将陷入机械、生硬的泥潭之中。因此,教师必须要形成统整意识,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关联与整合,形成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交融性。

一、板块认知,在相近之处统领整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从文本具体内容以及具体的学情出发,根据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甄别,去伪存真,保留最能体现文本核心、契合学生认知需要的教学价值点,并将彼此之间相互接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相同的教学板块中,便于学生从联系、对比的视角进行感知,从而生发出全新的认知体验。

如对上述罗列出来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整合之后就可以形成两大教学板块:一是细致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内容层面感受三大名松形态上的特点,意识到作者在描写三课名松时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在描写的过程中又有明显的详略之分;二是对比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感受细致分写与总体概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深入意识到细致分写是所选择的对象必须具有典型的价值。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统整,还难以彰显阅读课堂的整体性,细看这两个板块,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但板块之间却是彼此割裂的,看似是在40分钟内完成的任务,但彼此之间毫无关联,本质上完全是截然不同的课堂。在同一篇课文中,并不可能所有的内容都存在相近之处,上述方法将众多散乱的价值点聚合起来,成为一个容量更大的板块。而在这篇《黄山奇松》中,比喻的修辞手法、详略的取舍智慧,都值得统整与关联。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善于从中探寻出一个支撑课堂整体的框架,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发展。

二、链接板块,在开掘罗列中提炼线索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由一条储藏在作者内心意识中的主线串联起来的,一般情况下被称作文章的线索。正是这条线索贯穿文本的始终,使得课文在内容、情感和表达特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只有紧扣这条主线,结合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将所有的关联点串接起来。

凡是现场观赏过黄山奇松的人都会发现,黄山的松树虽然与其他地域中的松树相比风格独特,但在黄山范围内,其实长得都是差不多的,但经过作者描绘,就呈现出万种风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就在于作者语言描写过程中的变化。《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策略上,其展现出来的最鲜明线索就是变化。从这一线索来审视“扣典型”“分详略”这两个关联点,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紧扣典型内容展开描写,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其次,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详有略,其所详细描写的部分地位也就自然提升了。如此一来,原本孤立、断裂的两个板块,却在鲜明的逻辑管理下形成了紧密的内在联系。正是富于变化的语言,让每一种不同的松树都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让读者毫无重复之感;而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同样都是描写松树的外形,但方法和角度的变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到文本本质之间的内在关联,促进他们内在的联系,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机整体。

如此,变化已经是文本表达的线索,也更成为关联各个教学板块的主轴。

三、紧扣主线,在串联之中激活内容

事实上,构建阅读教学的主线一旦形成,能够与这条直线牵扯上关系的就已经不再是上述两个板块,文本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元素。如在刻画相同姿态时,作者运用的词语是相互变化的;在运用比喻时,作者都将这三种松树比作了人,但选择的人群也是完全不同的,给予了读者完全不同的感觉;而对于陪客松的描写,作者却直接省去了姿态的描写,直接运用比喻的方式,其结构上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再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再现了其他松树的八种姿态,修辞方法不同,句式的内在结构也完全不同,读来不仅没有重复之嫌,反而更加具有诗意。这些原本被作者抛弃的内容,在这根主线的串联下,就会生发出全新的价值和意义。依附在语言的变化中,教学板块就显得更加充分,同时也让教学内容摆脱了彼此割裂的状态,从而真正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紧扣作者表达的变化,引出了一种相互关联的学习方法。教师正是通过关联的方式,将原本相近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开掘出极富价值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学主线的串联,使得课文形成了有机整体。最后,再借助这些主线,伸展出全新的关联点,使得板块内容不断丰富,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简洁而高效。

四、联系对比,在共融之处类比迁移

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感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认知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在深入调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对比式阅读。因此,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之前学过的课文,帮助学生从对比的视角进行感知,从而更加强化对文本的解读。

在教学《黄山奇松》时,笔者就想起了学生曾经学过的一篇状物类文本《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生会发现其中所蕴藏的许多共同之处:首先,在文本内容层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注重描写樟树的枝干、枝叶和香气;《黄山奇松》主要描写了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三大名松。其次,为何要这样写?樟树的枝干、枝叶和香气,是樟树的典型特征;而三大名松一直以来都是黄山松树,甚至是黄山的代表。最后,从作者的写作目的,一篇是借物喻人,重在赞扬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一篇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其中,《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写法上也运用了“扣典型”的策略。学生通过这一策略的感知,已经深入到内在认知中,融入到意识深处。这一认知对于学生学习《黄山奇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学习《黄山奇松》时,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三大名松,就可以充分运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的学习所得进行深入感知,让学生在共性对比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果。

总而言之,统整与关联已经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更是提高学生文本解构能力的重要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这一策略充分运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胡波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体性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幼儿教育的整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