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张文静,刘倩蓉,廖诗英
(湖北文理学院 医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引领下的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索与实践
——以新建地方本科医学院校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李 君,张文静,刘倩蓉,廖诗英
(湖北文理学院 医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本科教学质量,青年教师的核心素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决定着学校未来人才培养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引领,从个人层面“学、听、练、讲、思、赛、研、德”、学院及学校层面“规章、指导、培训、改革、精品、反馈、考核、保障”等探索和实践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和医学教学质量的策略,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青年教师的素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决定着学校未来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新建地方本科医学院校更是如此.作为建院只有6年历史的新办医学院,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本着“高起点、高质量、创特色”的办学理念,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引领,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策略.
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2010年新建地方本科医学院,现开设5年制临床医学和4年制护理学两个本科专业,学院通过引进、外聘及资源整合,已搭建起一支能满足现有专业办学需要的师资队伍.现有基础医学课程专任师资45人,其中90%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博士27人;教龄在6年以下的教师有22名,占48.9%;临床核心课程师资76人,其中博士40多人,全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但教龄绝大多数少于4年.
医学本科教育要严格按照“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临床医学、护理学)开展各项工作.教育部要按照标准在2020年完成对全国所有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认证,护理学专业认证也已在全国开展试点,通过专业认证的专业及其学校才具备继续从事医学教育的资格,并且得到国际认可.师资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条件,必须要按照医学教育标准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以保障医学教育质量.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规定:
医学院校必须制定教师培训、晋升、支持和评价等政策,并能有效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教师发展应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可由专门的教学支持和发展部门为教师提供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医学院校必须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进行地区间及国际间的交流;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教育监督与评价的机制,强调对教学计划、过程及结果的监督和评价;医学院校必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系统地收集信息,分析较适合学生的反馈并做出回复;医学院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学教育研究,提升教学能力.
新引进的博士、硕士刚刚从高校毕业,从被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从学生转变为教师.普遍学历高,理论知识和科研工作功底较为扎实,但对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能教书育人、科研反哺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尚缺乏实践;临床医生临床经验丰富,肩负着临床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但对从医生转变为双师型教师,结合临床经验传授理论实践知识及临床带教经验不足,医疗上的高手,不等于教学上的高手[2].
高校教学过程是个知识探寻、知识重构的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讨论,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理论基础上,获取发现新知、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品质.新教师刚刚走上讲台授课易出现授课方式单一、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教学[3];易按照自己的思维讲课,缺乏师生互动,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学习在传统传授知识基础上,实施研究性教学和PBL等新教学模式[4].
医学院为新建学院,建院的同时陆续引进新教师,教师入岗后经过岗前培训很快就投入理论和实验教学,边学习培训边上课,易出现教学环节方面的问题,如教案不符合要求、板书不规范、课件多为文字、多媒体使用不当、语速过快、师生互动太少等问题.医学院特殊的教学需求也促成教师要尽快积累教学环节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可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其核心是把握学科本质的能力和调研学生的能力[5].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都要进行具体安排和精心设计.从个人层面可采取“学、听、练、讲、思、赛、研、德”提升策略,从学院及学校层面可实施“规章、指导、培训、改革、精品、反馈、考核、保障”提升策略(见图1).
图1
4.1.1 学
拓展知识来源 贾焕军等[6]研究指出,高校新教师知识的重要来源为授课老师的专业背景、已有的学生经验、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经验和反思、观摩优秀教学案例、教师岗前培训、纸质及网络教学资源、和专业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等;硕士和博士期间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严格科研思维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底蕴等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
获取新知识,夯实教学基本功 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教师要如期参加教师岗前培训,获得教育学相关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法规”、高校教师教学制度等;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及相关拓展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4.1.2 听
注重与同事的交流 经常与同行进行交流、请教和聆听,听取高年资教师的心得体会、学习老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是促进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经验丰富的教授会把多年积累的教学心得倾囊相授,避免在授课中出现问题.如一个教师要做到幽默,否则课程失去生气,学生也会觉得很枯燥;多听学院其他老师授课,以他人为镜,可以看到一个优秀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具备的条件,听课是新教师必不可少的提升途径之一.
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方法都是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储备.从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程、课堂讲授及小结到课后作业和答疑,每一个环节都要留意学生的反应(是懵懂的还是领悟的,是专注的还是茫然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尽量做到课上消化所有的重点难点.
4.1.3 练
教师要结合自身从事的学科、专业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勤学多练;多观摩老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观看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录像、慕课等精品开放课程、网络课程学习观摩等,学习老教师、优秀教师、获奖教师和精品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学习如何结合生活及临床案例使教学更生动,如何进行语言、肢体、表情、动作等方面的教学展示,做好笔记,从单纯的模仿到有效的应用,使自身的课堂授课既准确传授专业知识,又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4 讲
课堂实战 课堂实战是让新教师了解授课情况、提升教学能力的捷径,在授课实战中才能有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不同的课堂战场也是对应变能力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启发.要珍惜上课的机会,精心备课、用心设计教学环节,包括备教学内容和备学生两方面,要了解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教材,收集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并能拓展前沿知识,熟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写教案,做好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将课堂知识灵活自如、轻松愉快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社会服务[7].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单纯采用一种模式授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新教师多学习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业余时间深入临床学习和收集临床典型案例,灵活使用以提高教学能力和效果,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法、演绎法、临床案例导向的PBL教学、微课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是增进自身知识储备的最佳途径.
4.1.5 思
新教师应在每节课后及时进行总结和教学反思,课程的教学反思对今后课程质量的提高乃至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相当重要;前期的备课和后期的反思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教学反思要仔细研究自己的体会,也要结合学生的反馈和专家的建议进行适当调整,制定解决问题及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4.1.6 赛
新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如院级精品课教师评选、校级新进教师基本功大赛、教案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医学学会教学竞赛等.使自己通过参赛课程的精心准备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和素养,更全面的了解自身在教学上的不足,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点,取长补短.
4.1.7 研
以提高的心态参加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研究和改革可促使新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申请、立项、实施、评价、教研论文撰写、结题等过程,教师会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4.1.8 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获得知识、成才成人的引领者.立德树人,德高为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师德有助于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教学能力,对个人成长和学生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对教学抱有敬畏之心,加强师德素养培养,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教学工作,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充满激情,走上讲台,站稳讲台.除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善良、仁爱、有责任心、坚毅、忍耐、奋斗,培养出德行高尚、内心强大的高质量本科医学人才.
4.2.1 规章
学校和学院层面制定各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规章制度,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首次授课前说课及试讲制度、课件及教案审核制度、师德守则、教学标兵及师德标兵评选办法、新进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学生信息员和督导组工作职责、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等.
4.2.2 指导
实施新教师导师制 指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师德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新教师导师,实施新教师全程听取导师和资深教师授课制度,从教师的备课、试讲、授课、实验指导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导师到新教师课堂进行听课评课,及时了解并指出新教师讲课的长处与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严把首次授课关 新教师首次授课前进行说课、试讲、课件及教案审核,学院组织高职称教师和督导组教授对新教师的试讲进行面试,对讲授内容的组织、课件制作、语言表达、教学规范性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教学竞赛参赛指导 组织、鼓励和指导新教师参加学院、学校、国家的各类教学竞赛,进行参赛教师院内预赛和试讲,请有经验的教授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导师深入微格教室指导“微格教学”录像,使得参赛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师德人文素养引导 学院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办学顾问进行教学理念和师德人文素养教育和引导,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或学生专业导师,教师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关心爱护学生,并在教学进程中将乐观积极的师德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带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学习和生活的正能量.
4.2.3 培训
内训和外派学习结合.学院和学校请具有丰富教学和临床带教经验的教授进行教学技巧及方法培训,给予青年教师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老教师及各级“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传、帮、带”作用;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三进”社会实践,到医疗行业一线等进行实践锻炼,充实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技能学习;有计划外派新教师参加各类教师培训项目,包括国培、省培、校培项目,参加“Sandwich”教学、PBL教学、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方法培训[8];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兄弟院校进行课程建设交流和考察学习,借鉴兄弟院校教师培养经验;派骨干教师参加医学教育学术会议,拓展教学建设和改革思路.
4.2.4 改革
尝试将医学传统的大班上课改革为小班授课 小班上课有利于使教师通过重复授课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纠正;有利于教师和每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情感交流,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和课下交流摸清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有利于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因为教师的理解和交流,加深对教师和课程的喜爱,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得到改善.
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学校每年均设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专项经费;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对每位教师都采取鼓励措施,指导和帮助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和课程建设项目;学院建立院内教学改革项目库,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
4.2.5 精品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策略,在聘请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到校进行精品战略的学术讲座后,学院成立教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精品课建设和实施方案,在全院开始精品课教师评选,2016年全院共有47名教师参加,通过督导组专家课堂听课评课、学生满意度测评、学生随堂测试等综合评价,评选出11名精品课教师,并在全院进行总决赛,通过精品课教师教学过程的展示,进一步提升了全院教师的教学能力.
4.2.6 反馈
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督导和信息反馈.学院督导组每学期到每位教师的课堂进行听课评课,并给予建议帮助教师进行改进;每周学生信息员进行课堂教学日志上报,每学期期中召开全院师生教学信息反馈会,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表达、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充分表达,对教师的优点充分肯定,存在的不足诚恳指出.通过质量监控反馈使教师实时掌握教学效果,督导组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起到正向反馈作用[9].
4.2.7 考核
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学校和学院制订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绩效考核和激励政策.每年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排名评比,排名在前20%的认定为教学质量优秀,在年终绩效考核中予以奖励,对获得教学竞赛奖励和精品课教师的给予单项奖励.
4.2.8 保障
学校逐年增加对教学资金的投入,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录课微格教室,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些硬件和软件实力的提高对保证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医学院坚持“立足襄阳、面向湖北、辐射全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理念,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按本科医学标准规范办学,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我院教师近3年获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校级教研项目21项,实践教学改革项目9项,已发表教研论文40篇;获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精品资源公开课3门,校级精品课程16门;出版特色及立体化教材9部,主编及参编全国普通高校护理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8门;获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1名教龄4年的教师教研论文在2016年全国临床医学教学研究和改革学术会议上进行分会报告.
1名教龄4年的教师荣获2016年第六届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2名教龄2年的教师分别获得学校2014年、2016年新进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三等奖5人,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在学院未来发展中应继续不断学习和探索,注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为引领,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2016年)[EB/OL].(2016-09-24)[2017-03-01].http://www.cnmedical-edu.com/show/2/2643.html.
[2] 徐杰军,王 蕾,李廷谦.影响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的非专业知识因素[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5-17.
[3] 王 丹,石月丹,徐凛然,等.关于提升高校新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J].才智,2015(1):182.
[4] 陈培玲,张 容,叶鸿蔚.理工科大学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探索[J].继续教育,2016(2):10-12.
[5] 谢东萍,吴 萍.地方综合性高校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高教论坛,2012(7):66-67.
[6] 贾焕军,王 辉,孙丽娜,等.提升高校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方案设计[J].成人教育,2014(2):68-71.
[7] 胡 爽,赵 昆,冯 冰.浅谈新进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J].科技经济导刊,2016(2):177.
[8] 赵 爽,魏世平,杜梅素,等.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提高基础医学青年教师业务素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8):133-138.
[9] 王 珏.以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实施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提升[J].科学中国人,2014(9):228-229.
G648.4;R4
A
2095-4476(2017)11-0084-05
2017-02-23;
2017-03-15
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B236);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Y2015014)
李 君(1965—),女,河北景县人,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与管理.
(责任编辑:徐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