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积江
【摘 要】新教育在推進学校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强调课外教育教学对学生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德育工作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养,这就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努力挖掘德育工作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将其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教育;心理健康;德育渗透
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少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尤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更应推进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从各方面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小孩的成长问题种种,走入歧途的更高于城市。中小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后果。这也引起了广大教师、家长、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莫大惊讶,而问题的根本症结其实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心理承受能力弱,自私狭隘,虚荣心强。青少年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挫折,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但又不愿意与人交流,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古板、心胸狭窄。常为小事跟别人闹意见,缺乏包容开放意识,不能听批评,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
(2)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一个微笑可以使他们情绪飞扬,彻夜兴奋;有话有秘密与别人倾诉,对父母和老师却又缄默不言;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
(3)交友不得体,不能走出人际交往的心理误区。同儿童期学生相比,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表现的需要,更为强烈。与朋友在一起游戏,交往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生活中,使他们感到痛苦、压力最大的事情是被朋友的冷淡、疏远、歧视和孤立,然而他们对迅速成熟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于自己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觉得不该这样,但又不能自制,于是产生恐惧、悔恨等矛盾心理。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
(1)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社会上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并且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父母关系不和谐、离婚、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溺爱、过分严厉,都会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2)正确人生观的培养。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初步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一些心理特征。如果因某些因素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将会对他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生活、人际交往等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农村中小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一些活动也只能流于形式。
(3)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第一,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叛逆期。在没有统一校服的学校时常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穿奇装异服,行为举止各方面都表现的与他人不同,也可以说为另类,别人安静学习时他故意大声跟同桌讲个笑话并让其他人都听到、课堂上听歌聊天、老师讲话时故意打岔。这些学生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我想有些会被打上问题少年的标签。
第二,中小学生情绪自控能力差。实际上中学生当中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都表示情绪很难控制。而情绪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差反应。这类学生,他们情绪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剧烈变化。比如在笔者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有一名男生,平时很喜欢与班级同学在一起打闹、玩耍。但当班级同学开玩笑叫他绰号时,他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便是在上课,他都会冲过去打架,因此他与部分同学积怨很深。
第三,中小学生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意志薄弱严格说来算不上是心理问题,仅仅是一种意志缺陷,但在中学生里极为常见,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前进道路上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一蹶不振,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在追求自己预定目标时,开始还有一股劲,渐渐地就提不起精神,缺乏应有的恒心和毅力;在行动中,易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改变初衷,使行动半途而废。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由于每个学生成长历程不同,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首先,学校教育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巨大的正能量,用宽容、理解接纳不同层次和不同表现的学生。正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地。教师要做这点,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把情绪带到课堂上来,不要迁怒于学生。当然,教师不是神,一样的有喜怒哀乐。问题不在于是否有消极的情绪,而在于如何化解它们。虽然工作、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也会被调皮学生气个半死,但我们还是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微笑着用面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评价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信任与尊重;言谈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制、幽默睿智等精神品性……,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学生,希望这样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其次,社会力量要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与一些社会不良风气有关。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或法规,采取一定措施来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机制,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再次,家庭教育要适时跟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青少年阶段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仅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广深入,农村教育愈发得到重视,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学生优异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工作实践中做好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