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喜为补,但“胃喜”和“口喜”是两码事

2017-11-28 15:17刘永生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7年11期
关键词:补益苜蓿脾胃

刘永生

中医养生文化主张“药不在贵,对症则灵;食不在补,适口为珍”。清代名医叶天士将其上升为“胃喜为补”理论。“胃喜为补”是指在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下,顺应脾胃的喜好,适合自己的口味,以此为原则选择食物则对身体有补益作用。

“胃喜为补”的原理

“补”是补充其不足。对人体来说,最有补益作用的东西,应该是人那一刻最需要的东西。人体内需求的东西,必然在喜好欲求上反映出来,摄入了所需要的东西,使机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补益效果。这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本能。

如果摄入的食物适合胃口,则对身体有益;反之,如大倒胃口,就对身体不利。比如,冬天寒冷,为御寒保暖,人们便想吃些牛肉、大蒜等以增加热量。

我们凭借生活经验也知道,高热病人,热伤津亏,就会出现口渴反应,同理,体寒之人喜食温热之品。

进补原则:因人而异

无论何种保健品都有一定适用范围。比如市场上某些饮料,加了中药成分,宣传有保健效果,但并非适合所有人,包装上必须标明它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比如,王老吉(含金银花、菊花、夏枯草等)、胖大海饮料性寒,适合热性体质者服用,脾胃虚寒的人服用就会感到不适。而洪太姜茶,则适合寒性的体质。

【典型病例】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病例。某县,一位中年妇女患腹泻一年,伴腹胀肠鸣、食欲减退、形体消瘦。去过许多医院,先后以肝炎、肠结核、慢性肠胃炎、过敏性结肠炎等治疗均无效。

由于泄泻不止,这位患者非常注意饮食,凡刺激及不易消化食物均不食用。某年清明节,全家吃用野菜(以苜蓿芽为主)做的小豆腐。病人特别想吃,家人担心不消化,病人苦苦请求家人,吃了半勺,还想再吃。次日腹泻大减,再吃两天,大便转正常,精神好转。又用苜蓿芽做成其他食品吃,一个多月后能下床活动,逐渐痊愈。

【治疗原理分析】

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孙天福教授认为,苜蓿,味甘淡,性微寒,清胃热,除湿滞;豆腐,凉甘,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益气宽中。两味相合,适用久病调养。

中年女性,肝胃不和,肠道久积,迁延多湿,多药伤胃,故胃虚肠积,津伤肠虚。两味食物,丝丝入扣,切中病机,效若桴鼓。

“胃喜”和“口喜”是兩回事

人生病起于“过用”,所谓“过用”就是一味贪图口舌之欲而忘节制,这样就会暗暗滋生疾病。比如,过度嗜好烟、酒、肥甘辛辣之物,久之会损伤胃肠。

“口喜”与“胃喜”不是同一概念,特别是儿童,更应排除偏食的不良习惯。所谓“口喜”是口舌之欲,或是某些饮食偏好,一味纵容“口喜”,饮食毫无节制,对身体有害。

“胃喜”是指食物适合患者的胃口,吃下去舒服,要坚持的原则是脾胃可消化、可吸收,机体内部有条件接受补益,其标准是:苔不腻,口不黏,胸不闷,有饥饿感,食后不胀。endprint

猜你喜欢
补益苜蓿脾胃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活血化瘀法和补益法协同在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运用
口齿留香说苜蓿
苜蓿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两腿一分补肝肾
苜蓿芽
黄精治乏力
要造就一片草原……
浅谈《格致余论》中顾护脾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