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聪惠 胡樱 吴韵
基于开放式议题集成知识模块的风景园林专题研讨课
——以东南大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改为例
周聪惠 胡樱 吴韵
为适应当前专业实践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普及等时代特征,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亟需变革。本文结合近年来对风景园林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考与风景园林专题研讨课的建设实践,首先从内容架构、知识串联、教学组织以及设计课联动4个方面解析了基于开放式议题集成知识模块的风景园林专题研讨课的特征。并以东南大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学内容模块化分解重构、开放式议题选取与设置、基于开放式议题的教学组织、设计课打通整合等方面的尝试,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风景园林;教学;研讨课;城市绿地系统;开放式议题
在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快速发展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均处于快速更新过程中,专业实践所需应对的问题和挑战也在不断拓展和转换。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从业者,除需储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外,兼具良好的自主研学和思维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势所趋,这也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研讨课(Seminar)作为欧美高校中基本教学方式,早已在其风景园林教学中得以普及[1]。经过多年发展,根据人群、内容和组织方式的细分,研讨课形成了新生研讨课[2]、专题研讨课[3]、案例研讨课[4]、阅读研讨课[5]等不同类型,并对当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产生了诸多影响。同时,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普及,人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规律正被逐渐颠覆。认知过程破碎化、知识内容快速更新化、知识结构实时重组化成为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显著特征[6],并推动当前高校教学朝着互动化、模块化、短时化等方向发展[7]。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而言,亟需将专业发展特征与新的学习认知规律加以整合,形成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课程组织模式。
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与城市设计教授吉塔·梅塔(Geeta Mehta)专题研讨课程(Seminar) 《今日亚洲公共空间》(Public Space in Asia Today)的教学经历和启发,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为载体,自2014年开始对基于开放式议题集成知识模块的风景园林专题研讨课建设和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基于开放式议题集成知识模块的风景园林专题研讨课主要以本科高年级学生为对象,旨在打破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中“基础准备——原理方法——应用实践”的单一线性知识讲授序列(图1),在实践需求导向下将传统课程知识内容和教学序列进行分解和单元模块化重组,并通过开放式议题整合集成知识模块,串联各教学环节,形成实践导向、议题串联、研学一体的教学模式。
1 传统风景园林课程知识讲授序列Knowledge teaching series of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
课程结合学生认知过程破碎化等特征,在对当前专业实践具体需求(或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将原课程内容进行知识模块①化分解重组,每类专业实践需求(或问题)集成多个知识模块,成为课程基本内容(图2)。其中,每类专业实践需求(或问题)整合集成6~10个知识模块,通过1~2课时讲授,0.5~1课时研讨。每个知识模块讲授时长与微课基本时长等同(通常8~10分钟),从而为课程做进一步微课化分解制作奠定基础。
2 基于开放式议题集成知识模块的风景园林专题研讨课知识讲授序列Knowledge teaching seri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eminar on the basis of the knowledge module series integrated by open topics
在专业实践需求或问题导向下,设置一系列开放式议题对知识模块进行整合串联,每个开放式议题涵盖一定数量的知识模块,并同时涉及基础准备、原理方法和应用实践等多个板块内容。通过逐个议题的承接和过渡完成各堂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转换(图2)。鉴于开放式议题在课程中的关键作用,在议题库建立和备选议题的设置筛选过程中,知识集成性、开放性和可研性成为衡量议题是否合适的三大标准。其中,知识集成性要求议题内容需涵盖一定数量的课程知识模块;开放性则要求议题在具有一定专业性和前沿性的同时,没有明显答案导向,从而产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能从不同角度切入讨论的辨析价值;可研性则要求议题能与学生日常生活有一定联系或便于学生寻找相关文献,从而方便快捷地切入议题,并完成研讨材料的准备制作。
与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理论课程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先入为主的单向知识传导过程和预设教学组织模式不同,基于开放式议题集成知识模块的风景园林专题研讨课所采用的是基于研讨和学习效果实时互动反馈形成的定制化教学组织模式。该模式围绕开放式议题选择布置、课前研讨准备、课堂研讨、知识讲解、效果分析总结等流程,在师生间建构起紧密的互动关联。由于课时较少、涉及知识量大且集成度高,对教师弹性备课和学生课外学习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需要在有限课时内,加强师生的互动关联,从而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优化教案,组织课程(图3)。
基于开放式议题集成知识模块的风景园林专题研讨课除了需对基本教学内容分解重组外,也致力于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整合,尤其是与设计课程中相关训练环节的关联互动[8]。为打通课程间整合渠道,找到合适整合接口,各专题研讨课程教师需与设计课程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从而将专题研讨课中知识模块的实践应用需求及时在设计课训练中得以强化,同时也能在专题研讨课中结合设计课相关训练的知识准备需求来选取针对性的开放式议题,集成对应知识模块(图3),建立起从“知识认知”到“应用实践”环节的快速通道。
3 基于开放式议题集成知识模块的风景园林专题研讨课教学组织模式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eminar on the basis of the knowledge module series integrated by open topics
2013年颁布的《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将“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列为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单元,并将知识学习级别定为最高级“掌握”。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常规教学中,以几本经典的国家规划教材为基础,教师课堂知识讲授和期末集中考查是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但在对毕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调研分析中发现,该教学模式讲授课时虽较充沛(通常32课时),学生在课堂也能全面接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知识体系,但对各知识点很难深入理解,在知识点的实践应用环节上尤为薄弱。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下认知模式的转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训练学生自主研学能力,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推进专题研讨系列课程建设。其中,面向本科四年级(五年制)学生开设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讨课讲授课时精简至16课时,并增设同等数量研讨课时。如何高效整合授课与研讨课时,在帮助学生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知识体系同时,协助学生打通课堂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联系渠道成为该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最大挑战。鉴于此,笔者通过一年时间的课程筹备,在2014年秋以开放式议题为知识集成载体和线索开始启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在深入研究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发展特征基础上,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传统教学过程中“基础准备——原理方法——应用实践”单线索、循序渐进的知识讲授序列重组为规划实践问题导向下的“总体统筹与规划衔接问题——要素整合与分类问题——市域范畴规划问题——建成区范畴规划问题——布局调控——其他编制内容——政策与实施问题——支持技术与实践动态”八大知识模块集群,共涵盖74个知识模块(图4)。每个知识模块集群对应一类规划实践问题,构成课堂知识讲授的基本框架。在每个知识模块集群内部通过不同类型知识模块的组合分别形成涵盖“基础准备——原理方法——应用实践”等知识板块的独立线索,从而在教学内容的编排结构上为短时化、互动化和知识高度集成化教学奠定基础。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讨课(2016-2017-02 学期)知识模块架构模式图Knowledge modules construction mode of semina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Semester 2016-2017-02)
与随堂式互动问答不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讨课需要学生在对某个特定专业议题有一定调研观察和理解深度基础上进行开放式和辨析式研讨。授课课时的精简及研讨课时的增设,实际上为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研学和独立思考创造了条件。开放式议题则成为串联课后自主研学和课堂知识讲授的重要纽带,并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效果和课程推进效果。因此,根据知识集成性、开放性和可研性三大标准,教学团队建构起了与课程知识模块集群对应的开放式议题序列(表1),并根据教学效果和实践发展特征每年对开放式议题进行更新替换。以“2015-2016-02学期议题2-3”为例(表1),该议题主要对“生产绿地”与“城市农业”2个看似表面功能相似的概念及其实践反差进行辨析。议题集成了课程02“要素整合与分类”中绿地分类及变迁相关知识模块和课程03“市域范畴规划”中市域绿地功能协调等相关知识模块,在两堂课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议题内容涉及的绿地分类变化、城市农业整合等也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具有较高的研讨辨析价值。同时,学生在研讨准备过程中既能从城市苗圃减少或外迁、身边社区居民的自发种植活动等身边现象切入,也能从网上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素材,便于快速形成研讨观点并搜集组织相关研讨材料。从研讨效果来看,该议题的选取基本达成预期目标,学生在研讨准备过程中对课程计划讲授的相关知识点有充分的预了解,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研讨观点。
表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讨课开放式议题体系架构表Tab. 1 Open topics framework of semina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课程围绕开放式议题的教学组织流程为:研讨议题布置——研讨素材准备——研讨材料汇总——研讨主题发言——自由互动研讨——议题辨析与总结——课程知识讲解——研讨议题布置等环节。通过该流程能高效整合学生课堂和课后学习时间,并推动师生角色的不断转换和互动关联(图5)。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研讨教学组织模式图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 of semina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以议题“2015-2016-02学期议题4-5”为例,该议题在课程04课末布置,并在课程05课首研讨,内容主要是对建成环境中的综合公园与社区公园的功能服务和布局特征进行辨析,其中功能服务特征相关的知识模块主要在课堂04中讲授,而布局特征相关知识模块则将在课程05中讲授。而学生在研讨议题的准备和研讨实际上既能巩固对课程04相关知识模块的理解,也能对课程05相关知识模块进行预认知,从而在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课堂知识讲授效率。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讨课改革的第二年(2015年),教学团队开始思考与同期开设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横向打通与整合问题。由于设计课题目涉及景观规划和设计2个层面,经过教案分析讨论,该设计课题培养训练环节中的规划分析部分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体系中的相关知识点具有横向打通的可能。同时,设计课基地情侣园为玄武湖公园一部分,并位于近城市中心位置,也是钟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兼具市域绿地(国家级风景区组成部分)与建成区绿地(玄武湖公园在《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定为“综合公园”)的双重属性,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中具有很大的研讨价值。结合这一特征和设计课训练需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在议题1-2(总体认知调研与功能辩析类议题)、议题3-4(市域绿地功能与规划难点探讨类议题)和议题5-6(绿地布局特征探讨类议题)的设置上尝试与设计课程中的基地调研、规划分析与功能定位、空间结构研究等环节建构起整合通道(表1)。
6 “2016-2017-02议题3-4”设置过程及其与《景观规划设计》课的联动整合解析The analysis of design process of Open Topic 3-4 (Semester 2016-2017-02)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tudio
以“2016-2017-02议题3-4”为例(图6),该议题在课程03“市域范畴规划问题”末布置,并在课程04“建成区范畴规划问题”进行讨论,恰逢设计课调研分析基本结束,绿地规划分析与总体定位开始。鉴于此,该议题选取中国当前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部分市域绿地与城市绿地出现游憩服务功能叠合的现象作为研讨主题。在南京,最典型的实例就是作为设计课基地的玄武湖公园。因此,学生能以设计课基地为例,结合设计课前期的基地调研和上位规划研究等工作,对该议题涉及的两堂课中相关知识模块展开辨析。另一方面,研讨课的辨析过程和成果也构成了设计课规划分析、总体定位及方案生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学习中,学生在每个研讨议题准备过程中所精读和引用的专业文献数通常在4~6篇,文献查阅基数通常在2倍以上,课程精读专业文献总数普遍能达到30篇以上,从而有效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挖掘了学生自主研学潜力。
由于在开放式议题研讨中采取的是重体验轻形式、重思考轻答案的研讨导向,研讨议题具有一定开放性、探索性和趣味性,学生经常能将文献阅读与生活观察体验结合形成具有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讨观点,从而在充分调动了其自主研学积极性的同时,反复训练其创造性思维和专业分析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上,开放式议题的设置致力于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知识讲授体系与实践问题进行结合,在优化重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知识讲授体系的同时,还建构起一套涵盖规划政策、绿地分类、布局调控、编制方法、规划技术等方面内容的知识应用解析体系,并尝试与设计课程打通形成“现学即用”的课程整合渠道,从而在扩展学生知识学习广度的同时,也强化了知识应用掌握的深度。
在课时精简的前提下,课程改革通过内容重构、议题串联、组织优化、设计打通等方式对常规教学内容不减反增,并强化了与设计课程的横向关联。而通过师生角色的不断转换和实时互动的频繁开展则能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并为学习问题反馈和定制化的教学组织建立起多个渠道,其均成为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依托。
围绕开放式议题的教学过程在加强师生实时互动的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和问题针对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调整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专题研讨课是以开放式议题为载体,以知识模块为基本单元架构而成。开放式议题对知识模块的集成效果需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并决定是否在来年进行更新和替换。同时,专业实践需求和设计课程要求的更新也可通过知识模块的优化重组来完成,从而形成稳定的开放式议题与课程知识模块的动态更新重组机制,为持续激发课程活力、维持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
注释:
①知识模块以及模块教学最早源于欧洲,近年来在我国教学中开始普遍探索和应用。对比传统教学中强调系统性和前后承接性的知识点不同,知识模块更强调模块内知识内容的独立性、完整性以及组织结构的统一性,从而能够根据不同教学的要求,对各知识模块进行弹性组合和动态调整。
②文中图表均由作者自绘。
[1] 金云峰,简圣贤.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系课程体系[J]. 中国园林,2011,27(2):6-11.
Jin Yunfeng, Jian Shengxian. Curriculum in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1, 27(2): 6-11.
[2] 林冬华. 美国新生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3-36.
Lin Donghua. Twenty Years' 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n Freshman Seminar: 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11(11): 33-36.
[3] 刘国福,杨俊,熊艳. 本科生专题研讨课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3):63-64;71.
Liu Guofu, Yang Jun, Xiong Yan.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the Undergraduate Special Topic Seminar[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12, 35(3): 63-64; 71.
[4] 梅欹,刘滨谊. 德国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讨课程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 沈阳,2014:821-824.
Mei Yi, Liu Binyi. Study on Seminar of Profess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ster Program in Germany[C]// 2014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enyang, 2014: 821-824.
[5] 彭琳, 赵智聪. UT Austin风景园林专业硕士“阅读研讨”型课程教学评述[J]. 中国园林, 2016, 32(4):101-105.
Peng Lin, Zhao Zhicong. A Review on quot;Reading Seminarquot; Courses of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UT Austi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 32(4): 101-105.
[6] 陈长飞.“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探索,2012(1):45-47.
Chen Changfei.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ac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J].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12(1): 45-47.
[7] 张一川,钱扬义. 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Zhang Yichuan, Qian Yangyi. The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Microlectur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Lates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J].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 2013(6): 26-33.
[8] 郑曦. 北林园林学院园林设计发展概况与思考[J]. 风景园林,2012(4):59-61.
Zheng Xi.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Design Program in the LA School of BFU[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2(4): 59-61.
(编辑/孙佳琪)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eminar on the Basis of the Knowledge Module Series Integrated by Open Topics—Exemplifying the SEU Seminar: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ZHOU Cong-hui, HU Ying, WU Yun
To follow the requirements rais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LA) practic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university has to reconsider the teaching pattern in LA discipline. Embracing with the re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in LA discipline and the related idea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four main poin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eminar based on the knowledge module series integrated by open topics, including contents framework, knowledge connection,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linkage with the design studio. Then the seminar titled by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was took as an example in whic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nts by knowledge modules, settling process of the open topics, teaching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open topics,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design studio was explored and discussed. In the end, the effects of the seminar was analysis and discuss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semina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open topic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绿道网集约化布局的空间调控机理量化研究”(编号51408121);东南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开放式议题探析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讨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110100016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公共空间格局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模式及其量化评价体系研究”(编号51408122)
TU986
A
1673-1530(2017)10-0117-06
10.14085/j.fjyl.2017.10.0117.06
2017-03-17
修回日期:2017-05-07
周聪惠/1982年生/男/湖南人/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会员/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理论与方法(南京 210096)
胡樱/1993年生/女/浙江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助理(南京 210096)
HU Ying, who was born in 1993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a teaching assistant of seminar: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Fund Item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Space Regulatory Mechanism Driving to the Intensive Layout of Greenway Network” (No. 51408121);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Project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Seminar Teaching Mod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Open Topics Exploration” (No.1101000166);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Research into the Pattern of Layout Relationship an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 Public Space with Urban Form” (No. 51408122)
ZHOU Cong-hui, who was born in 1982 in Hunan province,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planning theory and method (Nanjing 210096).
吴韵/1995年生/女/浙江金华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助理(南京 210096)
WU Yun, who was born in 1995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a teaching assistant of seminar: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