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庆伟 吴丹子 刘昱霏
“色彩的海洋”
——2017德国柏林国际花园博览会
崔庆伟 吴丹子 刘昱霏
德国是世界上定期举办大规模园林展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持久的生命力与城市发展进程相适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除了2年一届的“联邦园林展”(Bundesgartenschau,简称BUGA),德国每隔10年会将联邦展升级为一次世界性的“国际花园博览会”(Internationale Garten Ausstellung,简称IGA)[2]。历届国际花园博览会不仅展示了最新的花园设计与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风景园林作品,而且往往作为促进举办地城市、生态、文化与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建设。2017年的德国国际花园博览会首次在柏林举办,自开园以来受到极大关注并得到较高评价(图1)。同时,中国近些年来不同级别的园林博览会层出不穷,极好地推动了举办城市的建设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3]。本文详细介绍了2017柏林国际花园博览会的主要展示内容,希望对我国园林展的建设、运营与管理有所启发。
2008年11月,柏林参议院决定利用柏林市郊废弃的Tempelhof飞机场申请举办2017柏林国际花园博览会(IGA Berlin 2017),以推动城市绿色空间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3月,柏林市将申请材料递交德国园艺博览协会(Deutsche Bundesgartenschau–Gesellschaft,简称DBG)并最终获得批准。2010年6月,柏林市政府成立了绿色柏林有限公司(Grün Berlin GmbH),令其与DBG共同承担展园的建设、管理与运营工作。
1 总平面图Masterplan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柏林参议院于2012年9月将展会地址改至柏林市东郊马昌-海勒多夫区(Marzahn-Hellersdorf)的金贝格山(Kienberg Hill)与乌勒塔尔河谷(Wuhletal Valley)地带。其西侧为柏林著名的“世界花园”(Gardens of the World)景点,已建成多个国家和文化主题花园。在原有绿地基础上,主办方向西拓展了15hm2使“世界花园”面积达到40多hm2,加上新建的60 hm2金贝格公园(Kienberg Park),最终形成了总面积为104 hm2的博览会范围。根据展园平面图显示,许多展园主要集中在西部园区、东部主要交通节点以及场地的边缘位置,从而围合出许多开阔绿地并充分保留了山地河谷的原生自然状态(图2)。
2 展园结构图Structure plan of exhibition
本届博览会自2013年起召集展园规划设计竞赛及国际花园方案,并于2014年开始建设实施。整个建设预算约为4 000万欧元(1欧元≈7.8元人民币,2017年10月10日),其中柏林政府提供980万欧元,其余的3 020万欧元需要通过门票收入、赞助、销售与租赁方式获得。博览会自2017年4月13日至10月15日举办,持续186天,预计接待200万名游客。
2017柏林国际花园博览会的口号为“色彩的海洋”(an Ocean of Colours)。除了展示色彩缤纷的园艺植物和富有创意的花园作品,本届博览会还在文化交流、人类健康、环境教育、自然保护与绿色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从2次展园选址不难看出,本届博览会主要关注城市外围地区的绿色空间发展。作为“柏林绿色空间”(Berlin's Green Spaces)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博览会以马昌-海勒多夫区为起点形成更多富有吸引力的休闲活动场所,从而完善柏林未来的绿色空间体系。在“柏林2030年城市发展概念规划”(Urban Development Concept Berlin 2030)方案中,展园将成为靠近“清洁科技商务区”(the CleanTech Business Park)的一处重要公共绿地。同时,主办方还希望通过增加新的展园提升“世界花园”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吸引柏林市民乃至世界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在1km2的展园范围内,2017柏林国际花园博览会布置了30多个专题展园以及空中缆车、观景台等特色景点,同时策划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与展览项目,例如包括关注饮食健康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地平线”、关注青少年植物科普的“IGA课堂”、关注家庭园艺的“花园启动器”、关注宗教沟通的“文化间对谈”,关注传统牲畜保护的“方舟牧草园”,等等。
基于实地参观与官方介绍[4],笔者将本届博览会的主要内容与特色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本届花园展的一大特色是其空中缆车系统。这一全长1.5km的缆车将东西2个主入口与海拔102m的金贝格山直接连接(图3),极大方便了游客转移,并为人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俯瞰展园的奇妙体验。该游览系统将在闭展后由建设方LEITNER AG公司继续运行3年,然后移交给公园管理部门,还将与柏林公共轨道交通U-Bahn-Linie U5站点相连接。同时,为了赋予该地区一处新的地标建筑,主办方在金贝格山顶缆车站旁建造了一个大约25m高的观景平台“林上云朵”(图4 )。沿着由15根钢柱支撑起来的90m步道环视一周,人们能够欣赏到柏林的城市远景与勃兰登堡的乡村景观。该构筑物也将成为本届博览会最终保留的重要景观遗产之一。
此外,分居金贝格山南北方向的2座步行桥也极为醒目:位于南侧的乌勒斯泰格桥(Wuhlesteg)长288m,横跨整个乌勒塔尔河谷(图5);位于北侧山腰的泰兴布鲁克桥(Tälchenbrücke)长85m,与北侧一个低矮山丘观景台相连(图6)。2座步行桥均采用考登钢板材料,色彩鲜艳,形式简洁,结构轻盈。乌勒斯泰格桥东侧广场上放置了一个18m长、3.5m高的钢板构筑物“望景楼”(图7),可作为人们望向山林河谷的框景。而泰兴布鲁克桥安装了光电传感器,当人们走过时可以听到两旁树林传来的声响。
3 空中缆车Ropeway
4 “林上云朵”观景台Wolkenhain(Landmark)
植物无疑是各类花园展的主角。除了观赏性园艺植物,本届博览会还展示了蔬菜瓜果、农业作物与野生植物资源,从而探讨植物与食物、健康、文化等人类生存相关命题的紧密联系。
专类植物花园包括玫瑰园、大丽花园、杜鹃园等。玫瑰园在花瓣形状的花床中栽植了225个品种的玫瑰,颜色从粉红到深红,从杏黄到橘红,从彩色到白色,充满变化(图8)。大丽花园同样依靠布满缤纷色彩的螺旋状花床提供了极好的观赏体验(图9)。木本植物收集区展示了八仙花、木槿、铁线莲等观赏性植物。西入口附近的花卉大厅与热带大厅分布有众多的园艺展卖摊位,并收集了富有异域风情的植物(图10、11)。在几处集中展示的庭院花园中,花床、花盆、花带、花境、垂直绿墙等植栽形式随处可见。当然,除了这些需要人工精心打理的园艺植物,展园内还分布着面积广阔的草场、林地、湿地等自然野生植物群落。例如位于展园中部地形起伏的开阔区域分布着一片人工维护程度较低的观赏草景观,呈现出更加贴近自然的荒野美感(图12)。
展园南侧的“金贝格展廊”布置着多个与植物相关的主题展区。“地平线”展区集合众多展亭宣传植物在营养、饮食、环保,甚至科技、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图13)。“花园启动器”项目通过与国家园艺爱好者协会合作展示了许多家庭园艺作品(图14),并通过设计比赛激发人们对于园艺的热情。“IGA课堂”作为最具特色的青少年科普项目,几乎展示了所有常见的蔬菜水果作物(图15)。其中有一片特殊的园地展示了世界上每个人平均占有的2 000m2耕地中需要种植多少作物才能支持生存所需:例如直接作为食物的小麦、水稻和各类蔬菜,用来饲养动物获得肉、蛋、奶的玉米、大豆,制造糖的甜菜,榨取油的油菜籽以及棉花,等等。
5 乌勒斯泰格桥Wuhlesteg
6 泰兴布鲁克桥Tälchenbrücke
7 眺望台Belvedere (lookout point)
8 玫瑰园Rose Garden
9 大丽花园Dahlia Garden
10 花卉大厅外景Outview of Flower Hall
11 花卉大厅内景Innerview of Flower Hall
12 低维护草场Low maintenance meadow
13 “地平线”项目临时展亭Temporary pavilion of “Horizons Project”
14 “花园启动器”项目临时展园Temporary exhibition of IGA “Starter Garden”
15 “IGA课堂”项目植物展示Plants display of “IGA Campus”
本届博览会特别关注一些贴近公众生活需求的设计交流,通过展示设计别致的私家庭院、户外设施甚至墓园、墓碑,为人们提供新鲜想法,同时促进园艺企业宣传和行业发展。私家花园展区的10个独立小型庭院利用园艺植物与户外设施装点作品,创造出极富想象力的生活体验。例如名为“海滩”的庭院通过躺床、遮阳伞与烧烤设施营造出一种放松的假日氛围(图16)。此外,“景观之家”展亭提供了许多有关庭院设计施工的专业咨询和企业信息,在柏林和勃兰登堡地区大约有200家专门从事花园设计、更新和养护方面的公司。
然而较之庭院设计,墓碑展园似乎更受公众欢迎。来自德国各地的墓园园丁与石匠们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墓碑,凝聚了设计师对于死亡的思考以及无穷的创造力。在这里,游人轻松而平静地欣赏着搭配了美丽植物的碑林,也反映了西方人面对死亡的理性与对生命的珍重(图17、18)。
16 私人花园展示——“海滩”House and private garden settings—quot;Beachquot;
17 墓碑展园Grave design and monuments
18 游人参观墓碑展园Visiting monuments
本届博览会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向人们传播森林、湿地动植物群落的自然生态知识以及雨洪调节、生态设计等可持续理念。例如主办方将园区南部Wuhleteich人工湖的北侧混凝土护板改造为水生植物葱郁茂盛的生态驳岸,并建设了滨水平台与教育中心(图19),通过宣传栏介绍了看似单一的芦苇丛中无比丰富的生物组成以及其“一站式”生态服务功能(图20)。
许多展园通过精心设计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与感受自然万物。例如“散步水上乐园”展区由4个正方形的独立花园串联而成,自西向东分别表现水源、水面、水瀑和水雾景观,结合山石植物搭配给人以丰富的感官刺激(图21)。“景观的视野”项目则邀请一些艺术家与创意人士创作了许多永久性或临时性环境艺术作品。其中在泰兴布鲁克步行桥北端平台上有一个由柏林媒体艺术家Georg Klein设计的互动装置“绿色聆听”(图22)。人们透过“声音望远镜”可看到一些动物形象出现在对面的自然丛林中,并能听到变化的动物声响。这一装置提供了一处现实结合虚拟的视听空间,强调人类与其他生命的自然共享。
除了虚拟影像,人们在展园“方舟牧草园”中还可以看到一些牛、羊、马等牲畜(图23)。该项目旨在提醒人们一些传统饲养的农牧动物在城市化进程中正在面临绝种的威胁。本次展示的杜尔蒙矮种马、德国红牛、萨福克羊与科堡福克斯羊都在GEH(该协会致力于保护古老与受到威胁的农牧动物品种)所列的濒危名单中。
供青少年、儿童玩耍的游戏娱乐场所能够很好地提升展园人气和活跃气氛。本届博览会布置了3处儿童游戏场所,其设计灵感来自德国著名作家埃利奇·卡斯特那(Erich Kastner)的奇幻小说《5月35日,康拉德骑马去南海》。该小说讲述了9岁小男孩康拉德同一匹会讲人话且精通德国文学与溜冰的黑马内格罗·卡巴罗的历险故事。而3个游戏场便模仿故事情节设计了森林鲸鱼、波浪形赤道、波利尼西亚巨蚁以及黑白方格盒子等设施,让孩子们以主人公的视角探索未知世界,并获得游戏的无限乐趣(图24)。
同时,金贝格山北坡山路转弯处设置了一处自然游乐区。这里虽然没有精巧设计的游乐设施,而只是树干、枯枝、落叶和泥土,但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挖洞、玩泥、泼洒与嬉戏,充分发现大自然的奥秘!通过认识野外的花草树木,他们可以发挥想象力从中找到无拘无束的乐趣(图25)。此外,展园内还有迷园、“丛林轨道车”等其他娱乐场所。新建的IGA主舞台还会举办一些摇滚、流行与古典乐方面的演出(图26)。
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该展园所在公园绿地已经收藏了多个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园林作品,形成柏林著名的“世界园林”(Gardens of the World)跨文化交流中心。其中包括2000年开放的中国“得月园”(金柏苓设计)[5]、2003年开放的日本“融水苑”(枡野俊明设计)、2006年开放的韩国“首尔花园”、2008年开放的文艺复兴园以及2011年开放的“基督花园”(图27),等等。
19 环境教育中心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re
20 芦苇生境宣传栏Display Board in the reeds
21 水花园Water Gardens
22“绿色聆听”互动艺术装置“Green Hearing” interactive art installation
23方舟牧草园Ark Park
在上述花园营造的基础上,本届国际花园博览会再次邀请了来自五大洲不同国家的9名优秀设计师完成新的“国际花园收藏”(International garden collections)展区。不同于之前收藏的传统园林作品,本次主办方要求设计师在统一的32m×12m的绿篱围合的场地内设计现代风格的花园,从而以更具创新性的方式表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艺术(图28)。其中,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设计完成的中国展园“独乐园”通过竹径、筠庐、水轴、镜面墙等要素的组织重新转译了明代仇英名画《独乐园》中的场景,阐释了设计师对于在国际化语境下如何通过园林设计传承本土文化的实践思索。
此外,位于一处开阔草地当中的“跨文化对话”亭展示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不同宗教中的植物文化,并设置了冥想与祈祷空间,以促进不同文化与宗教之间相互信任的平等交流。
对比目前国内各类园林博览会的建设与展览状况,笔者认为2017柏林国际花园博览会在以下一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结合城市绿色空间发展进行展园规划设计。
尽管目前国内各级园林展园规划也多结合城市发展方向与绿地建设谋篇布局,但依然难免因过于脱离核心聚居区而导致后续利用情况不佳。相比之下,本届柏林国际花园博览会在规划之初便充分考虑展会结束之后该块绿地再利用的可能及其对于周边居民的现实效益。
24 儿童游戏场Children’s playground
25 丛林游乐场Forest playground
26 主舞台Areana(Main Stage)
27 基督园Christian Garden
2)进行有的放矢、节约高效的展园建设。
不同于我国目前常见的投巨资办园林展的情况,德国政府在展园建设方面更加理性与克制。一方面,在环境保护专家的监督下,本届博览会对园区内外有价值的自然场地进行了充分保护,使其保持原有荒野状态,而非全部进行人工化园林营造。另一方面,控制展园面积,不盲目求大求全,本届博览会每个展园面积普遍在一百至数百平方米左右。再一方面,对于不同类型场地采取不同建造方式:永久保留的场地设施必然精心设计、施工并采取持久耐用材料,而大多数临时展场则多利用轻钢、木头、塑料等易拆卸、可回收的廉价材料,从而极大程度节省了造价。
3)注重自然体验、科普教育与参与性活动策划。
一方面,园林展应面向青少年、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体验与科普活动,将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传播给孩子,同时营造一些极富新意的游戏娱乐场所。另一方面,园林展无需太多形而上的宣传标语和文化符号的堆砌,而应以轻松自然的植物展示为主,提供更多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产业信息与技术咨询。再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互动游戏等参与性活动提升人气,活跃展园气氛。
致谢:
感谢参加《风景园林》杂志社主办的“2017欧洲六国风景园林专业考察团”的同学们提供现场照片,感谢曹娟、张雯娟、王一兰、阎姝伊与李佳怿协助完成了前期文字翻译工作。
28 世界花园收藏International garden collection
注释:
①图1、2由吴丹子根据官方平面图改绘;图3由吴丹子拍摄、改绘;图4-1由吴丹子拍摄,图4-2来源:https:// www.competitionline.comdebeitraege73383; 图 5、7、25由门吉摄;图6、12、21~23由崔庆伟摄;图8由税嘉陵摄;图9由王金益摄;图10、11由常媛摄;图13由遆羽欣摄;图14、19由耿菲摄;图15由李得瑞摄;图16由许志成摄;图17、18由郅爽摄;图20由郑黛丹摄;图24由周超摄;图26由赵宇婷摄;图27由胡方懿摄;图28由吴丹子摄。
[1] 吴人韦,苏晓静. 当代德国园林展的风景园林规划策略解析及其启示[J]. 中国园林,2006,22(2):42-48.
Wu Renwei, Su Xiaojing. The Landscape Planning Strategies of Contemporary German Garden Shows and Their References to China[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 22(2): 42-48.
[2] 何伟,王向荣.以不同时期为背景的德国联邦园林展功能之变革[J]. 风景园林,2016(6):92-103.
He Wei, Wang Xiangrong.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Bundesgartensechau's Background in Different Times[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6): 92-103.
[3] 陈光,倪春.新常态视角下的园林类博览会规划思考[J].园林,2016(6):80-83.
Chen Guang, Ni Chun. Thinking about Garden Expo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Normal View[J]. Garden, 2016(6): 80-83.
[4] IGA Berlin 2017-Management, Garden exhibition [EB/ OL].(2017-09-16) [2017-09-18]. https://iga-berlin-2017.de/en.
[5] 金柏苓,丘荣,张新宇,等.德国柏林“得月园”[J].城市住宅,2005(3):90-95.
Jin Boling, Qiu Rong, Zhang Xinyu, et al. quot;Garden of the Reclaimed Moonquot;, Berlin, Germany[J]. Cityamp;House, 2005(3): 90-95.
(编辑/王一兰)
An Ocean of Colours: The 2017 International Garden Exhibition in Berlin, Germany
CUI Qing-wei, WU Dan-zi, LIU Yu-fei
崔庆伟/1985年生/男/山东东明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矿业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北京100083)
吴丹子/1988 年生/ 女/ 北京人/ 博士/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北京100083)
WU Dan-zi, who was born in 1988 in Beijing, is a lecturer at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UI Qingwei, who was born in 1985 in Dongming, Shandong province, is a lecturer at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mining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Beijing 100083).
刘昱霏/1992年生/女/北京人/硕士/本刊编辑(北京100083)
LIU Yu-fei, who was born in 1992 in Beijing, got master degree, is an edito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Beijing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