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隽波
历书封面 国旗飘扬
文|张隽波
国旗在清末民初历书中就已频繁出现,向读者传递着民族的尊严,播撒着现代国家的主权意识。
旗帜,色彩缤纷、图案凝重、形制各异、寓意深远,从远古飘扬至今,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和一种雅俗共赏的旗帜文化。
国旗,是近代西方主权国家出现后的产物,在清末个别版本历书中就已出现,并在民国初期历书中频繁出现,向读者传递着民族的尊严,播撒着现代国家的主权意识。
古代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但一般都是战争时用的军队旌旗或是皇室用的御旗。这些旗一般形制为三角形或矩形,最常见的军队旌旗上会绘有镶边与军队将领的姓氏。势力旗帜则以各样颜色或图腾作为代表。
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国家来往日渐增多,由于军舰必须悬有政府的旗号以供辨识,尤其是在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在窘迫的情况下,清朝政府才开始颁布正式的、现代意义的国旗。其形制先是三角黄龙旗,后与国际接轨,改为长方形。
在1910年(宣统二年)的一本历书中,全书唯一的一张彩色页面上,整整齐齐排列了26个国家的国旗,最上面的就是大清国旗和大清商旗。这两面旗帜形制均为长方形,图案均为“蓝龙戏红珠图”,区别在于国旗底色为黄色,龙体和红珠比例较大,商旗底色为红色,龙体和红珠比例较小,且有底色为黄色的圆圈衬托。其余25个国家的国旗图案大小约为大清国旗的1/4,依次分别为日本、英吉利、土耳其、葡萄牙、美利坚、朝鲜、法兰西等,国旗上的图案与现在差别不大。
大清国旗,俗称黄龙旗、大龙旗,黄色及龙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另据五行学说,认为中央属土,黄色代表中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革命党革命时期的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五色旗,五色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称五色旗)作为国旗,含“五族共和”之义,同时通过的还有十八星旗为陆军旗。1913年(民国二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被定为海军旗。
1913年到1916年的部分历书封面中,五色共和旗频繁出现。这些历书形制一般为32开大小,黑白图案,图案内容有的是政府首脑的就职仪式图,有的是当时政府班子主要成员头像,有的是提倡全社会移风易俗的“民国礼制”。无一例外,这些图案的上方都有两面交叉的旗帜,一为国旗,一为军旗。国旗就是当时确定的五色旗,由于是黑白印刷,只能看到颜色深浅不一的五色条带,颜色很难辨认,为此个别版本历书封面的国旗条带上,还从上到下标明了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
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另有一说五色旗中的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
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1928年12月17日,五色国旗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随后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表示承认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府地位。
时值年底,1929年历书已经上市销售,内容再做改变已经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两年后的1930年,多个版本历书封面,新的国旗开始大量出现,一般均为黑白印刷,与党旗交叉出现在封面图案的上半部分。后来年份的历书封面很少再出现国旗。表面上看,旗帜只是一个标签、一种符号,而符号的功能是传递信息,所以,旗帜实际上是传递某种信息的标签或符号。本质上看,对于社会团体或国家政党来说,旗帜蕴含的信息则是一个组织所有成员的共识、信念和追求,有着极强的政治象征意义。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标志着五星红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国旗、了解国旗,除了在报纸上刊登国旗的相关信息之外,发行量较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历书,当仁不让地成为宣传国旗知识的“主力队员”。
1949年12月,由新华书店编辑部编辑,新华书店发行的《一九五零年历书》,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本书高18厘米,宽13厘米,32开大小,印数1万册,封面图案由国旗、天安门和华表组成,鲜艳夺目、迎风飘迎的五星红旗居于整个封面的正中位置,非常醒目。翻开这本历书,第一页上半部分就是彩色的五星红旗图案,下半部分为“国旗制法说明”,非常详细且具体。
1950年历书封面或前插页有国旗的编辑出版单位还有: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印数5万册)、苏北新华书店等。紧接着的1951年、1952年历书封面,国旗图案也是“常客”,有的飘扬在火热的生产建设现场,有的挥舞在绽放笑脸的少年儿童怀中,有的高举在翻身做主人的农民手中,向世人展示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朝气与活力。
(作者为山西日报社主任记者,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收藏近300个年份的不同版本历书3000余本。文中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