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心理学探究

2017-11-27 02:56孙文静罗俊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考试作弊调查分析心理学

孙文静++罗俊

摘 要:考试作弊是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并结合心理学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角度对大学学生作弊的现状、成因及行为发生机制进行相关研究,为高校有效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及诚信考试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考试作弊;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4-001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04

考试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评价学习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排名和诸多评奖评优资格,甚至会影响其毕业与就业,考试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在面临考试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怯场、自卑、焦虑等心理状态,在诸多的心理因素共同催生下,少部分学生会选择非诚信考试,即作弊,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科技智能手机的应用,考试作弊现象更是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本文从心理学视角,通過调查大学生关于对诚信考试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探究影响考试诚信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非诚信考试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大学生诚信考试的调查问卷》,并采用抽样分发的方式,在江苏省内的部分高校随机抽取在读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作弊心态、认知、情感三个方面维度,共计25道题目多方面了解大学生面对考试作弊时的心理状态,题目类型分别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在调查问卷回收并统计分析之后,针对调查结果,有重点地进行了约谈(含面谈及网络约谈)。

(二)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在校生500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474份,有效率94.80%。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本次调查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诚信考试心理状态,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对考试是否诚信的心理认知。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学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外在行为的发生来自于内在的心理触动,所以大学生考试不诚信的外在行为实际上源于内在心理活动的推动。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角度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进行具体分析。

(一)考试作弊认知层面

在对考试作弊的认知调查中,49.71%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会危害考试的公平性;23.94%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行为会降低学习效果,影响教学质量;13.34%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会使同学们形成投机取巧的心理;但仍有13.01%的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表示理解,可以接受。在对“助人作弊”这一项调查中,28.75%的学生认为助人作弊不算作弊,甚至还认为这是“助人为乐”“哥们义气”;71.25%的学生对助人作弊有正确认知。在对考试作弊的原因调查中,28.91%的学生表示受身边同学的影响;41.59%的学生表示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复习不到位,避免挂科,因此寄希望于作弊通过考试;12.81%的学生想取得更好的成绩,拿到奖学金及评奖评优资格;9.26%的学生表示监考不严,惩罚不重;7.43%的同学表示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在认知层面上多数学生对作弊行为的认知、危害有较清楚的认识,但仍有学生对考试作弊存在思想认识偏差,究其根本原因是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对大学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习观念不务实,导致平时不努力学习,寄希望于“走捷径”,从而催生了考试作弊的动机。

(二)考试作弊的情感层面

在对考试作弊的情感层面调查中,75.22%的学生表示当身边同学作弊时,不会向管理部门或教师检举、告发;19.71%的学生选择无视;仅有5.07%的学生选择在考试后或者在考场上向管理部门检举。在助人作弊调查中,当学生在考试中途遇到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请求“帮助”时,虽然知道助人作弊仍然违反考试规定,但仍然有59.77%的学生选择毫不犹豫答应,给予对方协助;26.02%的学生表示不是很想提供帮助,但视考场情况而定,有机会就给予帮助;8.64%的学生选择“装作不知道”;5.57%的学生选择拒绝。在经历身边同学考试作弊时,48.44%的学生反映心理不平衡;26.36%的学生表示“别人作弊和我没关系”;16.55%的学生表示非常鄙视考试作弊者;8.65%的学生选择“其他”,这部分学生留下了文字反馈和意见,如“身边多个好朋友作弊,目前还没有被老师抓到过,建议学校加强管理”。

从情感层面分析,一方面多数调查对象在经历身边同学作弊时不会采取措施,如警告或向管理部门检举作弊考试,这表明了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姑息与漠视。在约谈中,有学生表示碍于情面或者出于对人际关系考虑“不好意思”向管理者检举,甚至认为检举同学不太仗义;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对于考试作弊习以为常,还是“明哲保身”为好。这两种对待考试作弊的默许和姑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考试作弊者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若其他同学通过考试作弊顺利通过考试,获得评奖评优资格和师长赞美的时候,多数调查者也会出现愤恨或者嫉妒的不良情绪,甚至诱发考试作弊行为。

(三)考试作弊的意志层面

在对考试作弊意志层面调查过程中约谈了一部分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考试作弊的行为违反校规校纪,有违道德,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表示当看到身边同学通过考试作弊顺利通过考试甚至因此获得评奖评优的优势时,自己也会禁不住考试利益的诱惑选择考试作弊,而原有对考试作弊警惕性逐渐丧失。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究其根本一方面是自身意志自觉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健康积极的情绪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反之也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endprint

三、大学生诚信考试的心理学探究

(一)团体心理支持

团体动力学家库尔特·勒温把团体看作是一个动力整体,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处于团体中的个体总会收到团体压力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态发生相应改变。由调查结果可知,当经历身边同学考试作弊顺利通过考试后,部分大学生对于考试作弊的认同感提升,随之考试作弊的人数增加,而群体数量的增加,为考试作弊者提供了强大的团体心理支持。因此,考生在面对考试作弊问题时内心冲突会大大降低,考试作弊所带来的收益促使个体“铤而走险”。

(二)合理化的心理防御

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是指當个体的动机或者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会找一些借口来掩饰行为或不愿承认的事实,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以减轻内心不安,使心理恢复平衡的适应性倾向。在与个别曾有过考试作弊经历的学生约谈发现,这些学生均不自觉地应用了“合理化心理防御”,如类似这样的回答:“我想考研,实在没时间复习”“身边的朋友都在准备小抄,我也就准备了”,很明显,这正是合理化心理防御的行为,而参与约谈的学生鲜有内疚和不安。当个体遭遇重大挫折时,短暂的采用合理化心理防御可以减除内心的痛苦,掌控情绪,但是如果经常使用,则不免有文过饰非,骗己骗人,终非解决问题之道,所以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四、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调查与探究,为高校实现缩小作弊范围和减少作弊数量的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这三个维度,高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认知层面

互联网已经完全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以建构互联网诚信教育,创建校园诚信文化,努力构建学生关于诚信的正确认知,使更多的同学接受并自觉抵制失信行为。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学生不定期推送诚信考试教育案例;线上交流同学们的困惑;建构网络监督机制,对于学生反映的有关考试作弊行为能及时掌控并妥善解决。当整个大学校园进入一种浓厚的诚信氛围中,人人将“诚信”作为衡量自己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时,必将吸引和影响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诚信的队伍中来。

(二)情感层面

从约谈中发现,几乎每一位学生对于考试都会出现紧张、不安甚至焦虑的情绪,尤其当这种不稳定的情绪遭遇考试作弊时,便会出现较大的冲突,引发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困扰。从情感层面上,建议高校管理者协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等来引导教育大学生进行有效情绪管理,尤其是在作弊后果的态度、人际关系处理、压力应对等方面。

(三)意志层面

意志可以有效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生活经验和科学实验都告诉我们,意志坚定的人能够有效控制不良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从意志层面讲,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加强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的自我控制程度。在这一层面意志的培养可以与体育活动、体验式教育活动结合,如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强烈的进取心以及高度的纪律性等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 刘健,江文,张敏强等.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7):85-88.

[2] 葛冠樱.大学生作弊的心理动因分析[J].现代交际,2016(6):118-119.

[3] 王林,李奇.教学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探析—以北京某高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4):72-77.

[ 责任编辑 张亚欣]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试作弊调查分析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探讨与应对策略
跟踪导练(二)5
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及对策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