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阳+王立君
摘 要 本文从理论分析角度阐述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逻辑体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展现了其逻辑体系的全貌,阐述了其核心概念如自卑感、优越感以及生活风格等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个体人生发展角度进行了核心概念的梳理,较为系统地展现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逻辑体系。
关键词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逻辑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0.075
个体心理学是奥地利的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心理学体系。个体心理学并非完全指个人或个体的心理学,其中的个体指的是“整体”、“不可分”的意思,个体代表着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部分为了追求、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主动的通力合作。[1]个体心理学不注重探讨人类心理的深层内部结构,而是主要关注研究理解人类本性的方法、思路,致力于提供给个体能够指导自身生活的有关自己、他人、社会的有用知识。阿德勒强调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健康以及不健康的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因素与个体发展的自主性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阿德勒将人视为由统一的、普遍性的目标所引导(克服自卑、追求优越、完善),有着先天社会兴趣潜能,创造性地利用自身独特而稳定的生活风格积极、自主地面对社会生活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创造性答案的人。[2]
1 核心概念
1.1自卑感
自卑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类似于缺乏安全感、稳定感、控制感以及自尊、自信、自我接纳等类似的不完满感觉。自卑感的有无并不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婴儿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在实现生存目标时就必须依靠成人的养育,以及成年后个体由于社会比较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因此每個人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所伴随的紧张状态,从潜意识上来说可能是个体会因此本能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存可能会受到威胁,所以自卑感必然会引起相应的补偿动作出现,补偿动作的目的一般来说是为了克服自卑、追求优越,这种努力被阿德勒称之为对自卑感的补偿。所以存在自卑感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克服自卑、追求优越。假使自卑感发展到比较严重的时候,可以称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可以理解为当个体表示在生活中无论如何也无法解决问题、无法达成目标、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克服自卑、追求优越所伴随的极度心理效能感的缺乏、对自身价值的主观低评价以及相关的负性情感体验等消极的感受。
1.2优越感
优越感在意识上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克服自卑感的过程中所追求的自尊、自信、自我接纳以及安全、稳定、控制类似的感觉等;在潜意识上还可以理解为个体体会到的能够生存的优势、能力、满足、发展以及自我实现等。每个人生来便不断地在克服自卑,追求优越,但追求优越并不完全是克服自卑的唯一目的,追求优越还有可能单纯的反映出个体追求、实现生存目标、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当个体对优越感的追求指向了对社会生活无用的一面,用个人、暂时以及虚假的优越感来麻痹自己,个体不惜通过贬低他人等不符合社会兴趣的方式来追求优越感时,也就意味着个体采取了大多数人无法分享、赞同的生活意义,这时可以称个体追求的是个人优越或表现出的是优越情结。
1.3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克服自卑、追求优越、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实现虚构目标的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生理、行为的模式、习惯、特质、信念等。生活风格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是个体所持有的一种关于生活的主导信念,包括对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物理环境以及工作、社会交往、婚姻爱情等的看法、信念、态度;在广义上还包括个体的活动法则、创造性自我、社会兴趣、虚构目标等。具体来讲,生活风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生活中表现出的“风格”,这个风格使他区别于其他人,而成为他自身,他的大部分言行、态度、甚至各种无意识的表现都透露着他似乎对生活有着一种坚定的看法,仿佛在说:“我就是这个样子”,“生活就是那样”。生活风格为个体面对社会生活问题,克服自卑、追求优越提供指导、意见、帮助,生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体对生活经验的看法以及评价,生活风格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生活风格可以通过分析出生顺序、梦、早期记忆等来了解。
1.4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反映了人格中具有自主性、创造性能力的部分。创造性自我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人格中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决定性力量、主观体系,他和生活风格共同管理着个体的生活,造性自我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的一种主动性力量,这股力量使得个体从环境的影响中脱颖而出。创造性自我和生活风格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个决定性力量通常由力量更大的一方决定。大多数人的创造性自我倾向于遵循着常识、理性、社会兴趣、社会利益的原则,倾向于提供社会适应良好的方式来帮助个体面对、解决生活问题。创造性自我在生活风格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个体创造性地利用遗传和环境的资源,使用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不断地面对、解决生活问题,在不断的尝试中,个体会逐渐获得自身的用来追求虚构目标的独特、稳定的心理、生理、行为的模式、习惯、特质、信念,这就是生活风格。
1.5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顾名思义是一种对社会的兴趣,这种兴趣又是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兴趣。从具体上讲,社会兴趣可以理解为个体作为人类大家族中平等合作一分子的兴趣,对于提升全人类的共同美好幸福社会生活的热情、积极看法、认同,在社会分工中为他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积极力量的兴趣。从抽象上讲,社会兴趣是结合了认知、情感、行为的有机整体:认知指对他人、社会以及全人类的正向看法、态度、认同、评价、判断等积极性认知;情感指对他人、社会以及全人类的热情、喜爱、归属感等正向情感体验;行为指为他人、社会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幸福社会生活做贡献的亲社会积极行为。总之,不管是认知、情感、还是行为方面,社会兴趣都表现出了一种对他人、社会和全人类,甚至其他与人类有关重要事物的积极作用,社会兴趣是引导个体追求优越、克服自卑,将追求优越与人类社会利益、发展以及进步相结合的理想方向。从客观角度来讲,人类凭借一己之力难以生存下去,因此人类通过进化形成了集体生活的倾向,所以社会兴趣其中也有遗传、本能、潜能的成分,社会兴趣还可以理解为一种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生物潜能倾向,这样一种潜能帮助个体自身、他人、社会更好的实现优越感目标(生存目标)。社会兴趣是一种调控性的理想,一个能够指引方向的目标——全人类的理想社会、进化的终极完成。[3]社会兴趣虽然有遗传的成分,但这种潜能必须被有意识的发展,否则将容易受挫。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之一。endprint
1.6活动法则
活动法则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生活风格形成的中伴随获得的独特而稳定的面对、解决生活问题(克服自卑、追求优越、完善)的目标具体化、实现的方法、策略等,可以理解为随着生活风格而形成的一种行为层面的习惯、模式。活动法则通常由生活风格管理,但也受到创造性自我的调节。心理健康的个体所持有的活动法则称为补偿机制,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所持有的活动法则称为防御倾向。补偿机制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人能够分享、赞同的目标具体化、实现的方式,补偿机制帮助个体以一种社会适应、社会赞同的方式来面对、解决生活问题,获得真正的优越,克服自卑;具体来讲,补偿机制帮助个体直面生活问题,客观、理性分析自身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协调生活风格与生活问题,采取遵循着常识、理性、社会利益、社会兴趣的方式解决社会生活问题。防御倾向是一种不符合社会兴趣的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使得个体以一种社会适应不良的方式面对、解决生活问题,获得的是暂时、虚假的优越或与社会利益相违背的个人优越;具体来讲,防御倾向通常使得个体采取借口、攻击、退缩等方式面对生活问题,同时拒绝改变生活风格当中的适应不良的成分,退缩的方式多见于精神病、神经症患者,直接攻击的方式多见于罪犯,这是一种遵循着自身适应不良的生活风格、非理性、个人逻辑而忽视社会利益、社会兴趣、常识、理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2逻辑体系
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生来便具有优越感目标(生存目标),[4]个体在其童年早期阶段因受到的教养和训练的不同而可能发展出社会兴趣、合作能力或受到阻碍,个体在虚构目标的指引下利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给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并不断地尝试自身认为最有效的个体化方式来追求目标(解决生活问题),在此过程中个体会逐渐形成关于生活的主导信念(生活风格)、个体化的解决生活问题的模式,在以后的生活中这种生活风格会可能会不断地被使用并强化,也可能在某些生活刺激和个体创造性自我的帮助下不断地向着更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方向进行修正和改良。具有社会兴趣、合作能力的个体会有更大几率采取符合社会利益的方式面对生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优越感目标并可能使得社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或进步;不具有社会兴趣、合作能力的个体可能采取社会适应不良的方式来面對社会生活,并获得虚假、个人的优越、甚至破坏社会发展和进步。
2.1宏观逻辑图
不论自卑感存在多少,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个虚构目标——克服自卑、追求优越,三个方面的生活问题又是几乎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生活要素,个体因其社会兴趣、合作能力、生活风格以及创造性自我的不同在追求目标、面对生活问题时所采取的问题解决方式而不同。有的个体会积极的发挥自身创造性自我的力量、不断的协调自身生活风格与生活问题并采取社会适应良好的目标具体化、实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追求优越,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发展社会;有的个体可能因为生活风格不具有社会适应性、主观妥协于生活风格而采取社会适应不良的目标具体化、实现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个体因此获得的是虚假、个人的优越,并可能出现与社会利益相反的后果,具体的表现甚至包括精神病、犯罪违法行为等(图1)。
2.2微观逻辑图
个体在其童年早期成长过程中会创造性的(创造性自我)利用来自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给自己的资源追求自己的目标、解决生活问题,并很大程度上无意识地形成生活风格(主要包括关于生活的主导信念)。这个独特而稳定的生活风格使得个体成为其自身,使得其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特质、习惯、模式以及信念,在个体的各种生活表现上都能看到其产生的影响:个体在具体的生活中会面对生活问题,生活情境,会产生具体的生活目标,有时候个体的生活风格可能会与其生活问题存在矛盾,创造性自我会帮助个体协调其中的不和谐、改良生活风格,解决问题并促进个人目标与社会兴趣的一致,追求目标的结果通常会包括符合生活风格的经验以及不符合的经验,创造性自我在对经验的评价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创造性自我会利用那些更具有理性的经验或对经验做出更理性的评价来促进生活风格的正向发展,或者也会放任生活风格选择性地关注那些能够肯定自身的经验甚至向着社会适应不良的方向发展,不论评价过程中个体采取的是哪一种方式随后都会使得个体产生一些相应的生理、心理的行为反应,反应可能是健康的亦或是不健康的(其中取决于创造性自我),这个微观的过程常常具有快速、自动甚至无意识发生的特点,虽然有一些其他的方式如深度放松等可以缓解相应的不健康反应,但整个过程中创造性自我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明显更值得关注(图2)。
参考文献
[1] 刘将.个体心理学的思想谱系与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2.
[2] 吴杰.追寻生活的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 吴杰,郭本禹.社会兴趣:概念、测量以及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5):871-878. [2017-08-21].
[4] 奎亚波.浅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29(1):139-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