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霞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转喻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
吴彩霞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文章通过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 III对“web of science”网络平台上关于转喻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试图廓清转喻研究领域的概况。研究发现:(1)自2000年以来,国际上对转喻研究有着持续性的关注,研究侧重语用领域,研究主题较为集中,研究手段出现多元混合的研究趋向;(2)研究热点有概念转喻、具身体验、概念隐喻、多义词概念化、言语行为、原型范畴等;(3)知识基础有:Lakoff、Johnson、Kovecses amp; Radden、Langacker等认知语言学领域经典文献。
转喻;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除了隐喻这一人类认知世界的机制外,(认知)转喻亦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具身认知手段。[1]根据Kovecses及Radden对转喻的定义:作为一种认知过程,转喻为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vehicle)在同一ICM内,向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2-3]早前,人们对转喻的认识限于文体学、修辞学方面,对从认知角度进行研究缺乏应有关注。而与对隐喻研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界对转喻的研究相对较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转喻的研究,[4]对于转喻研究的发展近况,国际研究态势有待进一步厘清。因此,本文通过对“web of science”网络平台上收录的有关转喻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试图廓清相关研究趋势、研究热点以及知识基础,以期对未来的转喻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一)研究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2000年以来,国际上对转喻研究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有哪些主要研究作者、研究国家、研究学科?(2)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哪些?(3)研究基础文献有哪些?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从WOS上以“全记录”的格式下载国际刊物2000-2015年间以“metonymy”为主题发表文章的题录信息(检索日期:2015-07-06),其中包括标题、作者、摘要、来源刊物及相关参考文献,共得到204条文献记录(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39篇)。
拟采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等开发的CiteSpace III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该软件可以基于对共引文献、共引作者以及对文献作者、机构、国别等信息进行追踪溯源,以对时区分割进行切片等方式,提取前沿术语,了解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呈现。当前,CiteSpace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以及医学等60多个领域。
(一)转喻研究总体趋势
通过WOS自带统计表功能,对转喻研究进行每年出版及引用分析,得到图1。不难发现,2001-2007年间,学界对转喻的研究无明显增长,年均发文量维持在10篇以内,而从2008年以后,发文量开始迅猛增长,仅2008年一年发文量就高达22篇,随后,发文量有所回落,但年均发文量维持在10篇以上。就每年引文量而言,虽有些年份有回落趋势(如2010、2012年),但是总体而言,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体现学界对转喻研究的持续性关注。
图1 转喻研究每年出版及引用趋势图
运用CiteSpace III的“国别(country)”功能对收集来的204篇文献题注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转喻研究主要国家知识图谱 (2000-2015年)
图2显示,最大的节点为西班牙(42篇),其次是美国(24篇)、德国(16篇)。排名前10位的还有:英国(12篇)、中国大陆(10篇)、波兰(10篇)、匈牙利(8篇)、中国台湾(8篇)、希腊(7篇)、荷兰(6篇)。这表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关于转喻的研究在国际舞台上也有一席之地。此外,通过图2还可以看出,转喻研究学术共同体联结较为松散,主要有三类国家(地区)合作凝聚子群,分别是以西班牙—英国—美国为中心形成的凝聚群体、以德国—匈牙利—中国大陆—比利时—意大利—法国—克罗地亚为中心形成的凝聚群体、以波兰—荷兰为中心形成的凝聚群体。不难发现,中国大陆虽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合作研究,但中国大陆在转喻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足够的国际影响力,也未形成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学术共同体。
进一步对学术机构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转喻主要研究机构情况
西班牙里奥哈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分别以17篇和7篇的发文量占据转喻研究的前两位,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以发文量6篇并列第三。前10名中,未见中国大陆高校(研究机构),这一现象值得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者反思。
此外,对于认知转喻研究主要领域,涉及语言学192篇、实验心理学10篇、认知科学2篇。这反映了认知隐喻的研究主要为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热点话题,随着跨学科多元研究及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学界对认知转喻的研究已经拓展到采用神经认知手段(如ERPs、fMRI等)进行实证性探索。对其刊载有关“转喻”话题的主要刊物进行梳理,也印证我们的推测,即转喻研究主要限于语言学领域,相关刊物排前10名的有:《语用学》18篇、《认知语言学评论》17篇、《认知语言学》16篇、《隐喻与符号》16篇、《语言学应用评论》12篇、《语言科学》11篇、《认知语言学应用》9篇、《人类语言加工》9篇、《跨文化和语言内部实体组织的文化实体和语言概念》7篇、《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7篇。其中,《语用学》创立于1977年,该期刊主要关注交际和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语用问题,主要议题有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会话分析、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及语用相关语言学的研究。《认知语言学评论》的前身是《认知语言学年度评论》,2010年更名,主要刊登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和交际相关话题的研究。《认知语言学》为国际认知语言学会(ICLA)会刊,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热点研究选题之一,理应在该刊物占据一定的份额。
对前10名发表以转喻为主题的研究者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表2所示结果。
表2 转喻主要研究者情况(篇数≥3)
对于转喻研究的主要学者,排名第一的为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Klaus-Uwe Panther,他在指称转喻、谓语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张辉、周平[5]曾就Panther教授的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进行论述。他们指出:在传统语用学关照下的会话含义推理中,语用学有两个方面缺陷:一是没能解释话语理解的速度,即为何人们会如此迅速推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二是没能对推理图式的概念本质作出解释。而以场景结构为基础的语用推理理论可以合理解决以上问题。排名第二的为Ruiz de Mendoza Ibanez与Luis Otal Campo,曾合写题为《转喻、语法与交际》一书,系统地阐述转喻的定义、转喻与隐喻的互动关系及转喻与语法的关系,此外,该书还就Panther amp; Thornburg场境理论展开批评性论述,并提出用转喻解释间接言语行为的新思路。[6-7]排第三的是克罗地亚的Mario Brdar,近年来,他有三本有关认知语言学方面的作品,分别为《语言中的空间与时间》《普遍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认知语言学》及《英语的认知视角:原理、方法、跨学科及应用方面》。其他作者,如Linda L. Thornburg、Rita Brdar-Szabo、Zoltan Koevecses、Laura A. Janda、Dirk Geeraerts、Yves Peirsman及Antonio Barcelona在认知转喻研究方面亦颇有建树,值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
(二)研究热点
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01-2015年的转喻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分析,并对关键词词频分析结果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得到图3。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可以反映与揭示某领域当前研究热点。共词共现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对象间的亲疏关系,挖掘隐含或潜在的有用知识,揭示某一学科或学科群的研究热点、结构与范式。[8]
图3反映了2001-2015年转喻文献中主要高频关键词的局部分布情况,某种意义上,可以折射出当前国际隐喻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主要聚焦于概念转喻、具身体验、概念隐喻、多义词概念化、言语行为、原型范畴、时间、词汇语义、合成空间、情感、心智、语料库语言学、眼动研究、经验基础、框架、认知语言学、语篇、压制、语法化等。对以上关键词进行梳理,不难看出:(1)从研究视角而言,对于转喻的研究多从语用学视角出发(如言语行为理论),这在上述转喻研究发表最多的刊物《语用学》中亦得到确认;(2)从研究内容而言,研究主题较为集中,多为认知语言学常规研究内容,如合成空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词概念化、概念隐喻、框架、语义压制等;(3)从研究方法而言,研究方法较为多元。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多采用“内省法”进行理论初创,正如Gonzales Marquez等所言,“尽管认知语言学家承诺其理论建构在心理学基础上,但其大部分工作仍建立在理论语言学家的语言直觉之上。这种建立在语言直觉之上的内省法存在一些固有缺陷,从而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带有个人偏见的危险。”[9]然而,随着认知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发生一定嬗变,即由“内省法”占主导逐渐向多元混合研究范式转变,由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这一点(如语料库语言学、眼动研究)。
图3 转喻研究关键词最小生成树图谱(2000-2015年)
(三)知识基础
为了梳理转喻研究知识基础文献,我们借助CiteSpace筛选出2001-2015年间转喻研究全部高被引文献作为转喻研究的知识基础,因为“一篇文献的被引频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文献的影响度”。[10](P143)本文以一年为一个时间分区,选取每个时间分区内出版的、被引频次最高的50篇文献的引文数据来形成时间分区的共被引网络。通过运行CiteSpace III,选取节点类型为“被引文献”,并采用最小生成树法对数据进行修剪,得到图4所示结果。
如图4所示,节点代表文献,其大小代表文献被引用的总频次——节点越大,被引用频次也就越高。节点是由年轮构成,每个年轮对应不同的时间分区。此外,年轮的厚度代表该文献在某一时间分区内被引用的频次——被引用频次越高,其年轮厚度亦越厚。节点连线代表被引关系。共被引强度越大,连线越粗,文献间关系亦越密切。图4所示的知识图谱,便为转喻研究领域的里程碑文献。
位于图谱下方,最大的年轮节点是George Lakoff于1987年出版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一书(共被引98次),[11]该书提出语义基础的认知模型,强调认知加工中转喻的重要地位,正如其书名所写的那样,“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存在共同的东西——概念范畴,例如,女人的感情像火一样热烈,而火又是一种危险的事物。该书一问世,就轰动了美国的科学界,很多重要的学术刊物纷纷发表评论。《美国心理学》杂志认为,该书提供了关于思维和意义之间关系的最激动人心的见解,开辟了一条探索思维奥秘的新路。[12]
第二大节点便是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共被引66次)。[1]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来分析,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近期的转喻研究亦是以隐喻为基础,尤其以本书为基础展开的。本书的开篇就提到,人们通常认为隐喻只是一种语言工具,是一种可以为日常语言增添色彩的修饰。事实上,正像Lakoff说的那样,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无处不在,“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仅仅存在语言中,同时也存在于思维和活动中”。而且,我们赖以思考和活动的一般概念体系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据此,我们思考的方式,我们每日的体验和我们每日所做的很大程度上都应该是隐喻的。[1](P3)在本书中,Lakoff和Johnson把概念隐喻分为: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其中,方位隐喻是最基本的,是其他隐喻的认知基础。此外,本书不仅论述人类隐喻概念体系,还把隐喻概念体系的哲学思想做了详尽的论述。在论述“客观主义神话”和“主观主义神话”基础上,把本书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跟以上两种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客观主义神话和主观主义神话的可取之处,指出其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了本书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
图4 转喻研究高被引文献最小生成树图谱(2000-2015年)
第三大节点为Kovecses Zoltan和Günter Radden发表于《认知语言学》的题为《转喻:认知语言学视角的发展》一文(共被引50次)。[3;13]传统的观点把转喻视为一种语言现象,把转喻视为两种名称间“代表(stand—for)”关系,即“A代表B”,而Kovecses Zoltan和Günter Radden一文则将转喻视为一种认知世界的具身认知手段,创造性地将转喻定义为:“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vehicle)在同一ICM内,向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mental access)。”[13]
第四大节点为Ronald Langacker于1987年出版的《认知语法基础》一书(共被引48次)。[14]Langacker为美国圣地亚哥分校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他从1976年开始便从事认知语法研究,最初称为空间语法。在该书中,他阐明了自己的语言观点:(1)语言是认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语言结构的描写必须表明其认知过程;(2)语言是象征性的,语言构建既包括概念内容,又包括语音输入;(3)语义是语言的基础,存在于人的概念化过程中,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4)意象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成分,是概念内容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构思方法;(5)语言现象是一个程度问题;(6)隐喻性语言是语言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语言的自然发现,应在理论框架下加以研究。[15](P3)限于篇幅,其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文献不作一一展开。
通过使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我们对转喻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1)研究总体趋势:自2000年以来,国际上对转喻研究有着持续性的关注,其中,西班牙、美国、德国的转喻研究位列前三甲;国际上大致形成三大学术凝聚共同体:一是以西班牙—英国—美国为中心;二是以德国—匈牙利—中国大陆—比利时—意大利—法国—克罗地亚为中心;三是以波兰—荷兰为中心。研究侧重语用领域,研究主题较为集中,研究手段出现多元混合的趋向;(2)研究热点:概念转喻、具身体验、概念隐喻、多义词概念化、言语行为、原型范畴、时间、词汇语义、合成空间、情感、心智、语料库语言学、眼动研究、经验基础、框架、认知语言学、语篇、压制、语法化等;(3)知识基础:Lakoff、Johnson、Kovecses和Radden、Langacker等认知语言学领域经典文献。[16]
[1]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4]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
[5]张辉,周平.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J].外国语,2002,(4).
[6]Klaus-Uwe Panther,Linda Thornburg.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ferencing in convers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6).
[7]陈香兰.《转喻、语法与交际》评介[J]. 现代外语,2005,(11).
[8]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5).
[9]Raymond Gibbs.Why cognitive linguists should care more about empirical methods[A].Monica Gonzalez-Marquez,Irene Mittelberg,Seana Coulson,Michael J. Spivey,eds.Method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10]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George Lakoff.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2]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2).
[13]José Luis Otal Campo,Francisco J.Ruiz De Mendoza Ibáez.Metonymy,Grammar,and Communication[M].Editoral Comares,2002.
[14]Ronald Langacker.Foundations in Cognitive Grammar[M].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5]齐振海,张辉.认知语法基础(I):理论前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责任编辑:思 动
VisualizedAnalysisontheTrendofMetonymyStudyWithBibliometricsMethodology
WU Cai-xia
(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526061,China)
With biblimetric tool Citespace III,the studies on metonymy on the “web of science” are analyzed visually to provide a clear contour. It is discovered:(1) since 2000,the metonymy study has been focused internationally;pragmatics is the main focus;there are more subject studies;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multiple;(2) the most popular research topics include conceptual metonymy,ontological experiences,conceptual metaphor,conceptualization of polysemes,speech acts,and prototypical categories;(3) the knowledge base includes the classical works by Lakoff,Johnson,Kovecses amp; Radden,and Langacker.
metonymy;biblimetrics;visualized analysis;CiteSpace
2016-12-28
肇庆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jjx201612。
吴彩霞(1978-),女,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1004—5856(2017)11—0116—06
H05;G25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