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晓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论武术表演的三种审美境界①
马晓晓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通往美的境界需要经历三个历程:武术动作是表演的核心元素,品味武术动作是跨进审美历程的基础境界。画面构图勾勒出表演活的武术绘画,欣赏画面构图是迈入审美历程的深层境界。武术意境是武术表演的灵魂,深入武术意境是步入审美历程的最高境界。
武术表演 动作 画面 意境
武术表演的历史可谓千年之久,而如此久远的传统文化,依然激励着、感染着当今和后世。中国武术表演流传下来的武术境界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能感知到它,却很难走进它,其原因在于我们还没有步入武术审美的“大门”,而开启武术表演审美的大门需历经三种境界。
对于艺术美,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即美吸引是从人的视觉开始,首先看到了这个事物,被它震撼,被它吸引,它紧紧的抓住了我们的双眸。 武术表演是以武术动作为基础和中心环节的一种表演艺术,主要是通过各个串联在一起的武术动作来“说话”,其一系列的武术动作组成的特殊语言,构成了武术表演动觉形状和视觉形象。以武术动作为语言内容的物化形态,是塑造武术形象,反应武术表演者对审美理想的主要艺术手段。武术审美,首先要慢慢品味“武术动作”。
1.1 精湛绝伦——竞技武术的“难能为美”
在武术表演的作品中,表现最多的武术动作便是竞技武术动作,其动作技术的“难能为美”使审美欣赏者叹为观止。辗转腾跃、潇洒飘逸的“形美”技术动作使观赏者肃然起敬,腾空翻跃、多圈旋转的“危难”技术动作使观赏者如临深渊,这种“危难”的技术动作随时伴随着危险受伤,这种激动、震撼的交替深深吸引了观众的感官视觉。例如,2008年春晚武术表演节目《盛世雄风》中,可以说是竞技武术冠军的技术展示场,每个竞技武术冠军的技术动作展示,都能冲击震撼观众的视觉神经与内心情感。
1.2 惊心动魄——表演武术的“超越创新”
舞台表演艺术在某一程度上,变成了刺激美感和富有感觉的对象,表演者顶着一切危险去保持平衡,在对现实范畴和惯性的把握中,将这些危险吸引过去,远远的超越了安全的界限,并且轻而易举的面对这些危险。这种惊心动魄的危险技术展示,在武术表演中,是“点睛”和“吸睛”的重要表现手段。在2007年春晚武术节目《壮志凌云》中,惊险刺激的“人体梅花桩”一亮相就吸引住全场观众的视线,观众的心跳随着“人体梅花桩”一点点的向前移动,其心跳随着表演者的动而动,静而静。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险峻高悬的,仿佛威胁着人的山崖,但只要我们处在安全的地带,那么景象越可怕就越吸引人。而在武术表演中,超出日常平庸的技术创新,但却又是合乎规律的想象,能在观赏者心里印入崇高的烙印。
1.3 刚柔并济——阴阳理论的“动静变化”
任何有力的动作,它的线条都是柔和的,任何柔和的又都包含了内在的力量,这和中国书法上“意到笔不到”的内在含蓄有相同的意义。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太极拳表演、2015年春晚武术表演节目《江山如画》等节目,都选用了极具中国阴阳哲学理论的太极拳动作。通过武术中手、眼、身、法、步和精、神、气、力、功的练习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健身目的。在练习拳式时,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求全神贯注,劲力凝聚,身心自然放松。
构图是艺术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也是在时间、空间中的动态结构,一般指表演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的不断变化,流动的路线或队形和画面造型。武术表演的画面构图,是人体动作姿势的发展变化,和武术表演者在舞台中的位置变化(即舞台的空间移动线),是武术表演的空间与时间的统一,可以称之为活动着的画面,它属于视觉样式。通过长方形或正方形框架,深度延伸出来的舞台“平面”,与武术表演者一并构成最单纯、最基本的图-底关系。由武术表演者组成的人型图,穿梭在舞台平面上,勾勒出美轮美奂的武术艺术绘画。
2.1 行云流水的线性艺术构图
充分体现中国线性艺术的可谓是中国的书法,曲直穿梭的线条姿态,形成种种的形体姿态和气势力量,它是中国特有的线性艺术,也可以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中国书法的线性艺术是多样流动的自由美,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武术表演画面置换的过程大多采取的就是中国书法的线性艺术,表演者的身体共同组成一条线性,在舞台中灵活而自由的变化,他们像书法家笔下的线条一样,有意味的行走,带着行笔者的意图与情感。
2.2 外方内圆的圆性构图艺术
武术中的太极、八卦是最能体现中国的“圆性”艺术,中国的运动是圆融温厚、包罗万象,没有攻击性的,不同于西方舞台表演的构图,大多采取三角形,体现着进取、冒险的精神意识特色。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由两千面武术表演者共同勾画的太极圆形造型,就充分的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体现和揭示的不是我们日常生活情景,而是“深入人们灵魂深处的景象”。因此,欣赏武术表演仅仅用人们的眼睛去看,仅仅关注它的外在形式是不够的,主要是用我们的“心灵”去体会与感受,如果不投入感情,不用内心体悟,就无法“入境”,就捕捉不到艺术的“景外之象、象外之象”,因为舞台表演艺术是“诗化”的艺术。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它是凝结了中国哲学智慧。从审美角度来看,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物象,跨越事件与场景,进入到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中,从而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与体悟。
3.1 有我之境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是形成有我之境的审美趣味的主要主观因素。武术的技击就是来源于原始生活的搏斗、技击行为,是将生存活动中搏击动作,技击技术作为参照的基本原型。在武术表演中,将武术的技击动作高度艺术化,使之成为“似像非像、意真神似”的有我之境。在武术表演《十二生肖》中,就取材于十二种生肖动物形象,并将其转化为技术动作,象其形、效其技。通过这些可观可感具有真实性的技术动作,审美观赏者能够联想到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惟妙惟肖的模拟形象与情景。
3.2 无我之境
在武术表演中,所谓的“无我”并不是没有招式,没有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在其中,而是说这种内在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外露,甚至其本体思想情感连艺术家在创作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奔向奥运》节目中,由众多武术表演者共同组成的人型长城,一名小演员,举着中国国旗,从人型长城中向最高点奔跑,到达顶点时,展开中国国旗,象征着中国的奥运梦、象征着中国的拼搏精神。其编排超越具体外在形象,超越显性的物象,体现了最本质的思想精神。
武术表演的审美,首先是品味武术技击动作,其次品味流动着的画面构图,最后深入意境的有我与无我境界,从而进入武术表演艺术的神圣殿堂。现今,武术表演存在着“唯技论”的弊端,过于追求高超技艺的展示,而忽略了武术的内在文化,在创作编排时,在表现第一审美境界(武术动作)的同时,也应考虑其动作背后蕴含的文化思想,这才是武术表演的真正灵魂所在。
[1]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康德.判断力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5.
[3]叶宁.舞论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4]李印东.武术释义[M].北京体育大学,2006.
[5]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6]李泽厚.美的历程[M].三联书店,2015.
G853;857
A
2095-2813(2017)01(a)-020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1.206
马晓晓(1990—),女,汉,河南三门峡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