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冬梅
健康促进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研的几点思考
文/房冬梅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在少儿的健康促进中,体育教育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从健康促进的观念出发,希望体育教研工作能够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在少儿健康促进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位置,并能够引领体育教育为少儿生长发育的最优化提供保障,为少儿的终身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少儿;健康;健康促进;体育教研
“健康促进”作为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新概念,已经被世界各地研究者和体育工作者所承认,它作为一种新的公共卫生观念、理论、策略和干预方法,强调充分动员社会、家庭和个人资源从多方面促进人类健康水平的提升,被认为是应对少儿健康问题的理想模式。自1985年以来,我国少儿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上的多项指标持续下滑。虽然近年来在促进少儿体质健康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为加强我国少儿体质健康的提升,政府体育工作的指导重心逐渐向学校体育倾斜,中小学学校体育更是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真正使体育教学担负起促进少儿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少儿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课堂教学。因此,从少儿健康促进的角度出发,作为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主阵地的教学研究有必要从以下几点引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在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健康促进”一词被正式提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在2000年第5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对更高层次的健康促进策略和目标做出清晰的解释:“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不同阶段健康促进的概念表述体现了对于健康和健康促进的深入认识,体现在个体健康的维护不仅仅是本人的事情,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均负有职责,充分体现了“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要保证个体始终能够在健康生活方式下,实现最佳健康状况;要保证个体拥有选择能够达成最佳健康状态路径的能力和将其转变为现实的实践能力;对于健康的追求,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各部门、社区和家庭都应该是不遗余力的。作为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这一阶段中尚没有完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具备良好的健康选择能力。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快速变化,却需要良好的健康保障和健康教育,学校教育正是他们所需知识的获得和健康最佳状态保证的最重要来源,同时在健康促进策略中,学校在制定、实施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和发展个人技能中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教育是对少儿实施“健康促进”的重要领域。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少儿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我国少儿体质下降的现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儿体育工作,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文件的出台证明了学校体育在少儿体质健康发展中的核心地位。2001年,全国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希望通过增加学生课内、外体育学习与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与专长,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缓解肥胖或疾病的发生,从学校体育的层面全面推动健康促进的发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将“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第一理念,并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彰显了国家对于少儿体质的重视,体现了学校体育在少儿健康促进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首次明确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这是健康概念的巨大发展,对生命质量的评判从没有疾病的低要求提升到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三维度完美状态的高要求。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深化了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要求人们不仅以躯体状态来评判一个人的健康,还应从这四个维度综合评价。保证少儿全面发展,拥有实现健康的四个维度整体达标的能力并不是学校教育中哪一门学科的教育能够独立完成的,因为影响健康的因素众多,健康状态的评判涉及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维度,也可以说包括学校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能的整体提高,是整个学校教育都需认真关注的过程,学校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应对学生的健康负责。但从传统的健康概念到现代的健康整体观,健康构成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组成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的保障,所有的责任和义务,或者生活的意义都需要健康的身体来承载。现阶段广大少儿面临的最大的健康问题就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体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运动是提升身体健康的主要手段。科学运动可以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增强人的体质、维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提高免疫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因此,作为唯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育在身体健康的促进中责无旁贷。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课程。为增强少儿身体健康提供实践、方法、技能、知识和健康意识培养。因此,体育教育不是实现少儿健康的唯一途径,但却是少儿健康促进的主战场,肩负着促进少儿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尤其是体质健康促进的关键、核心战场,指导、带领少儿努力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同时为少儿在学龄期后保持和选择、实现最佳健康状态提供知识、方法和能力储备。
现代健康观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健康并非生活的目标,不是以结果呈现,而是一种自始至终延续着的状态,是一种积极的概念,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地使人体处于最佳状态,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儿,机体遵循一定的生长发育规律处于持续快速的变化过程中,他们现阶段所获得的体质健康的成果将是下一阶段的起点,还将影响到未来的健康状况。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健康第一 ”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目标,它是一种理念,指引着体育教育的实践活动,渗透在体育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中,施加于学生的身体上,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因此,作为少儿健康促进核心的学校体育教育需要放眼未来,着手当下,不遗余力地使学龄期的少儿享受最优健康状态,尤其是生长发育的最优化。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运动作用于人体的生物学价值,是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身体活动,所以体育教育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特性首先是身体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身体活动对机体产生的刺激逐渐累积使机体产生结构和功能的重塑,从而达到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增强体质。因此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应该包含着促进少儿生长发育的最优化,这是少儿健康的最基本体现。这一价值的实现必须遵照生长发育规律,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正向促进作用,减少不当运动的负向干扰作用。
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动作发展均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人体的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各个年龄段之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的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受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身体各部的生长速度亦不均等,从胎儿到成年,全身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胎儿期和青春发育初期。在这一过程中良性的刺激因素可以充分挖掘个体的先天遗传,使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最大化实现,并能够使后天获得最大化,使机体的生长发育呈现最优化。可某些不良因素也会使生长发育迟缓,如这些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克服,便会表现出向原有正常生长轨迹靠近和发展的强烈趋向。但若作用时间长,或是在关键生长期生长发育时受到干扰,会造成永久性缺陷和障碍。在身体素质和动作发展的敏感期给予有针对性地、最适宜地促进干预,可使其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在身体建设方面下足功夫,以少儿生长发育规律为依据,准确把握身体素质发展和动作发展的敏感期,合理设置体育课程目标、科学选择体育课程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切实提高少儿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力促少儿生长发育的最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职业性体力活动和日常体力活动大幅减少,饮食更加丰富和便利化,而闲暇时参加体育运动和活动性娱乐较少,这样所形成的体力活动不足或静态生活方式是人体的结构病(脊柱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疾病(髌骨软化、股骨头疾病、肩周炎)、骨骼疾病(骨质疏松)和能量过剩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及脂肪肝、糖尿病)等合称为“现代文明病”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诱因。体力活动不足静态生活方式已经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少儿表现尤为突出,这是21世纪全球问题最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体力活动,远离静态生活方式,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保证生命全程中机体处于最佳状态,即维护终身健康,少儿需要拥有良好的健康素养、健康体育价值观和实施健康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育需要发挥其教化职能,使少儿实现对身体健康的维护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独立实施的转变。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和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与2001年试用版相比,增加了“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和“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理念,若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必将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少儿“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提供可靠保障。从健康促进的角度出发,在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过程中若能够进一步做到以下几点将更加有益:①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热爱并熟练掌握几项运动技能,并熟悉其战术、规则和比赛组织方法,将更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维持;②在增强体能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提升肌体成分、肌肉适能和柔韧适能,尤其是有氧适能等各种健康体适能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③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参与度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健康促进功能,并兼顾运动安全教育。
少儿体质健康的提升是一项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希望在体育教研的引领下,体育教育能够切实践行“健康第一”的准则,科学合理地精选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真正实现体育教育对少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G633.96
A
1005-2410(2017)08-0043-03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