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需求供给研究

2017-11-27 19:26程文广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学校

程文广,李 帅

◂体育人文社会学

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需求供给研究

程文广1,李 帅2

(1.沈阳体育学院 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 MPA教育发展中心,辽宁 沈阳110102)

当前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关注体育发展的需求供给问题十分必要。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发展领域、发展区域、参与群体三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表现,系统提出我国体育发展的当前需求,进而以需求为导向探寻我国体育发展供给平衡充分的路径:以体育事业整体发展观统领体育各领域平衡充分发展,以区域体育发展协同观逐步推进区域体育平衡充分发展,以人民身体健康诉求观引领各参与群众平衡充分发展。

新时代;体育;需求;供给;不平衡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新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有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人民不仅满足现有的生活状态,而且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的境界。要实现美好生活,就需要有一个基础保障,即人民身体健康,而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已经由初创期、提高期、发展期转入逐渐成熟的完善期。在这期间,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学校体育发展体系日臻完善,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这一切都宣告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体育发展也理应进行相应变化,逐步消除发展不平衡、弥补发展不充分的矛盾,进而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体育的作用。

1 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表现

经过60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体育整体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体育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态势,但仔细深究,体育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1.1 发展领域存在的不平衡情况

体育领域的不平衡主要是指竞技体育已迈入世界强国之列,并在国际舞台上屡创佳绩,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学校体育虽然稳步推进,但发展成绩与竞技体育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本文仅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为例,阐述体育发展领域的不平衡现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年间,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保卫新政权,在《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1951)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全民体育即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当时竞技体育是为群众体育服务的,竞技体育主要是群体活动竞赛的形式,其主要功能是鼓舞人民大众对体育的兴趣,进而促进体育的普及与发展[1]。而学校体育在当时毛泽东“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精神指示下,也如火如荼地围绕教育部颁发的《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0)开展起来。当时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积极参与到体育之中,目的是为人民、为祖国的建设打下良好的体力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是平衡的。

1979年10月,我国正式返回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为了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展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全新面貌,当时金牌任务较重而国家投入不足,因此将体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竞技体育上,从此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出现了滞后的趋势,直至今日。例如,1995年政府在省一级群众体育经费上的投入为97.6万元,仅占全部体育事业财政经费的2.69%,而在2004年这一额度为66.8万元,其占全部体育事业财政经费的比例也下降到了 0.76%[2]。

而同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在扬州会议(1979年5月)之后重新得以重视,明确指出了体育不是“小三门”“也不应该把它仅仅看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它是学校德、智、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搞好学业也不应该挤掉体育,不应该把体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3]。当时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学校体育开始进入恢复、发展时期。然而,学校体育的后期发展在“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和文化课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大环境影响下,逐渐出现了日益尴尬的窘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成为了学校体育司空见惯的事情。

另外,即使在同一领域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例如,我国冬季奥运会项目就存在综合发展较好的项目、保障水平较低的项目、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以及尚未开展的项目等;同样夏季奥运会项目也存在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劣势项目,并且夏季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也存在不平衡现象。由此可见,发展领域存在不平衡体现在方方面面。

1.2 发展区域存在的不平衡情况

与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样,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4]。例如,在体育资源投入方面出现了“城重乡轻”“东重西轻”“富重贫轻”的不平衡现象。占我国人口65%的广大农村地区资源配置极少,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西部体育的发展相比东部地区远远落后[5],由此出现了在一些农村地区平均一个学校0.8个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器材达标率很低的窘况。据不完全统计,体育器材达标的小学不到5 000所、中学不到3 000所。农村一些地方有地方无经费,而城市却是有经费而无场地[6]。

当前我国局部赶超、争光为先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已经呈现出一系列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消极因素[7]。再如2009年第十一届运动会获奖成绩排在前面的省市区有山东、江苏、辽宁、广东、上海、北京、黑龙江、天津、福建,排在后面的省市区有贵州、云南、重庆、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海南。而2013年第十二届运动会获奖成绩排在前面的省市区有山东、辽宁、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黑龙江、天津,排在后面的省市区有重庆、云南、广西、青海、海南、甘肃、贵州、西藏、宁夏。从这两届全运会获奖成绩排名可以看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

又如华北某省在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一年半后,中小学体育课的开展情况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一些学校的初中毕业班、高中毕业班为了迎接考试取消了本应开设的体育课;有些学校对体育卫生工作不够重视,1个兼职体育老师应付整个小学30个班级的体育课;有些高中学校体育器材出现严重闲置,学校没有体育教学参考资料是常有的事,学校的体育卫生师资培训记载也经常被遗漏[8]。

1.3 参与群体存在的不平衡情况

我国体育参与群体存在的不平衡情况,不仅表现在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方面,也表现在竞技体育方面。例如,2013年有49.2%的群众不同程度参与过体育锻炼,但城市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为59.8%,而农村仅为35.6%,城市高于农村24.2%;男性参与体育为50.2%,女性为48.2%,男性高于女性2%,两者均存有差异,而城乡差异尤为明显[9]。任海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影响群众体育参与者参与体育活动不平衡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族、习俗、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兴趣、动机等原因,也有城乡差别、社区差别,以及自然环境差异等因素[10]。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体育锻炼人数结构的差异,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再如1979—2000年这20年内,中国青少年的肥胖率增长了12%,而2000—2005年这6年内肥胖率却增长了25%,6年比过去的20年翻了一番。2011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发布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仍然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二是视力不良呈现低龄化现象,三是体重超标现象严重。从7岁到22岁,无论城市男生还是乡村男生,无论城市女生还是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都比2005年有所增加,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而竞技体育参与群体体现的不平衡现象从两个方面可以窥见一斑:一是参与培养的机构出现严重萎缩的情况,例如1991年业余体校有3 687所,而到了2013年萎缩到了1 510所,降幅达60%,尤其是县级市业余体校甚至出现了瘫痪状况[11]。二是社会开展普遍、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等后备人才充足,而群众基础较差、开展不普及的项目,例如手球、棒球等体育后备人才不断萎缩;作为我国优势体育项目的射击、体操的体育后备人才人数也明显不足。

2 我国体育发展的当前需求

2.1 人民身体健康的需求

人民的身体健康离不开体育,从鸦片战争之后的“强种救国”“强兵救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强体保国”,再到当前的体育强国,都说明了体育对人身体健康的作用、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早在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题写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中便可窥见一斑,其不仅指明了新中国体育发展方向,而且也明确了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此时身体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31日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的那样,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而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2016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体育不仅是“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更承载着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安康。所以体育是“动以养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为国也,此大言之也。”[12]

2.2 区域均衡发展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当时竞技体育是为群众体育服务的,竞技体育运动主要是群体活动竞赛的形式,这些运动竞赛的目的是鼓舞人民大众对体育的兴趣[13],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年里体育发展的区域差别不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原国家体委提出的工作方针将学校体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注重职工体育的发展,将城市体育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并兼顾农村体育[14]。然而在后来发展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和应试教育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开始萎缩、学校体育不被重视,于是体育发展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为此,早在1995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就明文规定:“体育工作要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不仅如此,国家从宏观发展的高度,保障东中西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也相继出台,例如1993年的“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和1994年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仅加大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扶持力度,而且对体育发展也起到巨大推进作用。又如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实施结束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也随后发布;再如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和2016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都对我国体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了确保体育均衡发展,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接着国发46号文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更是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区域均衡发展已是当前体育发展的趋势。

2.3 参与群体理性健身的需求

健康是生命、幸福和生产力的基础,是公民、社会、国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各类人群的健康状况如何?可以以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5年11月25日)为例,2014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0.6和1.8个百分点,分别达到了10.%和13.9%。20~59岁成年人以握力、背力为重要指标的最大力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据有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我国亚健康人群已达到70%。一些大型医院分别成立了亚健康康复中心,例如成立不到两年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亚健康康复中心总接诊量达到了114万人次,其中25~55岁的上班族占绝大部分。不仅如此,我国的“三高”病人已呈年轻化发展态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场馆和观摩运动员训练时强调“中国今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在各方面都要强,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原因,体育意识淡漠、缺乏必要体育锻炼、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等是导致各类人群产生疾病的主要因素。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强体现在体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尤其要体现在百姓的身体健康上,因此,今后参与群体理性健身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

3 需求导向下我国体育发展供给平衡充分的路径

可以这样说,过去我国采取的局部赶超、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当时既促进了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也满足了那个时代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核心诉求[15]。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出现了不均衡发展态势,是当时客观条件下的选择。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当今中国体育在世界体坛的地位以及在全球的影响力都与当时的选择密不可分。现如今,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感召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下,国家对体育的需求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3.1 需求导向

体育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应以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体育在促进群众健康中发挥的作用。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过程中,医疗卫生体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发挥的是“被动健康”的作用,即人在生病后被动地到医院接受医学治疗。而体育发挥的是“主动健康”的作用,人们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了身体机能,进而达到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在新时代,体育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要持续深化体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全面关注体育需求主体、需求种类和需求层次的深刻变化。

3.1.1 体育需求主体多元化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需求主体逐渐由参与运动的少数人扩展到全体人民大众。据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7岁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建国初期的体育人口主要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人口,而群众体育人口主要是单位体育中的职工。1951年11月,中华全国体总筹委会、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等9个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行广播体操运动的联合通报》,195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职工体育运动暂行办法纲要》,这些文件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建国初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提出要进一步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进人民健康。1984年10月5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积极发展城乡体育运动的号召。1982年和1990年连续发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95年10月1日,我国《体育法》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全面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大众体育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健身热情高涨,参与体育的主体开始增多,自发参与体育的人群开始出现,体育消费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开始深度融合,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运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育需求主体由一部分人逐渐扩展到全体人民大众。不同需求主体对体育的需求不同,对新时代体育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3.1.2 体育需求种类丰富化 伴随着人们对体育项目和体育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体育需求的种类出现丰富化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在对体育的参与需求和体育的观赏需求两个方面。体育的参与需求主要指群众通过参与方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体育观赏需求主要指人们通过观赏竞技体育、职业体育等赛事,达到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目的。一方面,随着体育更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参与体育的需求种类不断丰富化。人们参与体育的种类从建国之初单一模式——广播体操等一般性的群众体育活动,到现在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包括民间民族体育、休闲户外体育、商业化健身体育、业余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赛事等。当前,由于人们工作时间、生活方式等不同,群体之间体育需求的差异逐渐拉大,这就需要未来的全民健身体系应更加多元,进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体育需求。另一方面,在人们参与体育需求增加的同时,人们对观赏体育赛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奥运会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奥运期间通过转播观看体育赛事的人数不断上升,电视转播需求不断扩大,例如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千上万的摄像头和电视摄像机对赛事进行了数千小时的转播,转播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创纪录的220个。过去,人们只关注一些热门的奥运赛事,如男子100米决赛、男子足球比赛、男子篮球比赛、男子网球比赛等。现在随着体育知识的普及,一些冷门项目开始进入观众视野,例如冰壶等。除了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观众增多,观众对商业化的职业赛事也是趋之若鹜。这一切都说明了人民群众对体育需求种类的要求日益增多。

3.1.3 体育需求层次高端化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体育作为人们需求的标的物,当然也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揭示的规律,从较低层次的基本体育需求向更高端的体育需求演进。现如今,无论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还是学校体育,人们的需求均开始从存量上的增加向质量上的提高过渡。群众体育需求的高端化,主要体现在健身场地(场馆)的完善化、健身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健身指导的科学化等方面。为了全面提高健身质量,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旧有的健身模式,例如广播体操、走步等。更多的普通大众走进专业的健身场地(场馆),带上专业的运动装备,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开展体育运动。群众体育需求的高端化,还表现在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小众化和个性化,业余体育俱乐部不断涌现,例如自行车俱乐部、自驾游俱乐部、游艇俱乐部等。商业化了的竞技体育——职业体育的发展推进了对竞技体育需求的高端化,这可从欧洲足球和美国NBA拥有数量庞大的世界球迷得到印证。但是,由于我国职业体育起步较晚、发展过程坎坷,赛事质量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仍不能较好地满足大多数专业球迷的观赏需求。学校体育需求的高端化,恰恰体现在当前学校体育推广的步履维艰上。体育课枯燥无味,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学校体育器材单一、陈旧等都影响了学校体育需求高端化的发展。学校体育需求的高端化,就是要提高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从“要我练”到“我要练”。一方面要丰富学校体育项目,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旧有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加快更新学校体育器材的步伐,扩大体育器材的种类。

3.2 我国体育发展的供给路径

3.2.1 以体育事业整体发展观,统领体育各领域平衡充分发展 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60多年时间里,人们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总是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划归为体育部门,把学校体育划归为教育部门;当涉及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教育部门应该负责,当涉及百姓身体健康问题时,想当然地认为体育部门应该负责。殊不知正是因为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才导致了体育领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出现。体育事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乎民族的安康,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历来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从毛泽东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是关系6亿人民健康的大事”,到邓小平的“毛主席向来主张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运动,就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广泛的群众性问题。当然,这就是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体委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再到江泽民的“体育是关系到13亿人民的大事,一定要抓好”,以及胡锦涛的“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直至当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都充分说明了体育事业是国家的大事,它不仅包含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还包含学校体育,它们都是体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国家在发展体育事业时才会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奥运争光计划》(1995)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等政策性文件,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体育事业整体发展观,打造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局面。

3.2.2 以区域体育发展协同观,逐步推进区域体育平衡充分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思想主要来源于协同学的理论。1969年德国学者Haken首次提出协同学概念。协同的概念是指不同地区之间通过统一合作性、共生整合性、资源互利性,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区域体育协同就是要通过不同地区之间体育资源的自由流动、体育部门之间的互动学习和体育信息的共享交流,打破条块分割的格局,逐渐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体育在我国东中西部、城乡之间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平衡充分发展。体育发展的初衷是“体育为人人”,实现整个社会的体育利益均等和体育权利的公平。实现区域体育协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首先政府要设计出能够有利于区域间体育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保证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人掉队。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建立人民共享的体育。其次,要积极建设各地区各部门体育协同发展的渠道,可以通过共同举办赛事实现协同。例如京津冀地区通过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实现了区域体育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共同开发区域体育资源实现协同,例如“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的成立使区域间体育资源的共同开发变得更为顺畅。再次,建立区域协同绩效考评机制,政府或相关部门对区域体育协同效果给予时时监督和定期考核,对协同不利的地区和部门加以纠正。区域体育协同机制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重点有步骤,注重区域体育、城乡体育的共同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民族地区体育的支持力度,采取对落后地区体育的精准扶持政策,以此加快推进区域体育的平衡充分发展。

3.2.3 以人民身体健康诉求观,引领各参与群众平衡充分发展 我国社会体育学者卢元镇曾说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体质和健康的需求永无止境,而满足这种需求的活动也永远不会停止,这种需求最终要转化为人们的体育参与。可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满足人民大众对身体健康的诉求。不同人群有不同的体育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主体之间对体育需求的差距逐渐拉大,因此应更加强调体育的丰富化、多层次供给,以满足不同参与群众的体育需求。当前体育需求的核心主体是7~55岁之间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7~23岁之间的人群,他们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参与人群;另一部分是24~55岁之间的人群,他们是高强度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人群。7~55岁是一个人精力和体力比较旺盛的阶段,比较适合开展体育运动,因此应当加大对这部分人群体育参与意识的引导,积极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进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另外,除了体育参与的核心群体外,更应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诉求,包括儿童、老年、妇女、农民和残疾人等。儿童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儿童形态、机能及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影响他们未来的发育,因此儿童参与体育十分重要。儿童体育的开展应以培养兴趣为主,积极引进儿童球类、儿童武术、儿童滑冰等项目,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性格的完善。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开展老年体育的意义更为凸显。老年体育可以增进健康、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性疾病等,另外还可以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妇女参与体育活动不仅对自身有利,而且还可能影响到下一代的体育兴趣、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因此社会应为妇女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农民体育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体育包含新农村体育建设、新农村体育设施、新农村体育活动三大主题。在新农村体育发展中,应充分发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给予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使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一方面可以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治愈心灵的创伤,因此体育运动对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是大众的体育(sports for all),体育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体育具有共同受益的性质,参与体育是每个人的权利,要想使人民群众在参与体育过程中获得健康的体魄,就要实现体育的有效供给,而体育的平衡充分发展才是实现体育有效供给的前提。

[1]程文广.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嬗变的思想根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6):1-3.

[2]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387.

[3]蒋南翔.“三好”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在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1979(6):33-25.

[4]吴秋余.新时代呼唤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N].人民日报,2017-10-30(17).

[5]杨桦,王凯珍,熊晓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21-726.

[6]孙科.学校体育,路在何方?——专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J].体育与科学,2013,34(2):1-5.

[7]鲍明晓,李元伟.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23.

[8]李少群,卢其宝.落实“中央7号文件”不妨从“校长重视体育”抓起[J].中国学校体育,2012(7):70.

[9]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Z].2013.

[10]任海.以群众体育促进社会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9):1-9.

[1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R].1991-2013:1-300.

[12]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13]程文广.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嬗变的思想根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6):1-3.

[14]杨桦,王凯珍,熊晓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21-726.

[15]鲍明晓,李元伟.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23.

Demand and Supply of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CHENG Wenguang1,LI Shuai2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Journalism,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2.MPA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At present,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unable to meet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Therefore,it is essential to focus on demand and supply problems of sports development.By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study expounds profoundly the status of unbalanced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fields,development regions and participation groups.On this basis,it proposes systematically the current demand of sports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route on balanced and inadequate sports developmentin the demand orientation.The overall development concept of sports guides the balanced and adequate development in all sports fields.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concept of regional sports promotes the balanced and adequate development in all regions.The demand concept of good health guides the balanced and adequate development of participation groups.

the new era;sports;demand;supply;unbalance

G80-051

A

1004-0560(2017)06-0013-06

2017-11-12;

2017-12-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TY030);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BTY007)。

程文广(1968—),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价值与体育思想。

郭长寿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学校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