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消费”视域下武术的挑战与反思

2017-11-27 19:26张国良戴国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武术大众消费

张国良,戴国斌

“身体消费”视域下武术的挑战与反思

张国良1,戴国斌2

(1.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 中国武术研究中心,上海200438)

从“身体消费”的全新视角对武术进行客观审视。在梳理归纳消费社会大众身体消费特征的前提下,对身体消费视域下的武术发展进行反思。认为:以诉说身体的“体验与规训性”、拟定身体的“模式标准”、迷恋身体的“开发、美化与展示”为特征的身体消费社会中,武术的发展应当将大众的身体消费需求纳入考虑的视野,找到能够切合消费者的“敏感点”予以刺激,形成武术身体消费的“身体消费模式”。并立足武术的大众化发展传播,实现武术对大众“自身展示”需求下文化定位的阶层体现,“美化塑型”需求下身体形象的标准预期,“感觉体验”需求下内容模式的转换复魅。

武术;身体消费;消费社会

身体已然成为一个爆炸性的话语。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将意识和身体的对立,到尼采“以身体为准绳”将身体从灵魂中解放;从弗洛伊德撕下身体的一切“装饰”到福柯对身体的“规训与惩罚”,身体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得以窥见一斑。消费社会中,身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景观。消费的身体成为社会中身体的基本形态之一[1]。身体的现代消费,必然对大众的生活、观念有着颠覆性的影响。武术作为一种“身体的文化”,于消费大众而言也是一种消费品,其在身体消费语境下能否被消费社会所接纳和推崇?在不断翻新和“异化”的身体消费观念中是保持自身的特色,还是一味迎合大众消费口味?是任其被边缘化,还是对自身做出适当的调适?因此,立足于消费社会大众身体消费的观念,审视武术自身,反思武术当前的发展以及发展的理念,无疑将助益于武术的大众化推广传播。

1 “身体消费”辨析

1.1 身体消费

身体消费是指“为了使身体呈现一个合适的形象,而对身体进行的改造、修复、再生产等所引起的消费,包括服饰、美容、健身、医疗等等”[2]。费瑟斯通提出,在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维护”被宣称为一种道德,即个体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维护和保养,不然就被理解是一个人懒惰或者不够自信甚至夸张到道德失败的境地[3]。从广义上理解,一切个体的消费都可以称作为身体消费,并且身体消费在中外的任何历史时期都是普遍存在的。狭义上的身体消费,特指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所呈现的对身体的改造、修复、再生产等身体消费活动。现代的身体不再仅仅是生物性和物理性的存在,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的建构之下,身体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身体消费的内容、形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1.2 大众如何进行“身体消费”

当代消费大众逐渐形成了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崇尚节俭的同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对或者排斥适度追求享乐的消费。现代社会消费身体的方式呈现多样性。首先,大众的身体消费意识发生“转向”,注重身体的“体验”,笃信身体的“可规训性”;其次,为身体制定了一定的消费“模式标准”,开发了一系列的身体产业,例如健体瘦身、模特广告、化妆首饰、护肤美容等;再次,迷恋于对身体的“开发、美化与展示”。

1.2.1 诉说身体的“体验与规训性” 如鲍曼所说,“生产者的社会是将‘健康’(health)定为其成员应该达到的标准,而消费社会则在其成员面前挥舞着‘身体的良好感觉’(fitness)的大旗”[4]。承认身体是一个规划意味着接受这样的观念:“身体的外观、大小、形体都是可以依据身体拥有者的意志改变的。这使得个体意识到并开始关注身体的管理、保养以及身体的外观……自我呵护不只是为了防止疾病,它还关系到使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显现感到满意。”[5]“看起来好,感觉好”的观念使身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年轻、健康、有活力的身体是享乐的保证和来源[6]。在现代消费社会,不完美的身体已经不再被视为是自然而然的或是不可避免的,身体被当成一个消费的场所,可以进行规训和塑造,并使自己产生良好的身体愉悦感,呈现出身体的“可规训性”。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消费社会的文化就是身体文化,消费社会的经济是身体经济,而消费社会的美学是身体美学,在当今的消费社会,身体已然成为大众聚焦“凝视”的中心。

1.2.2 拟定身体的“模式标准” 人们对自己身体外观形态更为关切,强调身体符合当代时尚标准。人们把自然的身体当作社会的身体来使用,从传统的对身体的拥有感转向社会性的炫耀展示[7]。身体“美学化”的核心观念是身体的理想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各种媒介和展示,通过选美小姐、时装模特、演艺明星、体育明星、主持人、青春偶像等种种视觉规范的确立而形成的,又是通过诸如选美、健美比赛、体育运动、广告形象、演艺节目、画册画报、偶像形象等媒介方式塑造并向大众灌输的。例如用于女性身体“美学化”的关键词有“瘦身”“美白”“健康食品”“健身”等;而用于男性身体美学化的关键词有“健康”“活力”“健美”等[7]。在对身体的标准模式进行制定的过程中,首先设定身体美的视觉标准。例如女性的苗条、三围比例,男性的健壮、肌肉饱满和力量。其次树立身体偶像标准。为了打造合意的身体外形,消费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理想身体”的意象,以供大众模仿。各种明星、模特充当了“形象大使”“形象楷模”的角色,他们的身体成为大众追随的“理想身体”。大众传媒中大量风格化、同质化的身体形象不断告诉人们,美丽、时尚代表着生机与活力,身体美学规范和标准以时尚的方式,悄悄潜入每个追求现代时尚生活方式的个体,成为控制这些个体消费行为和取向的观念。

1.2.3 迷恋身体的“开发、美化与展示” 大众对身体的消费表现在对身体“美”的追求上。一方面是对身体的开发与美化。年轻人被认为应该投入到身体保养中维持自己的外貌,能够保持年轻漂亮、苗条和精力的老年人通常会受到赞赏。“从最初的焚香烧木到如今的SPA生活馆,从几年前割个双眼皮到今天的隆鼻,丰胸甚至换脸,名目愈加繁多,手段也更加‘生猛’。现如今,身体早已脱离了其原背负的意义,成为人们追求变化、追求美的一个突破口”[8]。另一方面是对身体的展示。消费文化中出现了一个关于自身的新概念,被称为“表现自身”,用以着重强调外表、展示和增强印象的技巧。人们总是自觉地审视他们自己的身体,总是有意识地反复检查、观察与校正自己的身体。“打扮、修饰和美化个人外貌等一系列对身体的关注正是为了创造个性化的自我:一种需要通过自我的成功表演搏得他人认可的新型人格”[6]。对于自己身体展示的需求,促生了身体消费社会的“新型人格”。

2 “身体消费”与武术的内在逻辑关系

2.1 武术“身体消费”的表现

武术的“身体消费”,反映在对身体符号生产的分类化、模式化、艺术化和功用化上。首先是身体消费的分类化表现。全面化分类消费身体的构成,如“手、眼、身、步”,不仅对身体进行了“三节、四梢”的符号生产,而且规定了运动时身体“六合”的消费要求,如“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从比例上规定了身体的“上盘、中盘、下盘”等。其次是身体消费的模式化表现。对身体技击的要求上,体现出“四击八法”的标准消费模式,以武术技击的“踢、打、摔、拿”动作为基础,生产衍生出“冲、撞、挤、靠、崩、挑、砸、撑、叉、搂、拦、摘、抓、钩、扇”[9]等身体动作符号系统。以手法为例,要求直拳、劈拳、抄拳等动作必须具有一定的模式化,“动作的路线,必须合理,击打与防守的力点必须准确”[10]。具体到拳种,如太极拳锻炼对肩背的模式化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再次是身体消费的艺术化表现。不仅有身体外在的“手、眼、身法、步”,更有内在的“精神、气、力、功”,“形神兼备”塑造身体的形象气质。长拳中对身体动作的“十二形”要求,将身体的艺术化消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动如涛、静如岳”的气势、“快如风、缓如鹰”的节奏。最后,身体消费的功用化表现。对美的展示上,木兰拳“能够展示美、欣赏美和塑造美”[11],可以满足女性锻炼者保持青春、美化形体、充实情感、愉悦身心的健身目的。服务于身体健康上,全面发展身体的力量、柔韧、平衡、协调等素质,疏通经络、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致力于打造形健质善的身体,“健康”成为大众对武术进行身体消费的重要目标。

2.2 “身体消费”观念深度影响人们对武术的审视

在谈到消费社会对武术的影响时,王岗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消费几乎处于‘真空’状态,中国文化基因的流失和变异正在生成,武术在消费社会中被边缘化”[12]。武术,在消费时代走进了一个消费疲软期。在当今的身体消费观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大众的身体消费观念必然冲击和影响着对武术的看法。

这是因为消费社会中大众有着极度功利性、甚至是严重“异化”的身体消费观,他们在参与一项与“身体”有关的“事件”(武术)时,出发点往往是“能够给我的身体带来什么?”。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又往往异于我们的传统观念,毛泽东同志有句人尽皆知的名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深知此处的“身体”指代的是健康的体魄,强身健体历来是武术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成为当代武术重要的时代使命。然而,在“身体消费”的当下,“革命本钱”的内涵或许要丰富的多,“关注身体微小细节,精心加工和修饰,狂热涌向健身房、美容院、减肥门诊等场所”[13]。消费大众已然沦为了身体的“奴隶”,在提醒大众警惕此种病态审美的同时,我们应当如何审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这些行为使得身体美的追求与身体健康之间产生了原本不存在的紧张关系,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些身体消费行为是否可以证实对‘美’的消费在大众消费行为中所占的分量”?[14]。身体消费现象的存在,是大众在消费社会树立的身体模式标准之下对身体“焦虑”与不断“维护”的结果。在这期间,武术不过是大众所选择的一种工具,一种彰显自身存在感与塑造打磨自身的工具。身体消费社会中大众追求身体“感觉良好”,朝着既定身体“模式标准”实施“规训”,追求身体的“美化与展示”。从某种层面上说,身体消费的存在体现了社会对个人身体形象认同的规范和预期。

因此,武术在反思和选择自身的发展路径上,不得不将广大消费大众的感受纳入考虑的视野。对一种商品的营销与推广,必然要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找到能够切合消费者的“敏感点”予以刺激,形成武术身体消费的“身体消费模式”,方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走得更远。

3 “身体消费”视域下武术的挑战与反思

邱丕相教授曾经说过,“对于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而言,反思应该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时代使命”[15]。武术作为一种“身体的文化”,是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一种工具,刘文武通过引入“文化工具论”来阐述消费大众对中国武术和其他武技类项目的选择,认为“选择的标准毋庸置疑就是哪一种工具更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更快捷好用,哪一种就会进入他们的视野,进而成为他们选择的对象。反之则必然会受到冷落。”[16]这是从消费大众自身体验的视角提出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武术发展理念,指出了武术发展理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源自武术自身所提供的内容未能与消费大众的需求对接,不是消费大众选择的“称心工具”。然而,消费大众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在当代身体消费社会中大众到底需要的是一种怎样的完善自己身体的“工具”?这提示我们可以从身体消费文化语境中消费者的立场来寻求答案。

3.1 “自身展示”需求下文化定位的阶层体现

武术至今未能摆脱草根文化定位带来的影响。草根文化是指“群众的,平民百姓的,在这里它趋向于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上的一种卑微”[17]。“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中国武术在华夏文明的历史记忆中起初被冠以‘草根文化’的帽子,只能在限定的文化空间中自产自销”[18]。邱丕相教授也说过武术在过去“主要用以保镖、看家护院、打场子卖艺。因此,武术的主要习练者是社会阶层较低的一批人群”[19]。这种习武的阶层观念至今仍有存留,使人觉得武术“舞枪弄棒”难登大雅之堂,只不过是市井街头“艺人卖艺”的“把戏”,只适合于其特定的“文化空间”。武术虽然历经民国时期“强国强种”背景下成为“国术”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全面发展,提升到国家软实力建设、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国家形象的高度,“使武术由封建社会被鄙视为江湖‘下技’,提升为一门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正规的专门学科”[20],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今日社会部分民众依旧抱持着狭隘的武术观念以及存在着对习武者较深的社会阶层偏见。笔者在谈及上海体育学院邱丕相教授发起的“健康大中国·武博西部行”武术文化宣讲活动时,有很多社会人士(非武术人)不禁吃惊武术居然有这么多的博士,言外之意,武术不过是一项“运动”、一种“把戏”,何时成了一种文化、一项“国学”?恰如邱丕相教授所言,武术“受到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在世人眼中缺乏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思想也大量根植于武术专业人员的理念之中”[19]。在埋怨大众立场的浅薄与无知的同时,我们武术人不得不反思武术自身的形象定位,以及在获得消费大众认同上所做的努力很不够。另外,部分习武者武德规训与约束机制的缺乏以致自身行径有损武术形象,使得部分武术学校成为“坏孩子的集中营”,如此武术习练者心头依旧存有一丝挥之不去的阴云,进而缺乏在公共空间“展示”自身技艺的自豪感,难以满足自己的身体“展示”欲望,面对他人的“凝视”,身体消费的“感觉良好”难以实现。

当消费大众无情地抛弃自己的“祖技”而转向拥抱异域的瑜伽、跆拳道时,我们不禁反思异域“身体文化工具”的优越性到底在哪里?为何能够带给消费大众“品味贵族感”和“时尚优越感”?我们往往习惯从武术自身发展寻找问题的所在,将其归因于武术的内容、形式、教法、风格等,却不曾关注过消费大众内心的“呼喊”,寻根消费者排斥武术的深层原因和机制。武术发展以“武术”为本位而拓展的发展模式、理念等固然有其价值,然而也有学者呼吁“以往武术发展研究普遍犯有为武术发展而研究武术发展的偏弊,结果却是令其因无法与人的需求实现对接而遭遇冷落……武术人研究武术发展,要学会换位思考,看待武术的视角要与普通大众保持一致,且要更多地站在后者的立场”[16]。这就提示我们,从消费大众的立场出发,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声音,感受他们对武术的本真态度和心理立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身体消费社会对武术提出的挑战。由此观之,如何将武术“草根文化”的形象定位加以提高,凸显国家大国传统文化的品味,凸显武术身体消费途中面对他者“凝视”的“贵族化”“高雅化”“圣洁化”问题,以提升身体消费时消费者自我的“良好感觉”,满足消费者“自我展示”时的心理需求,是武术能否大批量“吸粉”、重建光辉自身形象和国民武术文化认同的关键。

3.2 “美化塑型”需求下身体形象的标准预期

“健美、健身、娱乐、休闲及其产业落户全球并凸显为一道别样出彩的肌肉文化”[21],也为大众进行身体消费拟定了“美化、塑型”的标准,“型男”的称号成为了对个体身体的一种最高褒奖。对于女性来说,身体的“美化”则更是选择一项运动的决定性因素,“女性对形态美的渴求是其参与运动健身的重要动力……女性爱美、增进健康、娱乐休闲是当代女性运动参与的主要动机,而对青年女性来说,塑造和保持理想的身形可能又是其最关注的”[22]。武术专业运动员“个子矮”是大众对武术存在的印象误区之一,这其实是由于武术“在选材过程中会特意选择身材较小巧玲珑者”所致。加之“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接受专业训练后,肌肉较发达,四肢较粗壮,配合较小的个子,无法给人一种审美享受”[23]。但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作为武术“形象代言人”的武术运动员、武术健儿们会给大众的武术身体消费观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蒋玉列举了现代人为了求美而不惜牺牲健康甚至生命的一些行为,例如“为保持形体美而拒绝生育子女或接受人工流产,为美体而施行整形手术,重症情势下为保持身体美而舍弃健康以至生命,通过滥用药物和过度节食等方式实施减肥。”[24]这种“异化”的身体消费观,我们并不提倡,但这些情形的存在至少可以雄辩地证明现代消费大众对于自身形体美的追求之甚、求心之切,“可以证实对‘美’的消费在大众消费行为中所占的分量”[14]。以“武术”和“塑造”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文献全文数据库,发现相关论文几乎都是武术与国家形象塑造、品格精神塑造、文化品牌塑造等相关的研究,而从武术练习者自身形体塑造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体现出武术理论研究对“身体消费”的不足,折射出武术对锻炼者自身形体塑造方面的发展研究与当代消费大众对身体消费旨趣上的断裂。

武术人的形象往往表征着武术的形象,武术人身体的形象往往诠释着武术运动的魅力。“一个项目的练习者,特别是专业运动员,往往代表了该项目的形象,如人们会根据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形象认定艺术体操是一项非常利于女子塑形的项目,根据篮球运动员的形象认定打篮球可以使人变得身材高大”[25]。由此观之,武术在推广过程中,需注重武术专业运动员(形象代言人)在选材上的美观指标,而不是只注重利于竞技成绩的单一维度。同时,武术须挖掘自身潜在的“美丽因子”,使武术锻炼不仅可以带来健康、塑造品格、体味文化,更能够实现对身体美的追求。中医理论认为形体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形体为“神“之所依附。《景岳全书》治行篇说:“伤形则神为之消”。武术锻炼注重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身体观,无疑有助于锻造人的精神、气质,进而作用于人的外在形象美。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对武术的功能、价值进行开发,对一些拳种的塑身、美丽因子进行提炼、转换和再生产,以切合大众对自身“美化”的需求。“如何把我国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包装成大众喜爱的商品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26]。瑜伽在推广中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名模克里斯蒂·特灵顿不但在著名杂志上大谈瑜伽的妙处,还身体力行地设计瑜伽服装,创立了瑜伽服饰品牌;伊丽莎白·赫丽生育之后体态恢复得仍然无懈可击,尽管瑜伽可能不是她保持迷人身段的唯一法宝,却是她极力向别人推荐的塑身方式”[27]。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量身定做的孕妇瑜伽、亲子瑜伽、学生瑜伽等,使得练习瑜伽可以“塑形、变美”,成为了追求健身美体“共同体”的共识,而武术中的木兰拳、健身气功等却未能很好地走进消费大众的视野。

3.3 “感觉体验”需求下内容模式的转换复魅

武术运动因为教学内容、模式设置的不够合理,往往导致不良的“身体体验”。首先,许多人在体验太极拳后膝盖疼痛,尽管其中有自身腿部力量、锻炼不够科学、缺乏放松等原因,但却实实在在影响到了其身体的体验。或许有人会为武术辩解,认为每一项运动若是方法不当都会引起身体不适,跑步一样会肌肉酸痛。然而,其他运动至少能够让“消费者”知道自己错的原因,而武术却往往因为拳理的复杂、技术的深奥、招数的繁杂,各种虚实转换、阴阳化育、重心移动等,使得“消费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浅尝辄止后不得不放弃。其次,武术练习讲求“十年不出门”,练习过程中看不到自己的进步,需要一点一滴去慢慢体悟,使得当下浮躁的消费大众失去了耐心,“跆拳道就那么几腿,实实在在,打沙袋、打手靶、打木板,他看得到自己的进步,看得到功力的提高”[28]。“韩国的跆拳道形成了由几种简洁腿法组成的‘快餐式’技术,才逐渐风靡世界,并占领了中国市场,将中国武术‘踢’出都市时尚”[29]。武术在身体体验和锻炼成效的身体感应上,还有很大的生产转换空间。再次,跆拳道忘我的“高声呐喊”释放了人的表现天性和实现了自我的展示认同,“武术练习过程中也不能喊不能叫,武术课感觉死气沉沉,学生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练跆拳道的时候能够发出声,能把心中的闷气、怨气发泄出来,学生觉得身心很愉快”[28]。武术练习时的沉闷使其缺乏表现的张力,这些都与当今的身体消费极具张扬力的观念格格不入,影响了消费大众的体验,为武术的发展提出了时代性挑战。

武术锻炼的长久性与自身体系的复杂性,成为了消费社会大众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武术是一门体悟的文化,奉行长时段的修行与体认,是一个“不断内练的过程”[30],如太极拳有着“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古训。在不断体悟与“内练”的过程中感知生命、体味文化,最终使自己一生受益无穷。在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沉淀中,武术不断汲取其他文化体的营养以滋养自身,而渐成其“博大”与“精深”。在为武术的强大“文化载量”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辩证地看到它所产生的弊端。一直以来武术都在为自身做着“加法”,“结果是使武术日渐积重难返,为枝节所困扰,左右为难,进退失矩”[31]。于是有学者提出对武术进行“简化”,以此来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任何一项运动要想赢得最大的观众群体和活动人群,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使人能够明白它,看懂它,并且会习练,用最少的时间学会,然后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成为一项终身可以延续和关注的运动”[31]。武术保持自身的文化复合性的同时,需适当做一下“减法”,当然并非是要简单删减,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炼与再生产。以武术的趣味性将大众引导到对武术博大精深文化的体悟之中,如太极拳推出的五式、八式、十三式等简易太极,从繁杂的太极技法中提炼出最核心的招式,引起消费大众的锻炼兴趣,并筑牢身体素质上的基础,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可能。这样一来,即可满足消费大众对身体消费主观体验上的“感觉好”。

因此,针对大众身体消费的“快餐式”“追求良好体验感觉”倾向,武术内容模式的转换可以“对症下药”,生产出切合大众的身体消费“口味”的武术产品和营销模式。以“体验”为切入点,避免使消费大众望而生畏的“苦、繁、难”。同时,注重练习过程的阶段性和即时回报性,通过一定时间和阶段的练习,可以即时地有明显的收获,使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清晰可见,锻炼过程可以即时体验“畅快”,而不是必须压抑到“有朝一日”,逐步引导消费大众从外显的武术消费养成追求深层文化内涵的终生的武术消费观。

4 结束语

消费社会中,我们无力阻挡“身体消费”浪潮的冲击,但却可以调适自身,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改变,这既是防止被消费社会文化边缘化的策略取向,也是为自身核心价值的凸显打开一道突破口。立足大众“自身展示”“美化塑型”“感觉体验”的消费需求,展现武术文化定位的阶层体现,切合身体形象的标准预期,促成内容模式的转换复魅。对武术发展进行反思和文化再生产,力争逐步引导大众的消费观念从外显的表层消费进入到内敛的精神品味。

[1]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M].张旭春,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89.

[2]齐蔚霞.广告中的“身体消费”现象研究[J].当代传播,2011(4):87.

[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中的身体[M]//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42.

[4]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周俊,周莹,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18.

[5]陶东风.身体意象与文化规训[J].文艺研究,2003(5):152-155.

[6]王敏.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与享乐[J].天府新论,2008(5):104-107.

[7]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M]//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39.

[8]郑碧强.整形美容时尚消费的身体社会学解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9(3):204-208.

[9]蔡龙云.略谈长拳的锻炼发展[M]//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武术科.长拳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79

[10]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7.

[11]杜红燕.木兰拳价值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76-79.

[12]王岗,吴志强.消费社会中武术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11(1):116-119.

[13]杨跃.消费文化语境下大学生身体消费的社会学透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6):37-40,56.

[14]陶东风.消费文化中的身体[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43-50.

[15]邱丕相.“武术研究”专栏导读—进入新纪元的中国武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1-3.

[16]刘文武,朱娜娜,闫民.对以往武术发展研究的反思—基于“文化工具论”的视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4):454-455.

[17]张峻,张志伟.“草根文化”含义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1):89-92.

[18]韩政,王岗.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从“草根文化”到“符号文化”的历史变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6):50-51.

[19]邱丕相,马剑.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2004(4):62-64.

[20]杨建营,邱丕相.现代化发展对武术造成的消极影响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5):67-70.

[21]程宙明.美国肌肉文化的时代价值-基于中西方传统身体文化的历时发展[J].体育科学,2012(8):73-80.

[22]程宙明,陈彩珍,卢健,等.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成分、素质和免疫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3):78-88.

[23]李丹丹,林小美.杭州市跆拳道培训与武术培训市场需求差异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4(1):9-13,17.

[24]蒋玉.女性之身体审美时尚的生命伦理沉思[J].医学与哲学,2009(2):24-25.

[25]刘文武,金龙,贾亮.武术竞赛——现状·问题·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4):44-48.

[26]阎莉萍,田标.瑜伽热的社会学断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4):31-34.

[27]赵强.印度瑜伽在中国推广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15.

[28]蔡仲林.试论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2.

[29]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279.

[30]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4):22-25.

[31]李翠霞,赵岷.加与减: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另类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2(1):96-101.

Challenge and Reflection of Martial Ar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Consumption

ZHANG Guoliang1,DAI Guobin2
(1.School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Chinese Martial Arts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Based on a new perspective on physical consumption,we carried out an objective review of martial arts.After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physical consumption in consumption society,we had a deep conside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of talking about the experience and discipline of the body,developing the body’s standard of pattern,infatuation with body development,beautification and display,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needs of the mass physical consumption,find sensitive spots that can fit consumers,and form the physical consumption pattern of the physical consumption of martial arts.Based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tial arts spreading,we should realize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to the mass display demand and the standard expectation of body image under the requirement of beautifying plastic model,and imple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nt mode under the demand of sensory experience.

Martial Arts;physical consumption;consumption society

G80-054

A

1004-0560(2017)06-0132-06

2017-08-25;

2017-09-27

张国良(198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

郭长寿

猜你喜欢
武术大众消费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