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磊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14)
高校网球教学中多球训练法的运用
夏 磊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14)
多球训练作为常见的训练方法,以多球技术训练而著称。而网球多球训练法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现代训练手段,利用无间断送球的形式,逐渐增加网球训练强度与密度,以此促进训练质量、效果的提升。笔者因多年网球教学经验,发现多球训练法的运用可在短期内促进练习者挥拍与击球水平的强化,并通过基本功的巩固,最大程度上对错误动作予以纠正,实现网球训练教学目标。
1960年,女排教练大松博文(日本)采用特殊训练方式,对日本女排实施训练,并经中国体育学者的引进与优化,在各类球类训练中得以广泛运用,即为多球训练法。该类训练方法的选择,一经推出就受到教练员的高度认可,尤其在网球、乒乓球与羽毛球等训练中,具有较强的应用空间。高校网球教学中,对多球训练法的应用,则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训练强化和内容充实等手段,对学生不规范行为动作进行纠正,促进学生击球稳定,能够在促进自信心强化的同时,推进高校学生网球技能的提升。
多球训练是指在多个球作用的前提下,以单一动作训练为准绳,实现击球运动强化与记忆的目的。因其具有可控性、无间断性特点被人们所熟知。其中,可控性:通过对训练环节、各程序间的合理控制,以针对性训练为前提,结合负荷运动、强度运动与间歇运用等多种形式,对练习者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体现自身科学性、合理性价值;无间断性:以提升击球技能为核心,利用对不同层次练习者持续训练的方式,依据多球训练、备件多球的原则,落实多球训练法的深刻内涵。
高校体育事业的兴起,应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作为开展教学的宗旨。在此过程中,网球运动以健身价值、娱乐性、强度适中的优势脱颖而出,其原因在于网球训练对练习者素质水平要求较低,在各年龄段群体中均具有适应性的特点,而学生大学期间的网球训练,以受用终身的价值在高校体育教学范围内盛行。纵观古今,网球运用已有近百年历史,蕴藏大量的时尚元素和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可促进校园文化的营造,同时学生通过网球运动的开展,还可活跃学生间的友谊,增进感情,即在减缓学习、生活压力的前提下,陶冶情操,促进生活品位、审美意识的提高。
2.2.1 场地、设施匮乏 现代高校网球教学场地相对狭窄,且网球训练易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多数班级网球课的开设期限仅停留于1~2个学期,以学期36学时为参照,学生网球学习次数仅为36次。另外,高校网球场地与其他场地混合使用,并长期处于被占用现状,从而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学生无法从事网球技术接触、学习与掌握等工作。
2.2.2 教学方法老旧 当前局势下,多数高校网球教学工作的开展,仍沿用其他球类教学方法,虽然此类教学方法经验充足,但是受到球类不同的限制,导致网球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全面提升。传统网球教学工作的施行,仅以动作讲解与示范为基准,难以满足当前网球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若在长时间教学引导的背景下,将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产生学习抵触心理。
2.3.1 优化场地设施 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网球场地、设施,以此满足学生的网球训练需求。原因在于网球场地作为学生训练的关键场所,院校应充分依据网球练习者的数量,对教学场地予以合理布设,如网球墙的设定,可要求学生以主观练习的层面对网球基础技术加以巩固。此外,院校可选用发球机,提升学生的锻炼次数与频率。
2.3.2 创新教学方法 基于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现代社会,网球训练应充分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的限制,即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促进学生多元化素质能力的培养,如情境教学、异步教学和探究教学等。其中,探究教学使用范围略广,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网球基础技术的背景下,教师以辅助指导的角色,加强学生主观思考的能力。此外,教师可通过网球友谊赛的组织,依据学生网球技能现状对规则进行规范设定,以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能力。
原地直抛网球训练,适用于初学者,通过正反手双向击球的形式,促进其击球能力的提升。在此阶段,学生处于网球训练初期,动作稳定、步伐灵活等运动能力相对较差,在击球期间无法针对多环节因素,对球落点、高度等指标进行明确。因此应选择喂球方式,作为学生网球基础技能训练的根本。教师应在实际教学阶段,通过原地直抛训练方式,在学生能合理把控击球节奏的前提下,对人球间的距离予以适当调节。此种教学训练手段的选择,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击球动作问题的纠正,还可利用动力定型的训练模式,对学生击球动作进行指导。
高校网球教学工作的开展,各个教师所负责的学生人数均在几十名,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不利于学生隔网持拍能力的强化。对此,教师应在网球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特点,以击球基础训练为基准,对其开展隔网手抛教学工作。从本质上来讲,隔网手抛和原地直抛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注重对击球速度、角度的控制,后者在于对击球动作与距离的把控,可促进学生送球能力的提升。总之,隔网手抛训练模式,以师生交流为衡量点,在双重意义上能缓解教师教学压力、学生学习压力,具有一举两得和事半功倍的优点。
网球隔网持拍训练对训练者的送球技术要求过高,多数训练活动的进行均由教师完成。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为学生对送球深度、高度和角度、旋转等因素考虑不周,教师通过训练辅助的角色,以隔网持拍为教学目标,适当拓增网球可控范围,以此实现训练内容差异的类型球训练工作。在此过程中,正反手训练作为隔网持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技术差异,对其送球深度与角度予以针对性的明确,使其能够在击球能力、预判能力全面提升的前提下,切实高校网球多球训练法教
学的意义。
就多球训练中网前截击训练技术而言,分为正反手截击两种形式,教师可在网球教学中,通过由浅至深、以点至面的教学原则,对学生网前截击技术能力予以加强。在此项训练过程中,正手截击难易程度明显低于反手截击,且截击手段与流程相对简易,便于学生掌握。其中网前截击依据运动形式的不同,包含隔网定点截击、隔网移动截击、不规律抛击等,教师应充分依据学生网球训练阶段的不同,对网前截击线路与落点予以整改,以此为学生营造更为良好的高校网球训练环境。
多球训练法,以发球成功率、稳定性作为训练核心。针对实际网球接发球训练工作的开展,可知一发是否成功在比赛取胜方面占据决定性优势,而二发稳定性则是以科学技术为基准,在网球比赛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在网球教学训练环节,通过接发球混合训练的模式,融合多球巩固练习,用以实现事半功倍的训练目标。
高校网球教学训练中,送球质量和训练效果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因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教师需面对几十名学生,若一味采用教师送球训练模式,则会对学生训练质量、训练频率产生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可在教学初期,以基础强的学生为基准,通过对其送球、喂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原地送球,促使学生在多球训练中认识到送球的作用,不仅是对学生训练次数与频率的提升,还可推进高效教学课堂的营造。
在高校网球初期教学阶段,由于教师对学生技术水平认知范围相对狭窄,导致学生在未熟练掌握挥拍技术的前提下开展多球训练,并同时采用网前送球的形式,既是对学生挥拍难度的增加,又易造成学生分配不合理、失误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动力定型的创建,长此以往,将会丧失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在训练技能提升阶段,部分教师仅注重网前送球教学,对送球角度、球速与旋转等层面有所忽视。针对此,笔者建议通过徒手挥拍、原地弹球训练手段,融合分组练习的形式,降低喂球、送球难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网球训练的积极性。
多球训练要求以3名学生为小组,通过20~30次击球次数的严格性控制,加强学生对动力定型的认知。但是,在实际训练情况下,多数教师仅关注击球速度的训练,而忽视对击球间歇点的把控,致使学生在未充分分析击球位置的基础上,完成下球击打动作。此种训练模式的运用,不仅无法起到动力定型的强化,还会诱发错误动作的构成,对学生造成身体损伤。笔者建议教师应在充分解读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利用跑动训练和引拍训练,以教师送球为基准,对学生多球训练节奏予以规范把控。
虽然多球训练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得以施行,但是因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影响,仅以送球为前提,盲目追求训练量,而造成对训练“质”的忽视。对此,教师应基于对学生技术情况的合理把控,采用挥拍技术、原地弹球与慢速球训练等多种形式,依据学生对训练“拍子”的寻找,降低学生网球训练错误率,实现精讲多练和训练质量提升的教学目标。
以高校学生的角度,多球训练法作为网球基础技能训练的最佳方式,在高校课程开展中的作用愈发显著,不仅可形成规范性、指导性动力定型,还可通过击球成功率的提升,降低击球错误动作,实现高效教学课堂的营造。另外,针对高校网球教师,应在充分运用原地直抛、隔网手抛、隔网持拍、网前截击、接发球训练等多球训练的背景下,以学生实际学习现状为依据,对其多球训练法进行合理选择。
[ 1 ]李靖.浅析分组多球训练法在我国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 J ].科技资讯,2013(1):201.
[ 2 ]田晓,胡靖宇,梁释心.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多球训练法[ 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4):50-52.
[ 3 ]王长磊.谈多球训练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运用[ J ].统计与管理,2015(1):181-182.
[ 4 ]邹臻.探究多球训练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运用[ J ].当代体育科技,2014(15):27-28.
[ 5 ]徐传飞.浅析多球训练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运用[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9):73.
G845
A
1674-151X(2017)12-111-03
投稿日期:2017-10-15
夏磊(1983~),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