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扬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陈 扬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基于当前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目标脱离当今社会需求、培养模式陈旧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整体宏观层次构想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框架改革构思、基于微观层面提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以期为本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院校
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竞争力略显羸弱,由此暴露出该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虽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涉及到核心能力的培养,但缺乏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互动的培养模式,传统单一人才培养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所需,更不能适应国家体育强国战略部署。无论是在自身就业力和核心竞争力还是在实现个人创造性、全面性发展方面都显露一些弊端,因此我们面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的愈发紧张、严峻,要及时优化升级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当前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探讨从宏观上探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框架改革构思,并从微观上提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具体的课程设置,为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1.1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有公安系统(特警、武警、警卫、安保等方向),中小学体育老师,健身俱乐部,公司企业等。这种多渠道宽领域的就业趋向,需要该专业的人才已不再是简单的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而是更多的需要具有“一专多能”等知识技能全面、综合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该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中,各个高校都未能精准定位。有些学校的培养重点是“专业性人才”,有些学校则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还有些学校把重点放在“复合型人才”。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现如今的大众教育,多样化选择使得明确的目标定位在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今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体制下,多数毕业生要在人才市场中,依照“自主择业”的原则进行双选工作岗位。依据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可知,在当前乃至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就业难”的问题都不会得到缓解或者有所改变,毕业生都必将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和挑选。按照当前的现实情况,为了在“双选”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毕业生要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用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而言,应及早明确市场需求,把相关需求列入对应专业培养目标当中,以期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力,为本专业学生寻求更多的生存空间。
1.2 培养模式滞后且单一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化,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要,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行的培养模式仍然是主要参照竞技武术的培养方案,忽视了武术教育价值的多面性;其次,当前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仅仅涉及到套路、散打、传统体育养生等少数内容,忽略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多样性;第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虽然隶属于教育学专业,但并非师范类专业,然而目前各个院校的培养模式大多参照体育教育的培养模式来设置,甚至有些院校的课程教材也与体育教育类专业雷同。由此造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在就业、择业时不能完全对接。同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校期间需要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考核顺利通过才能获取相应的资质证书,但是基层教学工作中更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型学生,需要对三大球、三小球甚至更多的基层体育项目均有所了解才能适应中小学的教学所需。由此凸显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有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弊端,现有的培养模式无法和就业需要对接,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要,该专业毕业生也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无法展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1.3 课程体系存在漏洞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技术与提高以及其他防身自卫与擒拿格斗类课程,各个院校之间因各自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的课程设置主要强调了武术专业课程的学习,侧重武技专业素质的提高而忽视了其他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课题组曾经做过一次主要面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群体的网上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围绕“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情况满意度”,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有12398位同学参与了调查问卷,然而反馈回来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出乎意料。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人都表示对目前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安排不满意,很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真实需要脱节,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进入社会中并不能发挥作用,无法凸显高等教育的作用,更有甚者表示“读书无用论”。虽然网络调查可能存在一些偏差,但是也从某些方面暴露出当下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说明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行业需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集中出现两个重大问题:(1)必修课偏多。(2)分科知识课程多,交叉学科知识少。
1.4 创新能力低下,实践能力薄弱
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践当中运用,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不能充分结合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未能幸免,整体的教学实践质量差强人意。虽然,各个院校一直在大力提倡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收效甚微。由于多种客观因素和现实困难的制约,导致高校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够完善,实践性教学的部分还有待提高。就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说,教学理论跟实践性练习的结合更是存在诸多不足。在当今人才能力的结构当中,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人才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能力,然而现行的专业培养体系却忽视了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相关内容的比重。对创新性能力培养的重视不足导致的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在当今创新性社会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那么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将如何生存与发展?
2.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任何重大的社会改革,都要求首先转变思想和观念。对于意识层面的变化,往往会直接作用于实际行为方面。根据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特点,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针对不同具体专业的课程改革,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更应该做出务实、务时的调整:一,明确教学目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巴班斯基认为“想要通过教学过程实现学生的最大限度发展,就应当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活动中亦有“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这一原则在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同样适用。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本质观念,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实际目标与任务;二,规划课程设置。课程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强化通识教育的同时,应拓宽专业的辐射范围,梳理专选课与选修课之间的联系等;三,创新教学方法,所谓树挪死,人挪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远远区别于以往,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本身,其专有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必定也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环境,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探索的生活习惯;四,落实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学模式与计划实施的具体场所,也是整个教育执行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并决定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显然,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式与与讨论式应该逐渐占据更多的比重,以引导学生能够独立的进行知识的发现与探究,最终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2.2 课程体系建构紧扣社会发展需要
放眼世界范围,课程设置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结构化是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美国新编的《同一现代数学》打破了传统的分科体系,构建了现代数学的集合、关系、映射等为一体的综合新体系;日本的“数理”课也涵盖了综合数学、综合物理、综合生物、综合地学等相关学科。“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无论是美国教育学家不乱倡导的学科基本结构,还是赞可夫强调的理论知识,亦或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坚持的“范例性”,无一不是使教学内容日趋结构化的典型例证。我们可以从国外课程教学改革中获得启示:要想实现知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必定也得制定能够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的相关课程体系,而显然现有的课程体系并不能够完全达到其要求。作为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配置,其基本课程体系必须能够呈现出知识、能力、素质的三位一体,不但要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更要具体可行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不仅具有丰富透彻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更要更为广阔的跨学科知识领域。显而易见,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构,变传统的“知识本位”为现今的“能力本位”,无疑是夯实学生知识体系与结构的必经之路。针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突出课程主干部分,建立专业特色内容。如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强调引入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与技法,丰富武术课教学内容,从而摆脱竞技武术一家独大的局面;二,结合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注重学生的务实能力培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学会传授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专业传承的方式与方法;三,针对学生个性的差异,应予以适当的鼓励与尊重。通过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要求。总之,在制定与实施计划的同时,务必应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与计划来构建课程,构建切实以服务于学生为本质的课程方案。
2.3 丰富与完善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伴随学生思想日益显著变化的同时,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成为了一个争论的焦点。暂且不论其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仅从教育理念与思想与时俱进的层面,就可以提出质疑,传统为之坚守的众多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适宜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需求。诚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很大层面上极其迅速与有效地扩大的学生知识储备,但是在参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依据时,便能清晰的发现其问题所在。所以,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的冲击,其劣势尤为突出。能够让师生在课堂上通过思想交流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对于师生双方都是极有效益。对与“启发式”教学来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前人经验知识,更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到循循善诱,一步一步的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成为这一环节中的主导性群体,从而在这一次次的探索追问中,能够不断的从更多的方向、角度、领域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比如,在武术专业训练课中,学生又普遍具有一定的武术基础,这无疑给任课教师提高了教学的难度系数,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动作教学,而是更加复杂的动作细节剖析。在针对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尊重其个性特色,鼓励其个性特色突出发展,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从武术动作的身法练习中,使其深入感受到武术动作的整体特点与风格。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动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能力,深挖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教学状况。同时,要尽可能的拓展学生教学实践的机会与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三,在结合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运用最近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给学生呈现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专业课,是当今专业教师所应必备的基本能力,不仅要有对新生事物的敏锐嗅觉,更要有运用与操作的融合能力。
2.4 培养方案应彰显“复合型”特点
在以人才培养计划为核心重点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着重突出与强调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总体设计与实施蓝图。就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而言,它是通过以实践化的形式,逐步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体现出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法与特点。在落实到具体专业学科领域时,亦是需要依照各自专业的特色与特点。如在制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时,要结合其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首先,从宏观整体方面来讲,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实现专业素养的稳步提升;此外,为了能够全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而采用多学科与领域的穿插培养模式,以实现学生各个领域的突破式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专业素养与整体素质的发展。
其次,从微观具体方面来讲,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计划方面,逐渐加强落实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的比例,一方面不仅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建设维护能力。
再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做到突出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更要彰显出选修课程合理科学的补充作用。通过选修课程的辅助协助作用,更加合理有效地补充专业课程以外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使课程设置最终能够服务于知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
最后,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注定离不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密切结合。尤其是在我国专业教育存有严重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的当下,学生的社会适应面愈显狭窄,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在原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模式下,做出顺应社会发展的科学性调整,从而能够实现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渗透,为学生的全方位、多领域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
3.1 课程设置的主题与特色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构成,课程是为学校教育目标而编制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设置是教育目的的直接反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本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的范畴,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此种课程的设置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用人的需求。以社会需求和就业方向为导向,结合本校特色和地域特点,确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核心能力如下:“武医双备,三技兼通”。“武医双备”即武术与民族传统和中医骨伤学两个方面的知识都具备。“三技兼通”即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中医骨伤学两个方面各三项技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第一,掌握本专业核心技能“一套精湛的武术套路”或“一套散打格斗技术”(达到武术五段,相当于一级水平);第二,掌握“一套娴熟的养生功法”;第三,掌握“一项熟练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医骨伤学方面:第一,掌握“一套较完备的中医基础理论”;第二,掌握“一套系统的中医传统疗法”;第三,掌握“一套熟练的按摩手法”。
3.2 课程设置的依据
当代高等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为基点,以顺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原则,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通过课改完善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虽然说毕业之后能否顺利找到工作不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但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是能够证明学校培养方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必要方式。高校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实现对于学生的培养,并让其接受社会的检验,从而证明高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所以说高校的课程设置要紧扣社会就业需要,要把课程设置依据与社会就业需要紧密结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亦是如此。高等体育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地方,要十分明确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现实需求,明确课程设置重要依据,把握就业方向的风向标。唯有如此,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的出来的体育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符合就业需要,实现学生自身价值。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打造产学研多位一体的多元人才。本文课程设置的教学方法主要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微格教学法(Microteaching),注重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众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并对每一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反复训练,旨在训练师范生技能和提高其基本素养。微格教学的特点是班级人数少、上课时间短、教学内容短小、心理负担水平低。在教学模式方面采用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锻炼其独立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典型代表,是真正的“授之以渔”。以安保方向的教学为例,可以给予学生一个处理暴力事件的特殊情境,使其自主分析处置事件所需的基础知识,能够促进其在安全防卫术、应急医疗方面的长足进步。
3.3 课程设置初步的思路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出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能在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运动训练、安全管理等领域,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以及安保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定三个就业方向分别是:1、武术演艺与社区指导方向2、安保防卫方向3、体育教师教育方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修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明确就业方向,增加就业能力。
针对当前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目标脱离当今社会需求、培养模式陈旧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与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重新审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丰富与完善相关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以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等宏观层面探讨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框架改革构思:并从微观上提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为当前高等院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 黄汉生,等.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36(8):3
[2]陈琦.体育院校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9):6-9
[3]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3):51-57
[4]黄汉升,季克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J].体育学刊,2005,12(6):1-5
[5]王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培养规模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8):60-63
ResearchontheCultivationoftheCoreCompetenceoftheSports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NationalTraditionalSports
CHEN Yang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China)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personnel martial arts and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re: the target far away from the needs of today's society, the old single training mode and irrational curriculum based on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macro level of Wushu training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framework the reform idea based on micro level setting and Wushu training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core compet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Talent core ability training; martial arts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807
:A
:1007-323X(2017)05-0122-05
2017-05-25
陈扬(1983-),男,安徽全椒人,讲师
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SC13XK07);成都体育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编号: D600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