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 张云龙
(1.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高校体育人文环境的现状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
李 颖1, 张云龙2
(1.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在大学的四项主要职能中,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都与一所高校的体育人文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优秀人才的培养中,德、智、体、美四维之中,体即一端。“身心俱健”的要求需要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来保证;在优秀文化传播中,“终身体育”的意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作为社会先进文化辐射源的大学体育文化与各项体育活动对社会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随着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正在将体育人文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作为改善学校品质、打造学校文化特色、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
体育人文环境;高校;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新一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体育工作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高校管理者的视野。营造独具特色的体育环境,不断活跃大学生体育生活,深植“终身体育”的理念,不但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实践,而且也正为学术界所关注,对“体育人文环境”的解析与探究也不断深入。
按照哲学的释义,环境,是与某一中心或主体相对的客体,即与某一种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通常认为,体育人文环境指的是,校园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体育课堂常规、校园人际传播和课外体育活动等构成的具有熏陶、激励作用的体育要素的总和。
本文以河北省六所省属高校为调研对象,面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体育教学部(院)及部分师生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95份,且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同时与103位干部、体育教师等进行了电话访谈。经过综合分析,形成如下思考。
人是体育运动中的主体,人们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价值判断,选择一定的运动形式和组织方式,使自己(个体或群体)的身体运动起来,从而满足身心的某种需求,并使作为客体的自身自然发生改变。人文环境是校园体育的隐性因素,其作用丝毫不亚于体育硬件环境。
1.1 对于培养“身心俱健”的优秀人才起着支撑作用。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就是“身心俱健”,而首在肌体强健、体能充沛。《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均衡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现代体育的发展不断证实着这样观点,即心灵的发展与肉体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身心和谐、统一才是真正健康的标准。如果终日埋头书桌与实验室,只强调智力学习,缺少体育锻炼,不懂科学健身,难以担当大任。营造浓厚的体育人文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熏染,时时享受着体育带来的乐趣,领悟体育独特的健与美,感受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自觉地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人生境界,能够增强抗挫折、抗失败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极大地唤醒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始终保持健康、阳光、向上的积极状态。反之,则只会老气横秋、死气沉沉。
1.2 对于凝练“阳光健康”的校园文化起着核心作用。体育集中体现了人类的进取精神、理性精神,承载着诸多的文化元素。而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之人”,一个是“文化之人”。人的身体则是自然与文化的统一体。作为培养社会适用的合格人才的大学,衡量其办学实力,校园文化是一个重要标准。作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中一个评判指标,“阳光健康”的文化需要体育工作给力。具备完善的体育工作制度,有较大的体育运动人群,有条件完善、设施完备的体育运动场馆,各体育社团组织活跃,定期举办综合运动会、单项运动会,有能够吸引师生的品牌特色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置身这种文化氛围中,每个人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用体育充实自己,自由快乐地成长,并潜移默化地成为这种文化的参与者与创造主体,能够使学校更自豪地向社会展示竞争力。
1.3 对于培育“终身体育”的社会风尚起着示范作用。体育作为一种内涵深刻的社会文化活动,已经演进为一种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已经并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因为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中,人类只有通过自己健康的躯体才能走向精神世界的充盈与丰满。从这个角度说,作为一项终身事业,体育展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学作为先进文化的集聚地和辐射源,对形成“终身体育”的社会风尚起着引领作用。发挥大学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创新作用,不断探索体育健康健身的内在规律和有效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传播先进理念、传授新知新法,能够引导全社会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同样,大学中体育活动的赛事组织、运作模式、管理方法对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也起着示范作用。大学培养的学生带着对体育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养成的体育习惯步入社会,更能直接带动“终身体育”意识的生成。这些都有赖于高校自身良好体育人文环境的滋润涵养。
通过对调研和访谈的深入分析发现,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下,部分高校日益增强优化体育人文环境的主动性,既有实践成果也有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
2.1 优化体育人文环境的实践举措
2.1.1 体育活动的“顶层设计”思路日益清晰。在广泛征求各高校意见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提出《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6)》、《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文件,明确规定了各高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活动规划及具体措施等,并明确了深入开展“阳光体育工程”的具体要求,将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普通学生体质监测、开足上好体育课、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提高竞技水平、增加体育健身人群、开展特色比赛活动等作为工作重点。特别是随着校园足球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顶层设计”,启动专项培训,利用高校体育专业优势推进体育教学深化改革。更为现实的是,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逐步清晰,各高校正在逐步加大体育工作的比重,将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相关专项工作计划、培训专业(专项)技能等工作摆上日程,定期研究、重点督导,各学校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落实这些要求。实践证明,清晰的设计思路,为各高校优化体育环境、浓郁体育氛围提供了有力指导。
2.1.2 大型综合赛事持续举办。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各单项的全国大学生不同级别的赛事活动,各省市大学生运动会等等,所设项目逐渐增加,在校大学生参与程度逐步加深,成绩不断刷新。承办大学生运动会的各高校,在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方面也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后大运会”时代留下了更多的体育运动空间,使各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有了更好的保障。以河北省高校为例,各单项比赛连续开展,其中大学生足球联赛、大学生健美操、啦啦操比赛、少数民族学生运动会等,参与初赛的队伍连年增加,氛围日益浓厚,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涨,比赛成绩也有不同程度提高。此外,各高校为了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运动队建设,提高了训练水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训练,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体育人群,进一步强化了高校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有力带动学校体育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2.1.3 校园新兴体育特色项目不断涌现。据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在高校所设的体育课中,传统项目比较齐全,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游泳等近20项。近年来,在传统运动项目的基础上,适合青年大学生的健美操、轮滑、跑酷、瑜伽、定向越野、心理趣味运动、各种拓展运动项目逐渐引起更多学生注意,选课率不断提高,参与热情不断增强,吸引了更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1.4 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较高。据调研统计,各高校普遍开设有22门左右的公共体育课程,大学一、二年级均设有体育课,三、四年级和部分研究生班级开设有体育选修课,周平均课时在16~20学时,教学内容中涵盖有氧训练、体质达标测试专项训练以及各运动项目的理论与技能以及裁判知识等。各高校在提升公体教师能力方面也组织开展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师资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一批年轻教师加入公体教学队伍,学历结构不断提高,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占有一定比例,他们的理论和技术功底也比较扎实,有的还可以一人兼开2~3门课程,给了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受到在校大学生的欢迎。
2.1.5 各具特色的体育第二课堂蓬勃开展。只靠课上时间进行体育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力组织开展体育第二课堂活动,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自觉行为。据调研,在高校中普遍开设有体育文化节、体育俱乐部、心理趣味运动会等,将传统的春、秋季田径运动会改设为时间跨度更长的体育文化节,丰富组织形式和内容,将系列体育活动与主题体验活动有机结合,在一定时间内营造人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浓厚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投身其中,效果十分显著。另外,还有不少高校利用自身有体育专业的优势,发动体育专业师生牵头,组织非体育专业学生,将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体育单项俱乐部,旨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运动的乐趣。
2.2 优化高校体育人文环境的现实困境
在访谈和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抱有浓厚兴趣,对学校优化体育环境提出了很多建议,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高校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2.2.1 校际间不平衡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开课门数不一、自主选课的实现程度相差较大,有的能够给学生提供“菜单式”的选课,有的只是在有限的几门课中指定,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此外,在课外体育兴趣组织方面,有的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活动效果好,个别设立了20个俱乐部以上且运行效果较好,而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体育俱乐部。在硬件建设上,有的投资建设力度很大,各种体育场地设施比较完善,而有的则捉襟见肘,个别甚至只要一有风雨就停上体育课,根本谈不上满足学生不断出现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
2.2.2 舆论宣传氛围还不浓厚。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科学的健康健身知识宣传,有的高校虽然有体育专业,但根本没有形成科普宣传的系列活动,更缺乏这方面的整体策划与设计;二是现有的宣传报道内容流于面上形式,举办的活动仅限于“留个影、留个新闻”,缺乏深度挖掘报道,特别是对其中突出的人和事以及背后的故事缺乏整理和开掘;三是对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缺乏宣传,对博大精深的体育道德、体育文化、体育法律等知识成果宣传普及不多,在深入人心上做得还远远不够。
2.2.3 持之以恒的耐力不足。“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有的高校设有“体育文化艺术节”“体育活动月”等,但存在一阵风问题,热闹一阵、冷清半年,学生体育社团组织或体育俱乐部有了比赛或专项活动才突击训练,平时则很少活动。有的高校在迎接专项评估或检查时才临时抓一抓体育工作,有的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中存在拼凑填报数据的现象,没有起到真正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在体育经费投入、列入工作计划日程等工作中也存在着“长久抓、抓长久”不够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良好的体育工作氛围营造。
2.2.4 挖掘体育资源欠缺。很多高校仅凭自己的体育教师开课、训练或课外指导,普遍缺乏挖掘、整合校内外综合体育资源。如那些建校历史较长的高校都拥有宝贵的体育史、体育人物资源,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人文教化、思想启迪的资源,各高校普遍挖掘不够,基本没有形成系统的史志资料,更缺乏开出这方面的校本课程。再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同样缺乏深入的挖掘整理,很多学生不清楚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形成激励效应。
此外,对体育教师地位的重视程度,对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对体育工作的综合策划与设计能力等,各高校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瓶颈问题。
创设高校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要按照“四个一”的总体思路进行建设,即要设计一套基于学校自身实际的体育人文环境制度,要形成一套大学生体育活动设计的“组合拳”,要建设一支技术和理论“双过硬”的师资队伍,要塑造一个利于体育文化广泛传播的校园氛围。
3.1 系统抓好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
在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认真研究学校所处的地域、历史以及学生特点,按照学期、季节等不同时间段,综合设计出一整套由固定内容与灵活机动内容相结合的校园体育活动的制度方案。方案中要明确主办单位、特色活动内容、学生参与方式、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经费来源渠道等具体内容。同时,要兼顾考虑到学生的性别结构、兴趣要求,确定不同项目的比重,即“量身定做”型的方案设计也要做整体考量。要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各部门以及各学院(系、部)学生工作队伍吸纳进来,明确其职责,要让相关职能部门都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改变目前“谁都有份、又谁都不清楚干什么”的窘况。更进一步的是,要将“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考虑,力争做到全校的课程安排体育优先,切实保证师生每天有共同的时间在操场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还要求各高校要对体育工作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体育活动时数、体育教师工作动态、教学检查评估数据、教职工健康状况等形成专题报告,供学校科学决策、指导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3.2 精心编排学生喜爱和适用的体育内容
体育是全面开发人才智力的强大动力。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综合身体活动。体育内容的综合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本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身的文化节素养,有赖于体育内容的科学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要开足体育课程。目前有些学校只开设了部分体育课,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学生选择余地不大。要将教育部明确规定的公共体育课程足额开出,给不同年级、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对体质不佳或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授课内容要灵活多样,采用模块化设计,比如可将重大赛事的视频观赏纳入等。二要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有的高校拥有独特的体育传统,如一些少数民族项目、传统武术项目等,要因势利导,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体育活动。有的高校女生偏多,可多组织开展健美操舞活动,形成声势,带动更多学生参与。还可以将体育与心理趣味活动、文艺演出、对外文化交流等结合起来,做到每周、每月、每学期都有特色内容设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一至两项体育活动中,持续地活跃校园体育氛围。
3.3 深化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教学改革
作为与德育、智育、美育相并列的一维,体育教育同样是一门科学。体育的课程内容、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而现实是,体育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上课整队、安排见习、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纠错强化等等环节似乎更加强调的是模式化、程序化,而往往这样的一节体育课带给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欠佳。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密度在体育课教学中经常被种种理由忽视。“很少出汗”或“一节课下来手脚都还是凉的”是不少同学的感受。本应十分活跃、兴致盎然的体育课上的循规蹈矩、暮气沉沉。这种现象亟待改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90min的上课时间,科学合理地划分教学时段,加大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的设计,使教学基本部分在较高强度和较大频率中完成,学生静止下来听讲的时间要尽量压缩,采取教师整场巡视指导的方式解决示范纠正的问题,使学生心率达到130~150/m的时间占到2/3左右。同时,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将运动讲解与技能应用、比赛实战等结合起来,一方面活跃课堂氛围,一方面达到增大运动量的目的。总之,要让体育课变得动感十足、活力十足、魅力十足,让学生在“满头大汗”和“气喘吁吁”中对体育课恋恋不舍。
3.4 建设综合素养更高的体育教师队伍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普遍学历、职称层次偏低,有的数量严重不足、有的年龄老化,亟需加强建设,既保持良好体能,又做到一专多能;既有精湛技术,又有理论素养,让体育教师成为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要加强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这是让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浓厚起来的重点。在教师着装、仪态举止等方面加强培训,展示出体育教师应有的特质与内涵,用体育人特有的“精、气、神”去感染熏陶学生。要通过组织教学技能展示、说课比赛等形式,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体育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进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通过组织现代健身知识理论的学习,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体育科研进展,促进教学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要通过组织体育人文知识的专项培训,如学习各项目发展史、体育名人、趣味体育、比赛鉴赏评判知识等,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做到“既会示范体育动作又善讲体育故事”,既生龙活虎又文质彬彬,彻底改变以往人们对体育教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不良印象,用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激励带动青年大学生热爱体育,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3.5 鼓励支持建好大学生自主体育组织
青年大学生追求自我发展、渴望自主成功的内在动力强大,而体育能够给他们提供极好的平台。我国现代教育的伟大先行者蔡元培就认为体育为健康人格之首。他说:“夫全面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最首要的事为运动。凡吾人身体与精神均含一种潜力,随外围环境而发达,有障碍则萎缩矣”。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较强,要鼓励他们从兴趣和爱好出发以多种形式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目前许多高校选择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即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导,将喜爱某一项目的学生组织起来,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定期开展训练、比赛、展示活动,也可以用实践学分、评奖评优加分等方式予以鼓励支持。特别是一些趣味性、挑战性强的项目,如跑酷、花式球类、长途远足等,只要是学生喜欢尝试和挑战的,都可以采取俱乐部的形式开展起来,再带动更多人参与。另外,如发挥体育专业学生作用,组织“早操一对一”活动,即一个体育专业学生带动一个班(组)非体育专业学生出早操。再如,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学生体育自主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竞赛、展示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俱乐部形式组织熄灯前半小时慢跑、周末健步走、体育趣味知识竞赛等,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安排,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本文在深入调研高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上,从现实性、系统性、实践性的角度,客观分析了体育人文环境创设过程中的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体育人文环境的总体思路及具体对策,着重从顶层设计、师资队伍、活动内容、组织方式、特色开发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目的就在于,紧紧抓住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主动发挥高等院校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在校青年大学生为对象,以优化体育环境氛围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高校管理者在体育工作上的主体功能。
[1] 刘鹏.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J].求是,2012(4)
[2]周妍,李启迪.论体育教学方式的内涵及其变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4)
[3]王亮华.学校体育人文环境的优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2)
[4]李春晖.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2)
[5]宋亨国.论当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J].体育科学研究,2012(1)
[6]曾敏,王定宣. 和谐体育文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4)
[7]陈家群.论体育环境的生态伦理与人文关怀[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4)
[8]刘森.体育伦理与生命精神之契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9]杨玲.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
AnalysisofCurrentHumanSocialEnvironmentsofP.E.anditsOptimizingMeasures
LI Ying1,ZHANG Yun-long2
(1.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Shijiazhuang 050024,China;2.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Shijiazhuang,Shijiazhuang 050041,China)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cultural diffusion are two of the major func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oth of them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social environments of P.E. Moral qualities, intellectual ability, physical fitness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re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alent cultivation. Physics is one of them. The require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to be ensured b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ctivities. In the spread of cultures, people are getting more aware of "lifelong sports". As an radiation source of social advanced culture,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and various physical activities are playing a demonstrating and leading role. As people giv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adolescent physical work, creating and optimizing human social environments of P.E. are significant contents of improving school quality, form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powe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man social environments of P.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ent situations, countermeasures
G807.4
:A
:1007-323X(2017)05-0106-04
2017-06-21
李颖(1979-),女,河北唐山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体育人文环境的创设思路与实践模式研究,编号:HB15TY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