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战略管理研究

2017-11-27 15:53刘志元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发展

刘志元,冯 伟

(1.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221116;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无锡 214121)

新常态下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战略管理研究

刘志元1,冯 伟2

(1.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221116;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无锡 214121)

研究目的:运用SWOT 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新常态下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进行研究,从它的内、外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外部环境中党和国家政策空前重视;仍需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经济增速下滑、高校扩招,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专业需求相对不足。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内部来说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制统筹下的体育教育学科优势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内部资源的优化和内在发展动力;各个高校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成本较高、专业建设视角不够全面,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需要深入改革,国家应从结构、布局、质量、效益等外部因素对该专业进行全国统筹,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区域特点,突出特色,服务于地方。结论: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师资培训,利用高校内部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培养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体育教育;SWOT分析;战略管理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我国现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定位不清晰、专业就业率下降、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目前多数高校着重关注了学科建设中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却很少从战略管理角度去思考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如何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实践,把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打造成体育学科中的品牌专业,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的人才,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战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研究以SWOT分析法为视角,分析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内、外部的优势和劣势,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阐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方向,旨为开设体育教育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战略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促进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转型与发展。

1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外部优势

1.1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有特定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引领全世界各个国家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使得其上层建筑之一的体育获得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我国已经实现了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进入了小康阶段,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生活奔小康, 身体要健康”。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于高速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是多年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源上真正解决体育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供求问题,社会层面群众所需求的体育教育增长与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就业出现脱节,学校层面表现出农村缺体育教师而城市相对饱和。

新的历史时期对体育有更高的要求,党从社会发展的哲学高度阐述了人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因素中身体素质是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生产力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体力劳动进一步减少,并非意味着对劳动者体质健康的要求降低了,反而是体力劳动的减少使得“富贵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需要体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作为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核心专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大势所趋。

1.2 各项方针政策的颁布实施

1.2.1 党的方针关于人民健康的阐述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从另一层面也阐明人民福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包含人自身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素质,尤其健康水平,既是幸福的追求,也是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力生产发展的前提。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更是专门对青少年体质问题做出重要指示,要落实这些政策,学校中的体育教育无疑担负着首要作用。

1.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体育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在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培养的途径主要通过教育,体育教育专业自然要负此重担。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纲要》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要靠科学教育,这就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一定要坚持科学性,尊重规律,因材施教。

《纲要》 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提高到了战略目标地位,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严峻形势,学生健康素质摆到很高的重视程度,必然赋予学校体育教育重大责任,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和提高于我国教育事业任重道远。

1.2.3 国务院及教育部近年密集出台体育相关政策

国务院于2012年10月22日下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再次强调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以及如何去落实和加强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对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提出严格要求,教育部配合53号文件相继出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无疑是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严峻形势出发,加强重大举措的出台和执行力度。学校体育的核心和重点无疑是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师的素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

2016年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更是直接针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提出具体要求,指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

针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直接指出其存在问题之一——体育技能问题,并指出解决办法是“修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普通高考体育测试办法,提高体育技能考核要求。”

1.3 全社会对体育的认可与重视,体育氛围变得浓厚

1.3.1 全民健康意识的落脚点是青少年体育

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特别提出要“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要实现此目标,就要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意识(健康第一)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终身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习惯,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此目标,离不开学校体育的师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3.2 体育考试改革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经过前期试验阶段,至2008年按照新课程要求,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体育中考”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促进了学校、家庭、学生重视体育,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更为可喜的是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坚持将统一体育现场考试与学生平时体育学习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体育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这种对初中体育课过程性评价的管理,使体育考试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2]。例如厦门市将排球的垫球列入体育中考的选考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参与排球活动得到普及[3]。

真正要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激起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依托运动项目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还需要相关部门和体育教育工作者付出长足的努力,这也要求中学体育师资的主要来源——体育教育本科专业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强化专项教学技能,适时调整培养方向,按照新课程要求,培养优质中学体育师资。再者,目前对于体育进高考的呼声很高,一旦实施,必然会对中学体育师资的质量和数量有更大需求。

2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外部劣势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由国家举办,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下的部门办学模式。这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政府各部门(特指“条”)和省级政府(特指“块”)分别投资办学和直接管理的体制[4]。在这种体制背景下,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由于高等学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体育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5],尽管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然而据市场调研,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不相协调是其中越来越突出的原因,呈现出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实际就业率却是逐年在升高,这说明体育专业就业市场可挖掘的空间还很大,市场潜力也较大[6]。总之,体育专业在供给能力和供给数量上不断提高的同时,结构问题却渐渐成为本专业就业中供求矛盾的核心。

另一个外部原因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我国老龄化严重,出生比例下降,基础教育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下降,各层次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将趋于稳定,造成体育教师这个行业,就业的难度将逐渐变大[7]。

3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3.1 各个高校培养模式落后于教育改革的发展

首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受学校培养方案等条条框框限制严重。体现在公共课与专业课比例由学校确定,大部分学校采取学分制,专业课学分、公共课学分、选修课学分被限定或者由于总学分的限制,造成事实上的专业课学时不够、选修课开课多而无暇选择。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导致学习热情不高,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实行的是“定向专业教育模式”,即封闭的师范教育,定向培养、包就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师范院校正在向综合院校转型,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又提出了更高的和新的要求, 这就决定了教师教育必然要走非定向与开放的道路。因此,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对原来的专业主干课程及其教材体系进行必要的重构[8]。而大部分院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依然沿用传统模式,并没有结合社会需求进行重新定位,这就导致了培养学生的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相当多的学生在就业前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简而言之,课程方案如果不改革,师资队伍难以从质量和数量上优化,也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达不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9]。

由于各高校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制约和现行高考制度等有关方面的限制, 体育生经过层层筛选, 普通高校所招的学生大部分不仅体育素质普通,而且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整体有所下滑[10]。另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设立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由于办学层次、地区、师资等方面不尽相同,很少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具体条件以及发展需求和就业去向为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容易造成盲目地照搬其他高校的模式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3.2 教学经费紧张,器材、场地投入大,见效慢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办学的基本条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涉及的项目相对较多,如:田径各个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等大球类项目、武术、体操等项目和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小球项目等,需要器材数量多,且以耗材为主,因而教学运行成本较高。目前两个或者三个组同时在一块篮球场地上专业课,几个组的学生在一块场地上武术课等现象普遍存在,需要对场地和场馆建设投入,但是综合体育馆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且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收效。对于体育单科院校来说这方面经费投入与学校发展是一致的,而对综合院校或者师范院校高校来讲教学经费本要投入学校优先发展的专业,要想在体育专业中增加资金的投入就更加困难。因此资金投入是否到位,场地器材硬件条件是否宽裕成为体育教育本科办学水平和学校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志。

3.3 专业建设的视角不够全面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备受业内关注,然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关注的角度大多较单一。从理论角度有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顶层设计研究,有关于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研究;在实践上,从招生政策研究到就业情况的因素和调查研究,鲜有从专业建设的层次进行战略管理角度综合研究。

教学不考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而仅仅追求知识的高度与深度, 使课堂教学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脱离中小学生实际[11]。加之目前就业压力大,学生会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导致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效性下降。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因素——教师,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在本科培养尤其是专业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的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尽管有职称、评聘等各方面客观原因,多数高校教师更侧重于个人考核方面的发展,而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不能保证得到及时更新完善,严重制约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

4 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内部优势

4.1 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及独特的学科地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条”“块”管理体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调动了各部门、各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为我国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4]。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体育教育人才。

尽管这种管理体制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完全相适应,需要改革,但是这种体制对于全国大局的统筹,防止地方或者学校各自为政、缺乏大局观、重复建设,培养条件和培养质量泥沙俱下等有重要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尤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顶层制度不能完全摒弃这种“举国体制”。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在体育学中拥有独特的学科地位。建国之初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借鉴苏联体育模式培养体育师资,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以运动项目划分高校体育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直到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第一次出现了“体育教育专业”这个名词,隶属于教育学类专业,运动训练专业隶属于训练学类专业,之后的1993年、1998年和2012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都合并到体育学门下,1999年后,我国高校急剧扩招,许多高校扩大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12]。

1998 年教育部新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各体育院校(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与修订[13]。

2003由教育部在前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此后的十余年,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取得较好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14]。

4.2 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招生着眼于全国布局。根据各省生源状况、教师情况、培养的教学条件、以往培养学生质量、就业去向等因素,统筹安排招生计划,确保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布局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掘各培养单位的教育资源,从招生到就业保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合理有序地发展。

其次,开办体育教育专业的普通高校要挖掘本单位的师资资源和当地教育资源。尽管学校有在职培训的要求,随着形势发展,现有任课教师本身具备终身学习意识,会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培训,包括高访学习、教学培训、科研培训等,这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本单位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老教师的“传帮带”,提升了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科研水平,优良传统的积淀,形成了各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促进了专业发展的特色向优势转变[12]。

体育教育本科的专业培养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环节,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把握,而不是只盯着课程改革。首先是价值层面,培养对象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将来从事体育工作时,都会面临体育的价值取向问题,这是专业培养人才质量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体育和人是无法脱离社会的,随着社会发展,人的个性和自由得到进一步解放,体育在满足人的需要、兴趣的时候,还要与社会结合[15]。其次,从专业顶层设计来说,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首次提出复合型体育人才,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其具备:能够在体育课堂教学、业余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等各个层面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指导等方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最后从课程设置上,国内较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课程设置面向社会需求与就业相联系[16],课程设置与中小学新课程表准衔接[17],并强调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18]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类分层教学”[19],突出终身学习的思想主题,技能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举,注重理论课的学习,以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数据化的社会和将来毕业后面对的教学与工作。

4.3 本专业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我发展需求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本专业的教师和教辅行政人员,二是本专业的学生。

从教师角度来说,专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他对社会的贡献值以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本单位本专业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其“饭碗”,尤其是即将开展的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取消高校教师的事业编制,对高校教师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一般是体育院系主干专业,因此师资的绝大多数是本单位的体育相关专业教师,作为师资的人和专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形势下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把握学科前沿, 才能将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提高教学质量[20]。

从学生角度看就业情况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和本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关系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其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直接来自于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教育,这是专业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和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体育教育专业学习发展其个性才能,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够肩负起今后体育教育重任的综合性教育人才。学生的努力和成就会促进毕业院校本专业的发展,直接影响该学校该专业就业率;而专业的发展对学生的就业以及薪酬等有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增强其荣誉感。

5 结语

5.1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外部因素得到空前重视,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促进体育事业的进步,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强调了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质,体育教育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经济增速下降、人口老龄化等外部不利因素。

5.2 内部因素中专业培养改革不足,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办学层次、地区、办学条件、师资等方面的差异不被重视而导致盲目地照搬其他高校的模式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培养的学生与新课标提出的健康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其知识相对单一,人文科学素质偏低。

5.3 国家应从结构、布局、质量、效益等外部因素进行全国统筹,防止地方或者学校各自为政、缺乏大局观、重复建设,培养条件和培养质量泥沙俱下等。各高校应合理定位,根据自身的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区域特点,培养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教师,重视与地方关系,多为地方服务,优先培养地方所需要的体育人才。

5.4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利用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日益增多,培养学生多能一专,加强其人文科学素质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和研修,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4:5-10

[2] 李静波. 我国升学体育考试政策文件的回顾、分析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14(10):28-29

[3] 洪燕青. 影响厦门市初中生排球学习兴趣因素调查研究[J].武术研究,2016,6(1):141-144

[4] 纪宝成. 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J].中国高教研究,2013(8):6-13

[5] 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7):56-57

[6] 吴晓涓.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108-117

[7] 王晓东.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阴山学刊,2010,24(1):73-75

[8]陈俊钦, 林向阳. 高等教育转型与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体系的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72-77

[9] 陈庄, 魏宁.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64-71

[10]胥英明.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质疑[J].体育学刊, 2004, 11(5):10-12

[11]关北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策略[J]. 体育学刊,2013,20(3):75-77

[12]尹龙,李芳. 高校转型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困境与消解[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5):67-71

[13]刘正武.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7-59

[14]刘兵,邹溪楠,李艳翎.“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运动,2014(11):60-61

[15]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57

[16]杨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2011,32(3):116-123

[17]冯平.新课程方案标准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2):85-88

[18]徐霞.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7(5):142-143

[19]孙义良,王兵,周贤江,等.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5):61-65

[20]王强. 转型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趋向的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17(4)112-114

StrategicManagementontheDevelopmentofthePhysicalEducationMajorundertheNewNormalofOurCountry

LIU Zhi-yuan1,FENG Wei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 Nanchang 221116,China;2.Deparment of P.E.,Wuxi Institute Technology,Wuxi 214121,China)

This research used SWOT analysis, literature and other methods, during The New Normal t of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from its specific analysi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Either the national policy was unprecedented intentional,but Universities still need further autonomy. The slowdown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society, making the professional demand was relatively inadequate. The national plan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a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ptimization the internal resourc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was the dynamic of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he reform of each university's major training still insufficient, the cost of teaching still high, and the major construction was not comprehensive.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ed further reform in the major program and the curriculum provision. The overall nationwide arrangement should be on major occupations layout, quality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national co-ordin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facilities, teacher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serve to the local. Furthermore they should strengthen teacher training, enhancing the inter - Cross and penetration of related discipline,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mpound type of sports professionals.

physical education; SWOT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

G807.4

:A

:1007-323X(2017)05-0101-05

2017-05-18

刘志元(1977-),男,山东人,博士,讲师

:冯伟(1982-),男,博士,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我们的“体育梦”
教师发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