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妹(上海市普陀区少儿游泳学校,上海200063)
11~13岁少年游泳运动员有氧训练探析
马红妹
(上海市普陀区少儿游泳学校,上海200063)
游泳是一项以技术为主、体能为辅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对于有7~8年正规游泳训练经历的少年,游泳技术的掌握、改进及体能的增强是其游泳成绩提升的关键。在11~13岁少年游泳运动员规范化训练中,有氧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探讨该年龄段少儿游泳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11~13岁少年游泳运动员;有氧训练;教学
11~13岁游泳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相对缓慢阶段,男性处于青春期前期,身体各系统进入加速发育阶段;女性发育趋于平衡。这个年龄组的运动员都处于训练的关键期,为了打好运动基础,有效提升游泳技术,进行有效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游泳是技能驱动的周期性运动项目,是一项必须通过学习、实践掌握的运动技能。能量代谢是运动的基础,有氧代谢能力则是能量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训练中,应合理运用有氧训练、无氧训练、专项训练等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有氧训练在游泳技术教学中至关重要。
游泳是速度与耐力兼备的竞技项目,其最大特点是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比赛激烈,对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机能要求很高。有氧训练的重点,是发展和提高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
就11~13岁运动员而言,其有氧能力发展空间大,可塑性强,但考虑到少年运动员技术处于不稳定状态,负荷时间可尽可能选择少年正确运用技术所游的最长距离。随着少年运动员技术能力的提高,有氧耐力练习时间和距离可逐步增加。
有氧训练是无氧训练的基础。机体内ATP(三磷酸腺苷)的含量高低及转换是训练的关键。ATP实为一种辅酶,起改善肌体代谢的作用,参与体内脂肪、蛋白质、糖、核酸及核苷酸的代谢,同时又是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分子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它作为一种核苷酸,就像细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货币”,负责储存和传递化学能,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ATP的好处是促使机体各种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增强细胞代谢活性。
对11~13岁运动员来说,体内ATP的储量少,无法满足游泳比赛时肌肉活动对能量的要求,还需要体内其他物质分解、合成、转换为所需的ATP。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代谢、供能,会使体内产生大量的乳酸。若乳酸累积量大,则会影响肌肉的收缩能力,长此以往,会使运动员感到疲劳,运动水平下降。
所以,提高运动员的无氧供能能力,根本在于提高其耐乳酸能力,降低血乳酸浓度。有氧训练的目的是提升运动员无氧训练的能力。有氧训练中的无氧阈训练和最大摄氧量的训练方法,可直接影响运动员保持无氧代谢的时间,以及在体内分解消除乳酸的能力。
只有经过大量的高水平有氧耐力训练,才能平稳过渡到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无氧训练。这是人体应激反应机制,也是训练计划所要遵循的规律。
少年有氧训练有2个必须:第一,游泳运动员在少年时期的训练必须强调有氧训练,这为以后最大限度地适应无氧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少年时期的训练必须遵循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分配有氧和无氧训练比例。在少年训练安排上,以有氧训练为基础,强化运动员有氧能力,提高运动员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促进运动员各项生理指标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三线教练员,依据游泳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负荷至关重要。有氧训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长距离项目上,短距离项目也需要安排较大比例的有氧训练。
有氧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有氧能力,改善体内摄氧量及使用氧的能力,快速消除乳酸,提高运动员的抗疲劳能力。虽然短距离自由泳以无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但训练中有氧耐力训练也不容忽视,且应占有重要的比重。
赛前阶段,应有意识地增加无氧训练内容,采用与比赛距离相近的练习方式,并以有氧训练进行恢复。
3.1 无氧阈训练法
无氧阈是人体在递增运动强度时,由有氧供能到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尽管关于无氧阈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无氧阈已被广泛应用于实战训练中。无氧阈训练的最主要方法是血乳酸多点测试法。这种方法早已被浙江队用于实训。
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需要通过中长距离的训练才能得以稳固,如800 m、1 000 m、1 500 m及更长的距离。在11~13岁少年中采用这样的训练计划,最大摄氧量的训练手段包括20×100 m自由泳,分3组完成,递增强度,以及10×400 m自由泳,递增强度,间歇时间越来越长等。
3.2 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的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决定间歇训练负荷的要素是:游距、游泳时间、休息时间、反复进行的次数。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训练负荷都会发生变化。间歇训练在提升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方面有特效。
用间歇训练来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最为关键的指标是间歇时间,即针对11~13岁的少年,间歇时间不能过长,训练强度不能过高。这2项都是有一定技术参数的指标,应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及强度内。
现在的少年游泳训练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应用、科学化训练时代,且本着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少儿运动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较成年人差,易产生疲劳,所以,有氧训练不易过于集中,训练时间也不宜过长,应与其他训练交替进行。
3.3 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不间断地连续游一定距离或时间的训练方法,训练距离往往超过比赛距离,游进的速度低于比赛速度,采用匀速或变速练习的训练方法。例如:连续游1 000 m爬泳,3×800 m爬泳,每组12 min包干,要求11 min 30 s游完,休息30 s。
持续训练法的主要作用是发展一般耐力,稳定或提高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大强度的持续游泳训练,不仅可以发展专项耐力,也为运动员的技术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能磨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第一,在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基础上,注意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每周安排6次,时间为周二至周五晚上5:00~6:30,90 min;周末为上午8:30~10:30,120 min。课运动量设定为4 000~5 500 m。
第二,水陆练习时间比例为7:3,每次陆上45~60 min,水上训练单项比例为磷酸肌酸供能训练3 ,糖酵解乳酸耐受训练5 ,最大摄氧量能力训练15 ~20 ,中强度有氧训练40 ~50 ,低强度有氧训练20 ~25 。
以有氧训练为依托,强化队员有氧能力的教学预案,通过教学训练,提高队员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促进队员的各项生理指标全面健康发展,充分挖掘其潜能,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打下扎实的生理基础。
[1]吴小彬.女子中短距离游泳运动员训练过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2]李建国,刘慎年,许尚侠.体育运动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潘佳章,郑闽生,钱风雷,等.狠抓技术优化,实现成绩飞跃[J].游泳,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