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438)
论运动员职业发展与教练员职业成长
刘兵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438)
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是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竞技体育资源全球整合的结果。从运动员职业训练和职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职业运动员所必需的职业化特征。围绕“教练员保姆”与“教练员职业专家”的辩证关系、教练员的“单项全能”与“跨项目合作”意识、营造“职业化氛围”与推动“教练员职业成长自觉”3个方面,剖析职业体育快速发展背景下教练员的成长要求。
运动员;教练员;职业体育;辩证关系;意识协同
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是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竞技体育资源全球整合的结果。职业运动员广泛参加各类国际赛事,不仅能够提高运动员收入,提升运动员价值,同时也能推动教练员的职业化,加快教练员融入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培养运动员的职业素养进而让其跨入职业体育领域,是很多教练员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如张传良教练为邹市明进军职业拳击铺平道路,郎平教练为朱婷纵横职业排坛指明方向……透过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往往可以看到教练员身上的多重角色:教练、父母、学者、导演、法官,等等。当年邹市明赴美进行职业训练,邀请张传良教练去辅佐,被张传良拒绝,“职业道路要学会自己走”;22岁的朱婷留洋,不仅突破了个人与地方、地方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也彻底打破了现役国手必须达到一定年龄才能出国打球的陈规,在中国排球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正是郎平教练的慧眼识珠和鼎力帮助,才促成了朱婷的成功留洋。
从国际视野看,现代职业体育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为职业运动员打开封闭了近一个世纪的奥运大门,凸显了奥林匹克的包容与进步。正如有学者指出,当时阶段的特点是竞技体育的结构发生了改变,高水平竞技体育、奥林匹克竞技体育和职业化的竞技体育融合为一个概念——职业体育。
发展竞技体育或职业体育,抓好后备人才培养是基础,这一任务主要落在教练员身上。试想,如果教练员的职业性不够,或者职业素养较低,运动员失去的绝不仅仅是成功的机会,还有成为职业运动员所必须的知识和习惯。那么,运动员的职业发展到底对教练员的成长提出了哪些要求呢?本文首先分析运动员职业训练和职业发展的特点,然后从3个方面剖析职业体育快速发展背景下教练员的成长要求。
探讨我国运动员职业发展特点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需处理好多重复杂的利益关系。尽管从事运动训练的管理者都知道,我国职业体育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在矛盾和利益的纠葛下依然会面临困难,这也给探讨这种趋势增添了必要性。
1.1 运动训练强度更大
职业体育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市场化,市场是检验运动员价值最好的“试金石”,也推动着运动员潜力的最大发挥。职业体育与业余体育的差别就在于:市场条件下充分的竞争力,要求运动员具备更强的意志品质、更好的耐力和更大的训练量。
职业运动员把运动训练当作自己的职业,这种职业信仰和谋生手段往往迫使其在运动训练强度上有较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运动训练也采用大强度训练,但与职业训练相比,运动训练强度所带来的负荷效应主要是外部施加,而职业训练负荷要求内外平衡,往往内在抗高压负荷甚于外在。因此,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运动员内在强度负荷与外在强度的动态平衡。
1.2 运动训练技术更全面
最近在看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章,探讨职业篮球运动员后备人才的技术训练。这些文章都强调,在美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运动员熟练掌握技术动作,而且把技术动作的工作原理、使用准确性、长时间运用的稳定性均设定在教学培训之中,且被列为重点。这有助于运动员学会分析技术动作的工作原理,寻求差距并自我改进,逐步提高其自我鉴别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我国后备人才培养中,运动员缺乏主动学习是普遍现象,这对其将来的职业化道路存在不利影响。
1.3 心理承受能力更强
运动后备人才的职业培养,要把其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放在较高的位置。在我国运动训练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训练往往通过设定相应的比赛环境,营造比赛氛围来实现,或者通过一系列赛事检验和提高。但比赛环境、比赛氛围或通过赛事去检验,在日常的训练中很难经常做到,对运动员的职业成长会形成一定的障碍。国外运动训练专家认为,青少年训练过程中如果融入一些竞技激烈程度高的运动项目作为补充训练内容,对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网球名将费德勒喜欢参加乒乓球运动、纳达尔喜欢参与足球运动等。我国青少年训练只注重专项发展,训练过程中融入其他运动项目也往往只起放松等调节作用,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无法从一系列激烈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培养和获得。
在2017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35岁的费德勒苦战5盘战胜纳达尔,获得个人第18个大满贯奖杯。对这2名运动员来说,训练强度和技术已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从基础训练阶段就养成的良好心理承受能力。他们的成功值得我国运动训练专家跳出技战术思维去深究。
1.4 对职业体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树立职业目标,朝着职业运动员道路去发展,理应掌握职业体育相关知识。那么,基础的职业体育知识有哪些呢?除了运动项目的职业比赛要求之外,从青少年运动员开始,就要懂得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并且适应职业运动员社会地位的各种要求,如了解职业合同(劳务协议)法律条款方面的细节,对体育经纪人的角色认知及可能的合作,学会对身体状态和情绪状态的自我控制,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掌握接受媒体采访的技巧,等等。这些内容都是青少年运动员时期就应学习的,并纳入到运动员的常规教育中。
从上述运动员职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看,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从教育伊始就有所欠缺。这些问题的诱发并不在运动员,而与我国教练员的培养工作有关。优秀教练员的成功引导和示范效应,在青少年走向职业化的进程中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2.1 “教练员保姆”与“教练员职业专家”
我国长期以来的专业训练使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有意无意发展成为“君臣”或“父子”关系,这种关系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正如孟子所言:“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练员为运动员包办一切,从训练到生活,往往成了“保姆”的角色;运动员必须服从教练员的指挥,教练员的权威不容挑战。教练员与运动员长期形成的这种关系,有成功的一面,可以帮助运动员尽快适应运动训练的生活与节奏,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这种关系在竞技体育发展的一定阶段效果较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制度的优越性。但“教练员保姆”有其局限性,运动员缺乏独立性和职业敏感,自我成长空间无法打开,存在发展的“天花板”效应。这导致我国绝大部分运动员运动生涯较短,缺乏职业发展的进取心。另一方面,由于“教练员保姆”的意识形态,往往把选拔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当作自己的“私有产品”,从情感和潜意识里干预运动员的职业发展,或多或少地为日后与运动员的矛盾埋下伏笔。退役网球名将李娜的教练员阿根廷人卡洛斯·罗德里格斯曾经说过:“我执教海宁时她才13岁,直到18岁的5年时间里,我几乎没有跟她去过比赛现场。如果一名运动员不上进,打不出能够证明自己的成绩,我是不会跟她周游世界的。优秀球员都需要先证明自己,否则还不如让男朋友或者家长陪同。”
现代运动训练的高速发展,需要教练员与运动员间的配合更加默契,这种默契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的教练员,坚决摒弃包办运动员、运动员一切听指挥的思想,积极向“教练员职业专家”转型,从目标、分工与制度层面培养运动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练员对职业体育的知识应有所了解,包括法律合同、应对媒体、体育经纪、体育赞助、新媒体营销等内容,为运动员的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2.2 教练员的“单项全能”与“跨项目合作”意识
运动项目正向迁移的特点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项,这一点很多教练员都有充分的认知,但职业运动项目对运动员职业化的要求往往是多元的,绝不仅仅表现在技术动作的迁移,还有意志品质、高强度对抗、自信心培养等方面。尽管很多教练员对运动项目的技战术了然于胸,对相近项目的技术迁移也十分明白,但对职业运动员应具备的自信、坚韧与处理关键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明显不够。因此,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职业发展应有清晰的判断,重点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强度对抗情况下“关键时刻”的处理能力等。这就需要教练员明晰“跨项目合作”的项目与内容,培养运动员的心理持久稳定性。
美国网球评论家皮特·伯度曾经说过:教练员和球员关系在某一特定项目上的“保质期”是12~18个月。过了“保质期”,意味着曾经具有新鲜感的训练方法变成重复性工作,教练员给球员身心带来的各种良性刺激会逐步衰减,这时如果再遭遇成绩不佳的状况,双方的合作自然会变得脆弱。因此,在教练组的构成上,除主教练外,不仅要有负责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教练员和服务人员,还应有其他强对抗项目的教练员进行辅助,延长教练员与运动员合作的“保质期”。
2.3 营造“职业化氛围”与推动“教练员职业成长自觉”
排球运动员朱婷的成功留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运动员职业化发展的流动障碍,推动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发展又迈进了一步,这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如果没有郎平的努力,朱婷的转会无法想象。连续3次获得“中国体坛风云人物最佳教练奖”的郎平,不仅在传递职业训练态度,更是在传递一种职业精神。引导运动员的职业发展,教练员首先应具备职业素养,教练员的成长理应有相匹配的职业化土壤。
有报道称,当邹市明选择美国人罗奇作为自己的职业教练后,有一天进入罗奇久负盛名的拳馆,墙上挂满罗奇知名弟子的海报,缤纷的国旗覆盖了一扇扇巨大的窗户。邹市明发现窗户上有日本国旗,还有一面日本军旗,却没有中国国旗。他当即向罗奇表示,不希望这里挂日本军旗,因为那会让中国人想起战争。而罗奇却说,只要是在拳馆里训练的人,都有资格挂上一面旗帜。这对来自东西方的师徒,由于理念的不同而陷入了沉默。不久后的一场职业比赛,邹市明表现出色,当他再次回到拳馆时,日本军旗不见了,窗户上多了一面中国国旗。邹市明认为,那是他第1次进入罗奇的心里。与恩师张传良不同,罗奇更像是邹市明的一位知心朋友,“一个人漂泊在美国,没有这种信任,我不可能战胜对手”。教练员的高度职业化及社会尊重职业教练员的氛围与土壤,是职业体育发展的根基。
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职业化、市场化丰富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内容,增添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活力。由于经济方式转型和体制改革进程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道路缓慢而曲折,当然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借鉴,让职业化道路走得更稳、更扎实。应该说,全球竞技体育的职业氛围已经形成,我国竞技体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职业化改革,才是真正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腾飞的核心力量。
[1]网易体育.网坛“弗格森”,李娜最服的男人[EB/OL]. [2013-1-29].http://sports.163.com/13/0129/22/8ME0I7 R600051CDG.html
[2]吴孟菲.罗奇:邹市明是我的“最爱”[EB/OL].[2015-3-10].http://mt.sohu.com/20150310/n409549966.shtml
[3]刘兵.职业教练:教练员队伍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3,21(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