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娟,汤志荣(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上海200434)
“体教结合”培养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实践与思考
施娟,汤志荣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上海200434)
通过总结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和上海体育运动学校联办二线排球队这一“体教结合”实践模式,分析其在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认为:体教结合解决了当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最突出的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培养高文化、高水平的新一代运动员的必然趋势。同时,对体教结合的深入发展提出思考。
体教结合;优秀排球运动员;实践
“体教结合”是培养既有较高运动水平又有较好文化底蕴、高素质运动员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体育和教育部门大力推进的带有方向性的一项事业。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旨在全面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其中提到,青少年体育发展质量与效益有待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还需下大力气切实解决。“体教结合”实施多年来情况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校急功近利,追求竞技成绩和名次而忽略文化教学,也有普通学校为了“升学率”而拒绝接收优秀运动员进普通班学习,还有学生家长担心孩子体育成绩达不到优秀而耽误了文化课学习,等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以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排球队为研究对象,对其“体教结合”的管理模式、训练状况和实践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为完善“体教结合”的运行体制和管理体制提出一些思考。
“体教结合”联办二线运动队是开拓上海市学校体育课余训练的新路子,其实质就是从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运动队,为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人才,同时通过高水平运动队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与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联办二线排球队的多年实践证明,体教结合能真正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通过培养输送的排球人才也可见一斑:为中国沙滩排球队输送1名运动员(参加了2届奥运会),近3年为上海市体工队输送8名运动员。同时,复兴高级中学运动队的成绩在上海市名列前茅,近几年女排包揽大小比赛的冠军,并2次代表上海市组队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所有在校就读的排球项目毕业生全部进入高校。“体教结合”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政策保障
各级主管部门对“体教结合”培养排球二线队都十分重视,上海市体育局和市体校每年各拨款5万元。市体校定期举办排球教练员培训班,学校领导经常莅临现场指导,及时将排球队取得的优异成绩向全校师生汇报,并给予物质奖励。学校在运动员招生、教练员引进及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例如:运动员詹国庆中考分数较低,但学校看中他的运动能力,果断将其录取,通过不懈培养,使其顺利进入上海青年排球队;为增强教练员的实力,学校破格引进原中国排球队退役队员担任排球队教练。这些政策上的保障,确保了体教结合模式顺利运转,使复兴高级中学二线排球运动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1.2 训练及管理体制
为推进体教结合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和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共同成立排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体校校长和复兴高级中学总支书记共同担任。同时成立排球联合教研组,组长由复兴高级中学教研组组长担任;设立总教练一职,由市体校总教练担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运动队的训练和管理,根据两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制度。
其一,运动员训练时间每天不少于3 h,每周不少于20 h。
其二,教练员制订训练计划(包括课、周、月、学期、年及3年训练计划),通过训练、比赛等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训练计划,加强对训练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其三,训练领导小组制订运动队发展目标、规划,协调横向、纵向管理环节,解决队伍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联合教研组负责落实工作目标,检查教练组工作情况。教练组采用总教练负责制,总教练负责制订训练目标,聘任教练员。教练员落实训练目标、制订措施、指导运动队训练。运动员刻苦训练,争取实现目标。
1.3 教练员设置及管理
按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分为初中和高中2个训练阶段,分别由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复兴高级中学承担教学和训练任务。初中组由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教练任主教练,复兴高级中学派一名副教练;高中组由复兴高级中学教练任主教练,市体校派一名副教练。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教练员的素质同样是关键,对教练员的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总教练负责制。总教练负责一切,分工到位,教练员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发挥集体智慧和才智。
第二,教练员聘用制。由总教练提名,经过领导小组讨论并任命的教练员必须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强、业务能力突出。教练员的训练、比赛、奖励享受双方的规定待遇,教练员年度考核由领导小组根据输送、比赛、管理等进行,考核优秀的教练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不称职的教练员则“下岗”或“待岗”。
第三,教练员目标责任制。要求“一出、二联、三严”,一出即出人才;二联即联系家长,联系班主任;三严即严明队伍作风,严格训练,严格管理。
1.4 运动员日常管理
运动员既要完成繁重的文化知识学习任务,又要担负每天3 h以上的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一定要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帮助学生运动员完成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是“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指导思想,对运动员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运动员的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明确学生身份为中学生运动员,并非专业运动员,首先要求其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第二,加强文化知识教育,让学生清楚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对此,学校的做法是:加强夜自修管理,创设宁静的学习环境;定期请文化课教师补课,缩小学习上的差距;请大学生队员回校座谈,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给师弟师妹树立榜样。
第三,加强思想教育,充分发挥重点学校校园文化优势,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运动员分开编在各个年级的教学班,让其融入集体中,感受重点中学文化学习的气氛。建立排球队团支部,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
第四,制订排球队公约,用纪律、奖惩制度约束学生。严格施行奖惩措施及向大学推荐运动员制度。
1.5 运动员学籍管理
联合办队的模式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突出运动训练的特点;既要考虑运动员的学习任务,又要考虑训练任务、时间对其学习的影响,还考虑队员的文化基础。为此,我们建立既适应运动员特点,又能保证学习和训练任务的学籍管理制度。适当放宽考分要求,并在决定运动员升留级时采用以下办法:对运动员考试不及格的学科数目不加限制,所有科目均可补考;补考后仍不及格的,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设定主力运动员40分及格,非主力运动员50分及格;采取跟班试读等措施,对学生运动员实施弹性管理。
2.1 构造新的市、区二级管理体制
现行的中学课余训练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用“体教结合”的形式改革大、中、小学课余训练是个较好的模式。为此,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至关重要。除上海市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成立工作小组,解决“体教结合”中出现的问题外,区级管理层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为部分中学生的未来出路出谋划策。
2.2 增强“科技兴体”战略意识
科技兴体的意识要渗入到二线运动队伍的决策、管理、实施中,这3个环节紧密联系、衔接在不同层次中。决策层指领导小组,必须保证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制订二线运动队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和规划;管理层指教练组,创造性地贯彻决策方案,有序组织实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促进课余训练的改革;实施层指教练员,充分运用和依靠科学的方法、手段指导课余训练,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2.3 完善相关政策
目前带队教练员为兼职,不但要完成繁重的训练任务,还要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建议完善相关政策,将教练员带队训练的工作量列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重视对教练员的业务培训,充分调动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放宽招收优秀运动员的政策。目前,上海市招收外地优秀运动员的阻力较大,政策不明确造成优秀运动员很难进入二线运动队,导致后备人才严重匮乏。
2.4 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训练机制
目前,运动员生源匮乏、渠道狭窄,严重影响二线运动队的办队水平和质量。为此,根据上海市体育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一所二线运动队学校必须有3所初中、3所小学与其对口,进而构建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机制,解决运动员生源匮乏的问题。
2.5 重视普及与提高
“体教结合”工作要以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为前提,同时注意群众性、广泛性,争取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因此,体教结合要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积极开展,提高传统项目在学校的普及率。
2.6 建立学校体育俱乐部
有二线运动队的学校,应建立学校体育俱乐部,向全体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场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满足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术的需求,还能使俱乐部成员在活动中“全方位参与”,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实践证明,“体教结合”是提高业余训练质量,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优秀人才,贯彻学校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解决了当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最突出的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有助于培养高文化、高体育运动水平的新一代运动员。近年来,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二线排球队坚持常年训练,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学习,真正做到“三育并进”。这对其他项目的“体教结合”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1]胡小明.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体育科学,2011(6)
[2]黄松峰.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陈丛刊,王永安,陈宁,等.论构建“体教结合”模式的基本原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