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的组织形式直接决定了考核课的练习密度,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1/2的学生测试,1/2的学生练习,测试过的学生则自由活动,这种教学模式造成了练习密度较小,强度不够。因此,教师需要安排好测试课内容,一般来说测试中会遇到2种现象:项目内容简单,测试时间短;项目内容较为复杂,一节课难以完成所有学生的测试任务。对于不同的考核项目,教师要根据项目特点,安排课堂内容,尽量避免非测试的学生无事可干。如果是较为简单的体能测试,教师可以围绕相关项目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补偿性练习,不仅为了热身,同时也进行体能练习。对于内容较为复杂,测试难度较大的项目,教师可以考虑多人同步、学生互评等形式,尽量减少组织时间,力争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能完成测试任务。山东于文忠的短视频测试就有较强的借鉴性,测试不是当场打出评分,而是将学生的动作录制成微视频,在课后通过观看微视频给学生打出评分。山东肖丽霞提出的集体测试也有一定的新意,体质达标测试内容可以采用全校同一节课、同年级集体分项测试的方式进行,既节省时间又充分利用场地。如果出现人多器材少的现象,教师需要在开发器材功能和挖掘学生资源方面开动脑筋,使测试的组数变多,“小先生”变多,当然在测试
体育考核课是体育课的基本课型之一,考核是检测教与学效果的主要形式,如何提高体育考核课教学效果是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常规教学问题,很多考核课是“测试+自由活动”的模式,教师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个测试成绩。此话题研讨的内容对一线体育教师有着实际而又积极的作用,很多教师的做法有一定借鉴作用,但大多数教师对于测试缺少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前应该有个开小灶辅导的过程。
如何安排测试后的学生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部分教师的精力都集中在测试过程中的学生身上。教师可对测试后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并且安排小组长负责监督,要有监测措施跟进,教师可以有意识选拔一些调皮或经常偷懒的学生做组长,在课前安排短暂时间汇报交流自由练习情况。
测试不能仅仅为得到一个数据,而是要通过测试的过程和数据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能达到提优补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本次讨论部分教师对测试后成绩的运用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如,在大课间对测试不太好的学生进行补差,设计家校联系单;请家长安排时间给孩子进行体育辅导或监督学生完成体育家庭作业;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和课后练习内容时,要针对每一名学生,并且要有学生自身的对比分析,查看“补差单”设计得是否有效,如发现问题,教师需及时调整内容,增减运动负荷。
一些教师提到通过测试结果进行分组教学和分层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动态管理,及时将有明显进步的学生重新调整到新的学练小组中,这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能体现动态管理的同质分组的教学方法。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讨论内容很少涉及到如何做好测试过程的反思相关话题,教师在测试过程中眼睛不能仅盯住结果,也要看准过程,对于学生在测试过程中的情意表现、技能表现要及时简单记录,作为今后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重要依据。如,立定跳远测试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摆臂、蹬地速度等有问题,教师在今后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主要对学生这些基础动作的教学进行纠正和正确动作的强化。
在讨论过程中,一些教师谈到了应该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基于个体差异的纵向评价方式的实施策略”,这种评价考虑到了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努力程度,有较强的借鉴性。但很少谈及到“捆绑考核”,即成立学习互帮小组,提前根据学练情况,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一组,要对他们利用课内课外时间进行集体练习,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尤其是对“体育薄弱生”,要对他们加强帮助指导。在考核的过程中,将所有小组的分值一起计算,“薄弱生”的分值按比例折算到小组总分,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大集体意识,又安排了课后补差工作,一举多得。
任何一项体能和技能的测试,不论是形成客观性的数据还是主观性的评价,教师都应该借助室内课机会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分析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告知学生形成测试结果的评价依据是什么,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通过部分具体案例分析测试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是否客观正确,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不太合理,并且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教师可及时改进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评价中,通过评价提高个人对他人客观评价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测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跳出成绩看测试,优化考核课教学形式,通过测试提高教学效果,让测试的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