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交往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
李 宁
(苏州科技大学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009)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已经表现出与当前人才培养要求不相一致的矛盾特征。交往教学理论作为对交往哲学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主动回应,是在批判继承原有教学论成果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教学主张。交往教学理论注重师生关系的调整,体现了新的教学实践经验,要求以教学语言为中介实现师生互动、共享与共创。文章以交往教学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了交往教学理论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以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教学交往的策略。
交往教学理论;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意义;教学交往策略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个先进的理念做支撑。交往教学理论作为当前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试图通过师生关系的调整,加强师生间实质性对话,培养师生创新素质,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为体育教学创造和谐环境。基于此,本文借鉴交往教学理论的指导价值,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转变,以此切实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体育教学指导对学生的体育实践应用价值,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交住教学理论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交往教学理论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是力求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与独立人格的一种教学理论,对当时及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都具有重要影响。自该理论提出以来,我国教育学者针对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最初,叶澜教授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或学生内在能力的发展,而应该是师生间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若不能实现师生对教学经验及成果的共享,不存在师生交往,就不能说是教学活动。然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普遍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对学生思维进行制约,将学生思维框定在某一框架领域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被挖掘,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实践表明,交往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应用中,通过师生间有效的交流、沟通、理解与相互作用,确实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如学生能够在师生友好交往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师生交流增多也更加容易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随着交往教学理论的深入应用,可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更加全面的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大大提升了高校体育教学成果。
据了解,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多存在单边化和静态化趋势,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面向全体学生的单边交流。久而久之,这种趋势便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能以一个自由独立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交往中,削弱师生间互动与反馈,使体育教学变得机械化、与程式化,教学效果不佳。而交往教学理论作为注重师生关系调整的一个重要教学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强化师生间实质性对话是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交往教学理论下的师生对话,内涵丰富,并非仅仅是师生间表面的、狭隘的言语交谈,而更应成为一种教学情景,这种教学情景的对话体现了师生双方真诚的交流与接纳,通过双方的相互倾听,保持彼此之间一种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因此,在这种对话中师生可充分敞开各自的精神世界,在相互接纳和相互作用中,让学生得到更多精神领域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能够从心灵深处理解、接纳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从而让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运动潜能,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
交往教学理论要求师生在相互交流中机会、权利和道德平等,师生之间能够在相互交流与对话中相互尊重,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在交往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可以在一种不存在任何内外压力及等级差异的轻松氛围中进行对话与交往,形成师生间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而这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更加方便了师生间反复讨论式的对话,改变师生交往中单一固定的交往模式,让师生都能够自由地思考与创造,从而在这种自由地交流与交往空间中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师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对师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在交往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双方敞开心扉,接纳彼此的思想,并以相互合作的方式实现相互理解或对问题的新认识和创造性的发展,同时也形成、发展并创造了师生双方的和谐关系。师生双方在交往中理解,在理解中创造,彼此都为对方的体育运动理念与体育教学思路等提供新思路,转变教师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以及学生被动接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惯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师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为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
交往教学理论强调由单纯的教学理论研究向师生精神世界研究的转换,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从片面的教学人际交往观向作为内容与目的、形式与过程相统一的交往观转换。交往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对于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落后的交往模式,实现师生间新型交往模式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一种和谐氛围,从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等多方面,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变革和时代转换,切实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素质教育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保每位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受益。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效果表明,体育教学确实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但是,因为受到竞技体育和体质教育的束缚,当前各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依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过于强调运动技能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成效并不明显。交往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体验,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交往构建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训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此,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应仅仅定位在增强体质上,而应是为社会培养完善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在注重学生体质训练的基础上,强调体育教学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关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意志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转变又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的转变,突破传统竞技体育框架,减小技术难度,将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知识引入到教学中,以满足不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的身体、心理、智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需要。
交往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多边交往过程,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方法选择上注重教学交往因素,使教学方法更具艺术性、启发性、互动性。在交往教学理论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仅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并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共同创造互学互助的学习氛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如分组教学方法,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交往学习方式,借助于小组间的教学比赛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营造积极的体育教学交往气氛。再如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方法,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安排体育运动项目、课堂时间分配等,感受教师的责任,同时让教师去感受学生的感受,以便其更好的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运动项目,改进教学效果。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下的教学交往设计,教师都要注意通过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指导,真正达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交往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实现,离不开教学评价方面的教学交往设计。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存在着过于注重标准化与定量化、评价主体及评价标准单一等很多问题,这种评价方式与当前教学改革趋势及时代发展需要相背离。交往教学理论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实现功能转变,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多主体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在关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也为学生留足自我评价的空间。本文认为在具体实践中,可将教学评价分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教学交往中的言行、态度、结果等展开评价,据此及时获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反馈信息,对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多元评价,并指出学生训练中的问题及弥补方法。而学生也能够在相互评价与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劣势,通过自我反省实现预期效果,从而激励学生,提高其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学生还可在这种评价交往中对教师提意见,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交往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应通过师生间实质性对话,师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为体育教学创造和谐环境。通过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教学交往策略构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地进行教学交往活动,充分挖掘其体育训练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人交际交往能力。
[1]余梅英.交往理论引导下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10):127-130.
[2]陈桀夫.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当代体育科技,2015(34):133-134.
[3]隋志宇,杨波.论高校体育教学有效互动交往的建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98-99.
[4]荆彩红.交往教学理论:高校体育传统教学理论的跨越[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94-96.
On College P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mmunicative Teaching Theory
LI N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Jiangsu, China)
李宁(1976-),陕西蒲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