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宝华 赵寒治
高校太极文化实证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
胡宝华 赵寒治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基础教学部, 江苏 南京 211816 )
高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应当更好的为太极文化推广和传播做出贡献。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打造校园太极文化方面做出了尝试,逐步形成了“科学、健康、包容、克己、自信、阳光”的校园太极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通过对浦江校园太极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总结梳理,以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
太极文化;校园文化;高校
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建校百年的庆祝大会上提出,必须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方面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全国高等学校围绕着讲话精神开展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成绩喜人。太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道教思想文化哲学,是炎黄子孙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引领文化导向重要基石,有义务和责任将中华优良的文化向社会和世界推广。
太极文化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气质的文化体系,是儒、道、释一脉相承、合二为一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一股潮流,共同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1]。太极拳更是太极文化重要的载体和典范形态,是太极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完美的结晶体。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于2014年和著名跨国集团泰国正大集团全面战略合作,围绕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展了全校性校园文化建设,将太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大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学校着眼于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通过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教育与名师引路相结合、民族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初步形成了“科学、健康、包容、克己、自信、阳光”的浦江校园太极文化。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2],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主阵地,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广大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也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增长知识和提升才干。
浦江学院将太极课程纳入体育课程,成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普及推广太极文化,确保全校学生掌握太极拳以及基础太极理论。学校以太极拳课程为基础,逐步拓展课程内容,开设了太极剑、太极扇、武当太极拳、武当拳、武当剑、武当器械、太极散手等与太极文化和道家思想有关了的体育课程,逐步形成了具有浦江特色的太极课程体系。学校将太极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坚持四年不断的体育课程模式,提高学生掌握太极拳能力和提升学生对太极文化的认知,推动太极文化在校园的普及。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道教一个宇宙本体论的最高范畴[3],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一阴一阳谓之道”,足以看出太极文化与道教文化有着不言自明的渊源。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蕴含着养生、健体、搏击之道,更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
“水之柔,山之刚,天下太极出武当”,武当武术作为中华武林的泰山北斗,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浦江学院于2014年10月与武当山武术局合作,开展武当太极拳推广与太极文化传播活动。武当武术协会在浦江学院成立分会促进,学校校园太极文化的发展。武当武术局、武当武术协会每年派遣多名武术行家和道家高人来校教学,推广武当武术和太极文化。
2014年底,在武当武术局的协助下,浦江学院邀请武当道教功夫学院常务副院长杨群力老师创编具有武当特色的九式太极拳,并以此作为学校特色课程内容。武当九式太极拳以“武当三丰原式太极拳”“武当老架太极拳”“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名拳拳架为技术依据;以道家学说、张三丰丹经修炼思想为理论依据,柔而不软、刚而不硬、虚实相兼、刚柔并用、动静结合、内外合一、后发先至,合易理,符医理,切兵义,心为法,形为用,无过不及,不偏不倚,呼吸顺拳,一气贯穿,它与道义相合,充分体现了三丰大道思想[5]。
导师制是一种不同于学分制、班建制的教育模式,在国内多出现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通过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科研,导师在思想、业务以及能力方面培养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三观”,促进学生成为“社会人”。
学校先后聘请法国东方文化中心主席柯文,武当玄武派第十五代传人余理庭,武当功夫团陈亚琼、赵勇、周耀品等社会武术名流作为学校精英导师定期来校授课、开设讲座。学生成立专项学习小组与精英导师互动,师生近距离在校园学习、交流、生活。导师通过自身成功经历,以及习拳的亲身感悟教育同化学生,使学生了解“太极哲拳”中“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哲学思想,培养不悲观、不气馁、不放弃、不怕事、不膨胀的坚毅品质,增强学生战胜一切困难的自信心。
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是校园文化的主力军。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载体,体育社团在意志品质方面对学生影响尤为突出。体育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了运动技术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培养了坚毅的意志品质。体育社团同时也是体育课堂的外延,为运动技能习得和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浦江学院于2014年底成立浦江武术协会,下设太极武术队和太极社团两个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学校太极武术推广活动。
浦江太极武术队于2015年5月17日正式成立,武术队目前有队员共67名,皆由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队伍建设中有来自武当山的专业教练员及院校指导老师 。在队伍逐渐完善过程中我们先后自行设计了队徽及创办了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平台。队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训练,学习各种武术套路以及武术表演节目,将美学、运动学兼收并蓄,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集中体现在武术上,融强身、健体、益智、表演于一体,达到美与善、外与内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学院对太极文化的推崇和对在校学生身体素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视和培养。
太极社团于2016年6月成立,现有注册会员300名,由学校师生共同组成。社团定期组织活动,师生一起研习太极拳,在亦师亦友的环境中共同成长。社团还组织学生进入社会,服务当地社区,丰富社区文化,向社会展现当代大学生“阳光、自信”的精神面貌,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高校在文献资源和校园学习环境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以本校为例,截至2017年10月,图书馆拥有纸本藏书208万余册,电子图书554,853种,中外文数据库37个,中外文电子期刊39,221种,形成了涵盖文、史、理、工、医、法、艺术的文献资源体系。图书馆设有阅览座位3,600多个,每周开馆时间达94小时,网络服务24小时不间断。学校还建有功能齐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报告厅等,方便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2014年开始,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营造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加强对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视,大力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浦江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提出每月一个主题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在每次大型体育活动中增加太极文化元素,主动推广太极文化、传播太极文化。学校上半年以校运动会为契机,营造全校的太极文化氛围。校太极社团、太极武术队每年组织千余人参与校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下半年以开展太极文化讲座为主,从理论层面提升在校大学生对太极文化的认识。学校通过“一动一静”的模式,全方位的营造校园太极文化,主动向学生和社会推广、传播太极文化。
创新与继承,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贯通,各自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创新的前提是继承,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6]。太极拳的传播与推广需要新生力量加入,现代大学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应该允许青年学生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中尝试加入新鲜元素,以提升太极文化的时代特性。
学校每年组织武当九式太极拳比赛,得到了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和参与。全校十二个学院各组织师、生两个代表队参加比赛,参加比赛人数达到280人余。比赛中师生可以根据武当九式太极拳自编表演套路,允许在队形、配乐、动作内容等方面加入其他新元素以提高太极表演的观赏度。
通过创新型太极拳比赛,充分调动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在掌握武当九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长创编比赛套路,加深了师生对太极拳的领悟,促进了太极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特别是在比赛前期,校园内到处可见师生演练太极、创编太极套路的景象,形成了一道浦江学院靓丽的风景。
通过几年的不同层面的武术活动及交流,学校逐步营造了校园太极氛围,初步形成具有浦江特色的校园太极文化。
学校通过和武当武术局的合作以及精英导师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一些道家文化的思想。学校还定期选派师生赴武当山学习,近距离的感受“上善若水”的道家文化。通过双方多层面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太极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体悟“哲拳”中道理,让学生理性的看待社会和世界,懂得“包容、克己”的道理。
学校打造两个太极类学生组织,通过社团以及运动队的形式一点带面的营造校园文化。学生也通过“学以致用”的交流活动,服务社会、进入社会,展现了当代大学生“阳光、自信”的时代特点。不同层次的太极活动及文化交流,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和使用太极拳,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整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浦江学院的学生、教师以及学校职工都在习练太极拳,校园内定期开展太极相关活动。在学校大型活动中也自觉的加入太极文化、主动推广太极文化,从不同层面开展太极文化传播、推广活动,可以说太极文化在浦江校园内随处可见,太极文化氛围浓厚。但高校也具有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能和任务。浦江学院应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增强服务社会的职能,主动向学校周边的社区、学校以及学生家庭等社会群体传播太极文化,促进太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浦江学院内可以传授太极拳的教师很多,但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功力的“大师”较少。虽然学校经常聘请社会名师和教练来校讲座、执教,但对于近万人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文化本身具有从一个地域传播到另外一个地域的能力,也具有从一个社会散播到另一个社会的可能。这个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底蕴的“大师”来完成,这样才能使太极文化与校园文化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太极文化。
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浦江学院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做出了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1]朱尚华.太极文化的源流、内涵及其形态[J].教育教学论坛, 2016(1):120-122.
[2]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 2006(9B):10-12.
[3]范毓周.中国古代太极理论的演变及其对太极拳的影响[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2009(4):1-5.
[4]马斌. 弘扬太极文化 营造和谐环境[J].焦作大学学报, 2006,20(2):28-29.
[5]丁荣先,丁俏春.论创新与继承及创新之创新(修改稿)[C].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2002.
[6]张建华,常毅臣,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3):133-139.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llege Taiji Culture -- Taking Pujiang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HU Baohua, etal.
(Pujiang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Jiangsu, China)
基金项目:项目(一)名称: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校武当武术课程标准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JG006Z;项目(二)名称: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校重点课题,项目名称:《高校太极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njpj2016-1-03。
胡宝华(1978-),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