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平 吕秀娟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残障学生融合式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刘会平 吕秀娟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与体育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残障学生受身体活动能力限制,参与体育课程的意愿必然受到影响。在关注残障学生参与体育课程过程中,除了从降低歧视与鼓励接纳等外在因素考量,还应重视残障学生本身内在的学习动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无动机模式,提出残障学生相应教学策略。研究认为:以自我决定理论中无动机模式探究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动机的机制,可分为能力信念、努力信念、活动特性和学习价值4个向度的无动机模式。在融合式体育课程中,依据此4个向度提出相应教学策略:建立成功经验的体验感;强调个人努力学习的作用;给予快乐正向的学习环境;提供积极正向的信息回馈,以利改善残障学生参与融合式体育课程中无动机情形。
残障学生;自我决定理论;无动机模式;融合式体育教学;教学策略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群体的生存现状与生命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残障学生的教育问题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对残障学生而言,参与体育锻炼可减少健康上可能产生的风险,并且有效提升身体机能,同时,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促进残障学生建立积极、主动健康生活型态和融入群体的重要途径。然而,残障学生体育锻炼经验与机会比身体健全的学生要少,他们普遍身体活动量和机会较低。学校是提供残障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佳场域,普通的体育课程并不能科学合理的提供残障学生满足需求的体育活动参与机会,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残障学生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策略的实质就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调控计划的过程,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体育教学策略,残障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应符合残障学生的特点[1]。
当前,对于残障学生的教学策略研究主要聚焦于体育课程中残障学生的降低歧视策略、鼓励接纳与合作教学等策略。研究指向大多从教师、学校和教学环境等外在因素进行调控和设计,却忽略了残障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因素的作用。当残障学生在融合式体育课程感到无聊、不愿参与体育课程,则呈现无动机状态,将无法从体育教学中得到期望教学效果。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中无动机状态下,对融合式体育课程中残障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残障学生的体育教学提出有益建议。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 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自主指的是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由此产生自主感或自我决定的需要;胜任指的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征服环境、拥有胜任感的能力需要;关系是指隶属于某一群体的归属需要[2]。
根据Deci和Ryan对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其型态可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以及无动机(amotivation)。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个体的动机偏向内在时,会呈现多的正面适应性行为,如努力、积极、上进等;反之,个体呈现外在的动机时,则会衍生较多负面的非适应性行为。无动机出自于极低度的自我决定与对于目标行为完全缺乏意志,即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无意图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此类型学生对行为结果的预期与表现反应相互独立时,即产生自我无能的心理策略,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拖延或只愿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3]。根据美国心理学家Green-Demers and Pelletier(2008)的研究提出无动机模式具有4个向度,用以说明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动机的机制,分别为:能力信念、努力信念、活动特性、学习价值。其中能力信念具体表现为,当个体觉得自己缺乏完成学习活动的能力,并认为无法胜任特定的学习活动,会对于学习失去动机。努力信念的具体表现为,当个体缺乏为特定学习行为投入努力的信念时,会认为自己没有办法达成目标,进而缺乏持续努力的动机,即会出现无动机的情况。无动机的学生即便了解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是需要靠努力,但他们还是会认为无法做到而选择放弃持续努力。活动特性的具体表现为,当个体认为学习活动不具吸引力时,会产生对活动的疏离,导致无动机的出现。虽然无动机的反应常来自于学生,但有些无动机的情况是因为学校或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活动过于沉闷且不具启发性,而致使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价值的具体表现为,当个体认为学习活动本身与其学习成果不重要时,产生低学习价值,会导致无动机的反应。个体对于学习的价值感,而这种价值感除了来自于学生的主观认知外,也会来自于在学校环境中所接受到的价值相关信息[4]。
融合课程是20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流行的人本主义课程形态之一。它源自于融合教育思想,融合教育的实质是将学生的情绪、态度、价值观等情意领域与学科的知识、能力、理智等认知领域加以科学整合。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希冀把学科的认知教育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连为一体,把情绪维度加到常规学科中以使学习内容具有个性化意义。融合主义者并不贬低像科学信息这样的客观知识,只不过是支持主观知识和直觉知识而已。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这样概括融合主义者的课程观,“融合主义者不认同课程应教给学生持什么态度和感受什么,他们希望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对他们欣赏的这些选择负责并且意识到他们(学习者)确实能够作出合理的选择”[5]。
体育教育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个环节,为残障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首先,体育教学要尊重残障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尊严,不断完善自我关怀的体育教学条件和环境。其次,体育教学必须以残障学生为本,为残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自我塑造的环境,满足残障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特殊需求,促进残障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同时,促进其人格更好的发展。关注普通群体的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不能忽视特殊群体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只有对普通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教育同等重视,才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水平。从哲学意义上讲,“融合”源于“隔离”现象的存在,以及此现象导致的人们认识到的“隔离”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弊端,而产生“隔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个体之间存在的某种身体或其他方面的差异。因此,提出“融合”的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减少差异所带来的区别,而融合体育教学的提出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体育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平等的享有体育教学活动等各项教育资源。融合体育教学反对因体质、运动能力等差异所产生的歧视,平等地接纳所有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并尊重差异、关注差异,引导差异,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的同事,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6]。
包括残障学生在内的特殊学生是教学群体中普通的一员,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能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显然,以融合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老师、家长等各个群体都应作为重要环节,促使融合教学的顺利进行,避免分离模式的体育教学。融合教育能使所有学生在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减少限制因素,能平等的获得权益。融合式体育教学应关注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以及学生本人的学习策略的异同,在更多教学环节中应考虑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改变普通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融合体育教学策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残障学生实施个性化体育教学是有效清除实施融合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障碍。融合体育教学体系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融合体育教育思想,根据具体学生个性特征设置体育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水平,设计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6]。
融合体育教育在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残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和共处交流,回归主流社会,促进残障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也能改变健全学生对残障学生的态度。
学校体育课程在提升残障学生身体活动能力、促进其身体健康和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残障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体育教师适当教学引导下,融合式体育课程能培养残障学生重视身体活动,有效提升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因此,基于无动机模式的4个向度提出体育教学策略之建议,能有效改善残障学生参与融合式体育课程中的无动机情形。
残障学生容易受到身体外观差异与动作范围受限,所以导致无法正常的拥有一般运动能力,从而会有过多失败进而削弱学习的成就感。当缺乏成功经验时,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够成功完成活动的信念,进而影响自我决定的能力。此种方式即为缺乏能力信念的无动机模式,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过去成功的快乐经验与自我效能具有正向关系。在融合式体育课程中,为了增强残障学生的能力信念,体育教师应给予不同残障学生个别化与差异性的课程学习目标,以建立高成功、低失败的学习经验,例如体育教师在每个课程单元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能力的残障学生自我选择,进而从活动成功经验获得成就感,由此提升能力信念。
有些残障学生因为无法达到课程所设定的活动目标,而感到自身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改变学习状况,当他们遇到活动任务或是活动目标比自我预期高,就会因能力不足而缺乏努力的信念。此种方式为缺乏努力信念的无动机模式,倾向工作目标取向者会增加个人努力意愿,也对于活动投入有正面关系。在融合式体育课程中,协助残障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能够将学习成效转化成个人努力的目标,提升努力信念,以培养自主参与的行为表现,例如体育教师可以让残障学生依据自己的状况与能力制定学习目标,并且鼓励跟自己比较,自我检验进步的空间和方向,以便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和指引。
安全、正向的学习环境对残障学生完成体育活动的学习尤为重要,为身心障碍学生建立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就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安全的体育教学。教学环境的空间与器材布置、特殊场所及无障碍环境等方面与安全问题有密切相关。
因身体与心理的障碍等各方面的因素,残障学生会被降低体育活动的学习目标,有些残障学生无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乐趣,进而感到体育课程过于沉闷与无趣,就会降低学习动机。此种方式为缺乏活动特性的无动机模式,残障学生体育参与频率会受到不喜欢运动、不愉快的经验和缺乏乐趣学习的影响。在融合式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注重教与学的生态关系,设计乐趣且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例如体育教师可以设计以团队形式组织活动、游戏化的体育活动、修理体育运动器材等,以利残障学生有正向态度参与体育教学过程。
在融合式体育教学中,教师对残障学生对教学安全的更应保持警觉性,但无论是教师还是残障学生本人都不需因此对体育教学有过度的恐惧。当残障学生融入普通班体育课中后,教师应尽力多搜集学生有关的资料;包括医疗与健康纪录、动作与体适能发展状况、及学习与行为的特征。仔细检查体育教学环境与器材设备等是否符合残障学生的能力与需求。最后再全面考量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技巧、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残障学生的学习型态与个性化目标。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但绝不能以安全为借口,作为排斥残障学生参与普通体育课学习的理由。
残障学生的能力知觉相对较低,如果不能收到所处环境给予活动参与的正向信息回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而选择逃避与放弃学习。此种方式为缺乏学习价值的无动机模式,正向信息回馈可以使学习个体得到对于能力知觉的满足需求,且增进活动参与的动机。提供正向信息回馈,能够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在融合式体育课程中,提供正向信息回馈能够让残障学生了解自身的能力等级,以及体育课程对其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教师每节课可以提供回馈单,针对残障学生的问题做出回应,同时给予正面的技巧学习回馈,让他们了解体育活动对于自身的益处。
另外,由于残障学生在学习体育动作所遭遇到的困难比普通学生要多,因此体育教学评价不应单方面根据技术表现评定成绩,应根据残障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态度、遵守规则的精神、体能的增进、体育常识的了解及技术表现作整体的评价,正面评价会增加残障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进行体育运动为乐趣,进而改善身体状况,增进健康。
学校融合体育课程在提升残障学生身体活动能力、促进其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残障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无动机模式的4个向度提出体育教学策略之建议:建立成功经验的体验感;强调个人努力层级学习;给与快乐正向学习环境;提供正向信息回馈。能有效改善残障学生参与融合式体育课程中的无动机情形。
残障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对于生理层面、心理层面与社会层面有正向的效益,并可锻炼胜任感,进而培养自信心。然而,残障学生会受到身体客观条件的与动作能力的限制,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会有低成就与低自信的情形,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知觉,呈现无动机倾向。在融合式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无动机模式的4个向度提出教学策略,以达到体育活动正面参与效果。
[1]付明萍,王之春,高柳.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30(9):133-135.
[2]Deci, E. L., & Ryan, R. M..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M].Rochester,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2.
[3]Deci, E. L., & Ryan, R. M.. Self-determinationtheory: A consideration of humanmotivationaluniversals. In P. J. Corr & G. Matthews (Eds.), TheCambridge handbook ofpersonality psychology.[M].NY,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9.
[4]Green-Demers, I., & Pelletier, L. G..Factorial invariance of the academic amotivation inventory across gender and grade in a sample of Canadian high school students[J].Educational and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08,68(5): 862-880.
[5]John D.McNcil.(1996).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5rd ed.) [M].New York,NY: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p.11.
[6]陈曙,罗永华,黄依柱.论全纳教育视野下的融合体育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7):96-101.
On the Fusion Type PE Strategy of Disabled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Self-decision
LIU Huiping, etal.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Changzhou 213164,Jiangsu, China)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部分成果(编号:2016SJB890024);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江苏省教育规划办“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B-a/2015/01/057)。
刘会平(1976-),安徽望江人,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