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宏,唐金勇,杨忠明,韦东远,姚辉洲
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刘祥宏1,唐金勇2,杨忠明3,韦东远1,姚辉洲1
运用组织行为学和运动训练学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结合运动训练实际情况,对“复合型训练团队”存在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要以训练活动的本质特征来确定训练团队的性质,各级部门要自觉形成训练团队建设的组织环境,教练员在训练团队中必须起到主导作用,要构建合理的结构发挥训练团队应有的功能,训练团队要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科技力量。
训练团队;训练活动;组织环境;教练员;团队结构;社会力量
竞技运动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主要特征之一。有关研究认为,现代运动训练具有负荷内容定向化、负荷量度个体化、多年训练程序化等发展趋势。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意味着对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更为复杂,涉及训练的有关方面要求更为专业化,训练团队的建立也就成为必然趋势,以便在训练工作中分工明确,从而提高训练工作的效率。基于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国家体育总局采用行政手段倡导和推行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建立。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在首期国家队教练员培训班讲话中提出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概念。2005年11月,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要求“建设好复合型国家队训练团队,加强训练中的科技工作”。200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要求“建设复合型国家队教练团队”,旨在“充分发挥管理人员、教练员、医务人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我国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倡导建立复合型训练团队开端。
迄今为止,已有相当数量的对“复合型训练团队”的研究成果。大多数的研究均强调或分别强调“复合型训练团队”的目标是“提高竞技能力”“取得优异竞赛成绩”。但在对概念定义时,有的认为“复合型训练团队”是一种“管理模式”,而不是“工作团队”。有的强调“实现训练与管理过程科学化”,有的强调“探索竞技项目发展规律”,有的强调“多学科”的“集体攻关”,[7]给人的印象着重于科学研究而不是科技服务。有的强调前提是在“竞技体育工作中”的“工作群体”,[4]与组织行为学中的“工作团队”不是一个概念。有的强调“多类人员”组成,但其中一些人员并没有直接参与运动训练过程。有的强调“训练、科研、医务、教育、管理”多目标,把教练员与科技、医务人员的主从关系作为平行关系看待,[5]等等。总之,对“复合型训练团队”概念的定义种类繁多,各执己见,不一而足。此外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复合型训练团队”的结构和功能没有从“训练活动”的分析框架出发进行研究,致使研究不是扩大了“训练活动”内涵,就是没有抓住“训练活动”的要点。对“复合型训练团队”的这种状况,影响到对“复合型训练团队”本质的认识,继而影响到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最终影响到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对训练团队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从什么角度去定义复合型训练团队,是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复合型训练团队是否真正有效运转,从而关系到是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化训练。
我们认为,既然是训练团队,当然应该从“运动训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首先,“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关键词是“运动训练”,那么毫无疑义它就是承担运动训练任务的工作团队。因此,要根据训练活动本质来确定复合型训练团队性质。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从内容来看,运动训练活动是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专项竞技需要,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采用合适的训练方法、承受适宜的训练负荷、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1]从过程来看,运动训练活动体现在步骤和程序上,完整的科学的运动训练过程包括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断、训练目标设立、制定训练计划、实施训练计划、进行检查评定。[1]因此,复合型训练团队就是从事上述工作的工作团队。此外,根据众多不同竞技项目训练实践的特点,我们认为,所谓的“复合型”包含两个基本的、主要的含义,一是不同技能特长的教练员组合或结合(复合),一是教练员与科技人员的各类技能特长组合或结合(复合)。
组织行为学发源于20纪初的西方世界。工作团队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组织中的群体)。有研究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Robbins,1994)。还有研究认为,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设立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互相承担责任的人们所组成的群体”(J R Katzenbach & Douglas K Smith)。[11]根据“工作群体和工作团队比较”所揭示的工作团队特征(目标——集体绩效;配合——积极的;责任——个人的和相互的;技能——互补的),是定义“复合型训练团队”的主要依据之一。
综上理由,本研究对“复合型训练团队”做出如下定义:复合型训练团队是指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为目的,以专项教练员为主、相关的科技人员为辅,利用与发挥各自专长,通过相互协作积极配合,提高训练效果所组成的集体。
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由于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才致使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使竞技运动水平和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1]在竞技体育采用举国体制举办的国家,运动训练更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因此,要加强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建设,各级竞技体育的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需要,从而提高训练团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自觉地通过制度创新创造思想上、物质上、组织上的各种条件,努力形成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的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复合型训练团队能否建立、能否正常有效运行,取决于各级竞技体育管理部门。因此,形成训练团队建设的组织环境,是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的必要条件。
对训练团队中科技人员有关访谈表明,由于许多高水平项目的教练员出身于运动员,由于缺乏教练员职业教育和训练,运动训练知识和技能更多地来自自己当运动员的‘经验’上,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训练观念落后、视野狭隘、缺乏解决训练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能力。[10]教练员的涉及运动训练的主要的生物学科知识甚为贫乏,妨碍了与科研人员在业务沟通,影响了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并使教练员在训练团队中的主导作用大打折扣。[10]此外,科技人员还自述,刚开始参加(训练团队)工作,由于(训练团队)没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跟队摸索,走了不少的弯路,才逐渐地进入了角色。[10]
上述情况反映出一个很重要信息:由于一些教练员缺乏系统的文化教育、系统的专业教育、系统的职业培训,因此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必然影响到建立复合型训练团队的观念意识、任务的认识、功能与结构、具体职责任务、协作与合作等等一系列问题。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者、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因此)教练员是训练团队的核心。[1]教练员既然是训练团队的核心,必须要也应该在训练团队中起到主导作用。教练员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前提条件,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取决于教练员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理论及专业基础理论的渊博程度。此外,教练员发挥主导作用的充分条件应该就是,教练员特别是主教练的科学文化素质渊博程度。专业和普适的科学文化程度,决定了教练员的专业素养,内在地驱使教练员形成相应的训练观念、意识和行为,从而决定了要不要建立训练团队、建设怎样的训练团队、怎样才能使训练团队正常有效地运转,从而决定训练科学化水平。
教练员职业从客观上要求其要自觉、主动、积极和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运动训练的知识结构,把握运动项目发展方向,掌握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技巧,不断提高交往协作的意识,为提高训练团队建设成效奠定基础。此外,各级竞技体育组织要创设有利于教练员成才、有利于优秀教练员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和工作环境,对基础扎实、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人格完善、成绩卓著的教练员要加强培养,进一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之成为项目的总教练,为构建训练团队准备提供最基本最关键条件。
组织结构定义工作任务如何被正式划分、如何组成群体、以及如何协调。[13[13]
训练团队工作专门化首先涉及的问题是确定训练团队结构,即主要是训练工作分为哪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部分?从训练活动的本质来看,具有项目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教练员是训练团队结构的主体,他们担负着训练的全过程任务。从不同运动专项竞技能力结构分析,各有特点从而决定教练员分工和配置。对竞技能力起决定性的因素越多,教练员工作任务越复杂、应该配置的教练员数量越多。例如,属于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的篮球,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等各因素,在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均起决定性的作用,[1]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练员可考虑按竞技能力因素进行配置和分工,如分为体能教练、技能教练、战术教练和心理教练等。对重要的运动员或位置,甚至可以设置专门的教练员。
从训练过程来出发,考虑到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考虑到教练员知识结构的局限性,相应的竞技能力的“状态诊断”相当重要但却又相对复杂、且仅仅采用教育学手段是无法达到目的。如田径田赛和体操项目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因此,专业化的生物力学测量与评价对技术诊断至关重要,常需要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运动学、动力学测量评价;又如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负荷的科学安排,训练负荷的科学安排又取决于对运动员机能状态的诊断,因此,专业化的生理生化测量与评价对训练负荷的安排至关重要,常需要在训练中实时测量生理生化指标并即时反馈;再如表现难美性、同场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在训练和竞赛中发挥着决定的作用,但是心理却又是复杂而不宜观察和测量的,这就需要具有扎实理论与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给予帮助支持。因此,凡涉及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测量与评价、而这种测量与评价又必须由专业理论和技能要求很高的科技人员担任的,则这些人员当然成为训练团队的成员。因此,构建合理的训练团队结构是复合型训练团队得以正常有效地运转的充分条件。
调查表明,[10]为了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体育总局田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在竞走、马拉松、110米跨栏、投掷等9个男女个人重点项目设置了复合型训练团队。但在20个非重点男女项目上却无法配备复合型训练团队。而省、市、自治区(地方队)则更多地为能够在全运会上“争金夺银”的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配备复合型训练团队,“全面服务,重点突出”,以保证全运会比赛任务的完成。此外,地方队也时常出现“战时有团队,战后无团队”的现象,训练团队的存在不具常态化,从而难以保证日常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举国体制”下,国家队潜优势项目、部分“先发”的省市队优势项目尚有上述“遭遇”,何况“后发”的省市队及潜优势项目和落后项目就更难谈得上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了。但是,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是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世界潮流,正如“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因此,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也就只能逆水行舟、乘势而上。
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先进行业之所以取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中主要得益于“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思想观念和物质资源是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基本条件。虽然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潜优势项目,在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时受人员编制的限制,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人口多”,人口基数大也就意味着具有培养专业人才的条件。据统计,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以来,截止2015年我国高校已经招收10085.2万全日制大学生,走出校门超过8000万大学生,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复合型训练团队需要的科技人才分散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在高等体育院校中有众多的有关科技人才。因此,吸收社会科技人员加盟复合型训练团队,就应该成为解决科技人员的有效途径。
“资源共享”、“不为所有,为我所用”是现代社会用人的基本理念。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要尽量动员和吸纳社会上的科技人员参与。动员和吸纳社会科技人员参与训练团队,关键的问题之一确定团队的类型。团队的性质本身就具有“可以迅速组合、重组和解散”的优点。如果把复合型训练团队确定为“问题解决型团队”,[13]那么就可以根据训练任务的分解,把有关状态诊断的任务交予相关科技人员,在特定的时间里让他们完成应有的工作,然后(主)教练员根据诊断结果和对训练的建议,在方便的时间与相关科技人员讨论改进训练(计划与实施)。
如何凝聚社会上的科技人才为复合型训练团队做出贡献,解决训练团队及成员个体目标一致性的问题是关键。训练团队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教练员的工作目的任务就是如此、但所依靠的社会科技人员并非如此。那么通过什么措施来凝聚科技人员,使训练团队目标与科技人员个体发展目标相一致?总结我国现有的经验,各级竞技体育管理部门通过设立科研项目、投入经费资助、设立科技奖项、适当物质奖励等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如此,训练团队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一致,才能更有效地激发社会科技人员参与训练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自从国家体育总局吹响了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的号角,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其建设中仍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我们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对一些基本问题认识还存在偏差。为此,本研究从运动训练活动和组织行为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运动训练实际情况,以训练活动的内容和过程为分析框架,对“复合型训练团队”进行了定义。本研究认为,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是有组织的人类行为,各级竞技体育部门的导向和所提供的条件,是形成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的组织环境的关键;教练员客观上在运动训练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复合型训练团队中必须起到主导作用;完成运动训练的任务要求复合型训练团队应该具有相应的功能,从而必须形成的合理的团队结构;社会上人力资源丰富而竞技体育组织相对匮乏,因此要充分吸纳与利用社会科技力量加入复合型训练团队,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技能互补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1] 田麦久,刘大庆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3-5,13-14,73-75,77.
[2] 田麦久,武福全,等著.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47-49.
[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EB/OL].http://wenku.baidu.com,2006.
[4] 李卫.国家级运动队复合型训练团队运行机制与组织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299-302.
[5] 韩开成.优秀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5):446-449.
[6] 李文超,李鸿江,席凯强,毕长年.整合机制下我国优势项目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39-242.
[7] 李铁雷.国家铁人三项队复合型团队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15:11.
[8] 张霞.国家运动队复合型科学训练团队建设初探[D].上海:复旦大学,2006:9.
[9] 赵岱昌.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合作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27.
[10] 艾军.专业化视野下我国髙水平田径运动训练团队的构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53-55,61-62,75.
[11] 邱羚,秦迎林主编.组织行为学(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7-15,165.
[12] 疏礼兵.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以企业研发团队为例[D].浙江大学,2006:7;(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等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3] [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柯江华译.组织行为学(第7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01,102,174,267.
Research on Basic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ound Training Team
Liu Xianghong1,Tang Jinyong2,Yang Zhongming3,Wei Dongyuan1,Yao Huizhou1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analysis fram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sports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ports training,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basic problems of "compound training team", and mak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rain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training team nature; all related departments should consciously form th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training team; coaches must play a leading role; the training team should fully absorb and use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build a reasonable structure for the team function to work.
training team; training activities;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coaches; team structure; social forces
刘祥宏(1993-),男,山东日照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姚辉洲(1959-),男,山东郓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社会视角下的体育运动。
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Sport Schoo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Guangxi, China. 2.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G808.1
A
1005-0256(2017)08-0047-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