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杰
(许昌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应用技术大学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学界围绕如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转型,如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等问题,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直以来大学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发挥着独特的学科作用和优势。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价值的载体,针对体育课程改革也已获得许多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但应用技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应如何进行,课程体系如何构建等问题还很少研究。基于此,将这一领域作为研究方向,期望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取得科学严谨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培养优秀应用技术人才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应用技术大学起源于德国,是介于学术性和职业性高等教育中间的一种办学形式,已在我国2014年6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确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命题,其目的或主旨在于改革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认识上首先要理论正确,定位准确,在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要务实[1],真正应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真正呼应市场的需要。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实施的是精英式高等教育,而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说能培养适应和促进地方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应用技术大学公共体育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大学生,只有通过改革现有体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政策和制度上引导和鼓励体育教师转变观念,明确其体育教育核心主旨才能满足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国内应用技术大学多是从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转化而来,其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还处于两种模式之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公共体育也要根据应用技术大学自身发展特点和理念,抛弃原有不适宜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模式,在吸收有益成分基础之上,从教学训练模式、教学训练方法、科研方向等方面不断提升水平,这也是建立应用技术大学体育教育特色和教育水平的需求。
大学生处于人生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渐趋成熟,需要正确引导,其中包括有正确体育理念。通过在大学期间的公共体育教育帮助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使其有习得变为习惯,有被动参与体育锻炼和活动,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如此既通过体育锻炼强壮体格也为大学生培养一种健康有效的社交手段和方式,对其毕业后参与社会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身体基础。
社会是由不同职业组成,人类通过参与社会工作获取自身生存物质以及社会价值体现,通过各个不同职业人群努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应用技术大学体育教师其职业是体育教育,就是从体育视角为培养合格应用型大学生提供自身智力支持,通过此工作获取生活物质条件同时体现其人生价值。
应用技术大学要培养合格应用型大学生,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要始终将学生体育培养作为其工作核心出发点,各种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科研工作要体现此要求。学生始终是体育教师服务核心对象,一切工作要以满足学生体育需要为主。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是由部分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转变而来,一切工作还在探索完善阶段,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大学公共体育之前是按照地方性本科院校建设要求的,培养人才与应用技术大学不同,如此大学公共体育教师必然会带有之前的种种工作习惯。但现实要求发生了转变,因此在转变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下要求,适应变化。
目标是前进动力,是行动导向。合理科学的应用技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目标,既能满足现实条件要求也能体现长远人才规划,其在全部大学公共体育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在设置目标时要考虑现有各种有利条件,规避不利之处,设置科学合理的长远体育教育目标。
任何事物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建成成熟合格应用技术大学需要经历较长历史时期,是逐步向前迈进,逐步规范,逐步走向完善。应用技术大学体育工作更是如此,比如体育教师为适应学校整体转型需要,必须学习、开发新体育运动项目,这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此任务。此外各种硬件体育设施也要逐步建设和添加,还有使用方法和保养方式等问题。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公共体育要根据现有条件稳步有序开展。
课程就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此系统主要由目标确立与表述、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等组成[2]。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是指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学生主动地提高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逐渐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一门课程[3]。基于此,应用技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主要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组成。
以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为基础,把握体育课程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真理,将学生和社会的体育课程价值真理放在突出位置并设为主要目标。[4]首先,通过组织教学,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促使学生全面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其次,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并根据学生的体能特征和专项素质要求的特点,重点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素质、弹跳能力以及自我调节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最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健康体魄、良好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内容设置是课程设置重要环节,是师生相互沟通的平台,体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价值,也展示学生学习能力和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理念,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突出地方性、服务性、应用性,相比较而言弱化其学术性。其主要由相关体育理论知识、基本技战术、比赛、身体素质练习等几个方面组成。
课程内容设置要吸收具有地方特点的运动项目,比如具有一定地域性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此课程内容设置既可以“接地气”又可以继承传统体育项目,使其免于消失于历史长河,同时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快速融入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此外课程内容设置要突出服务性树立服务意识,服务的主体对象就是广大大学生,可以通过开展更多的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突出其特殊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手对钢琴专业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为其提供相对安全体育项目避免在运动过程中对手部产生伤害。还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突出应用性,此点也是应用技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不同与其他类型大学的特点所在,也是紧紧抓住应用技术大学核心理念的表现。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不同,突出“应用”,开设不同体育课程,比如矿产勘探等相关专业,其工作环境多是处于野外,可以通过开设定向运动等体育项目培养其方向感,帮助其适应未来野外工作。
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核心环节,包含有课程实施取向和影响因素等。高校体育课程是必修课,有考核和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约束性。[5]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其过程就是师生双方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相互学习进步过程,学生参与作用不容忽视。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制是四年,每一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由于应用技术大学同校外企业联系较多,按照学校要求学生在上大学期间要在社会企业实践一段时间,根据专业特点外出实践时间长短不一,没有统一时间规划,而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要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因此要在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具有灵活性。可以仿照企业生产工作方式实行订单式体育教学训练活动,学生只要在四年大学期间完成指定体育学分即可,也可以通过完成相应体育培训和志愿服务顶替体育学分。
课程评价是一个反馈过程,通过评价发现课程在什么环节出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完善课程。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6]应用技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主要由基础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毕业生评价等四个方面组成。基础评价主要是判断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授课教师群体在职称、年龄、学缘等方面是否合理,有无突出性的学科带头人,实施采用的教材是否合理科学,此类评价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学科人士和教学管理人员,由专业评价人员制定具体可行评价方案,实行动态连续性评价。教师评价主要包括自评和被评,包括教师教学态度,教师师德情况,授课能力,讲课方式方法是否合理等。学生评价主要是要求学生从其自身感受来评价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包括课程内容受欢迎程度,教师授课方式受欢迎程度等。毕业生评价主要是从长远视角来评价公共体育课程,可以采用电话、邮件等方式开展,结合其工作体会评价其大学期间的课程学习是否对工作有帮助。
应用技术大学还处于转型发展初级阶段,总体来看目前其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在健身、娱乐、文化学习等方面有一定程度上拓宽,体育课程结构也得到一定程度优化,使学生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践技能,同时带动了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和完善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应用技术大学公共体育的转型发展也是如此,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构建满足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新型公共体育教学体系。
[1]邓朝喜,谭文魁,皇甫涛. 关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4(1):20-24.
[2]潘懋元,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7.
[3]张细谦.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J]. 体育与科学,2007,28(2):29-31.
[4]田国祥,张凯,赵菁,李斌. 论体育课程目标选择的价值真理指向性[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108-110+114.
[5]戴霞,谢戴西,秦春波等.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以深圳大学为例[J]. 体育学刊 ,2015(6):75-79.
[6]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7.